•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步步为营_第四讲抽丝剥茧,步步为营

    时间:2020-02-23 07:33: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议论文开好头之后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展开议论了,当然有写作经验的人在考虑开头时就会同时考虑文章主体部分的展开了。议论文的展开方式有若干种,它因人而异,也因题而异,但主要的展开方式不外乎以下三种。
      一、并列式
      这种结构方法在考场上常被使用,它的优点是可以从多个方面人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同一个观点,并且有时可以省去一些过渡的语言。更重要的是,它让读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文章的思路及论述过程。每个部分都是相对独立完整的部分,与其他部分是并列平行关系,从次序上讲谁先谁后都行。如:
      回到原点
      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汩汩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创作的漫长时间里,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的。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从而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
      这是2011年广东卷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该文将“原点”理解为“源头”、“根本”。文章的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二是“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这两个方面构成并列关系,一侧重于文学创作的源泉,也就是“怎样创作”;一侧重于文学创作的使命。也就是“为谁而创作”。这两点确实抓住了文学创作的根本,作为一名高中生能对文学创作有这样的识见真是难能可贵。文章结尾一句“同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和深刻”,再次强调主题,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当然,作为并列式结构,主体部分最好设计成三个层次,由三个排比段组成,这样文章内容会更为丰厚,说理也更加全面。
      二、对比式
      对比是写作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因为用了对比,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果在行文结构上采用对比式,写记叙文将使人物更为鲜明,写议论文使使论述更为有力。请看下文:
      一步与一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迈出的每一步,对一生都可能有重大影响。
      在正确的道路上跨出一步,你的人生会因此而辉煌。史铁生在二十凡岁即遭遇下肢耀痪,他想到了自杀,可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他从死亡边缘挣扎了出来。如果他不从死亡的边缘跨出那一步,他的一生可能要因此而改写。司马迁遭受宫刑,这真是奇耻大辱,他也想到了死,可是他又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最终,他从屈辱中跨出了那一步,写下鸿篇巨制《史记》,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在错误的道路上迈出一步,你只能品尝苦果。成克杰身为人民公仆,不想着兢兢业业地工作,却贪图享受,生活腐化。如果他不在腐化的生活道路上迈出第一步,他怎么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马家爵作为一个贫穷人家走出的大学生,不思学业有成,进而孝敬父母、报效国家,却因为一点点小恩怨伺机报复。如果他不在报复的道路上迈出那一步,他怎么会有伏法抵罪的结局?
      古语云:“一步错,步步错。”“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些用血泪写成的话里,包含着多少深刻的教训啊!不过,“一步错”真的就“步步错”吗?“一失足”真的就成“千古恨”吗?“浪子回头金不换”,又给了我们重新振作的勇气。只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同样可以成就精彩人生。廉颇身为赵国重臣、一代名将,却为名利与蔺相如相争,不能不说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可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他及时发现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从而成就了“将相和”的美谈。越王勾践失去自己的国家,自身也沦为奴隶,在这样的打击面前,再英勇的人也要低下头颅了吧?可是,勾践却能“卧薪尝胆”,积蓄国力,最终一洗国耻。
      反之,一帆风顺的人如果不慎重地迈好自己的脚步,也可能功亏一篑,毁了自己的一生。陈良宇能坐上上海市委书记的位子,他的仕途不可说不顺,可是身为国家高级领导干部,他不能为人民谋福利,反而以权谋私,最终前功尽弃,落得晚景凄凉。同样下场的还有原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他可能想到为革命工作一辈子了,再不享受就没机会了,所歧礁后期生活上极端腐化,最后固晚节不保而畏罪自杀。
      
      由此看来,我们不可不慎重于我们脚下的每一步啊!因为,你迈出的每一步对你的一生都可能有重大影响。让我们都一路走好吧!一路走好,不仅可以让自己的一生幸福,也可以给自己身边的家人带去幸福,还可造福社会,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如果你在错误的道路上不小心跨出了一步,你也不必惊慌,只要知错能改,同样可以赢得一生幸福!
      这是一篇扣题很紧的议论文。第一段即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迈出的每一步,对一生都可能有重大影响。”接着,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证“一步”对“一生”的影响:一、正确地迈出一步,可以成就辉煌人生;二、在错误的道路上迈出一步,只能品尝苦果;三、一步走错,只要知错能改,同样可以成功;四、一路顺畅的人,如果不慎重迈好脚步,同样可能前功尽弃,毁了一生。这四个方面实际上是由两组对比构成的,前两个方面是一组对比,后两个方面又是一组对比。作者的思维辩证缜密,滴水不漏,在“深刻”方面占尽优势。在具体展开论证时,作者旁征博引,用充足有力 的论据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渐进式
      这种结构较之并列式结构,有着更易于深入论述的优点,它很符合人们认识问题由浅入深的规律。在运用“渐进式”时应注意设置渐次加深的层次,要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请看下文:
      有所不为
      这个社会竞争激烈,原因何在?渴望成功者多嘛。人生一遭,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得有所作为,做出一番事业。有所作为,必得有良好的素质,而我以为,懂得“有所不为”也是素质之一。
      生活中充满了诱惑,人性的弱点使有些人经受不住诱惑。特别是青年人,大多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什么都想试一试,碰一碰,见识见识。这本来不一定是坏事,但社会的不良风气、不良现象的影响力往往大于正面的东西。于是有人因为万事皆为而误入歧途,虚掷光阴,浪费青春。是的,古人有“不为无益之事,难遣有涯之生”之说,但那是强调必要的生活调剂。在我看来,至少在青春年华,对那些无益身心之事,应当坚持“不为”的方针。须知,玩物丧志呀。
      舀然,这并非易事。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为”无益之事呢?首先,恐怕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目标,并用是否符合理想来判别该为还是不该为。该为者,自应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该为者,当然应拒之千里。其次,必须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因为“拒”是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制力,将会一事无成;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制力,即使有成,也难成大事。再次,还应该持之以恒。有些无益之事,短时间的不为也许不难做到,可如果时间一长,难免产生自宽自宥的放松心理,正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地检查自己,审察自己“有没有虎头蛇尾”,如果发现苗头,就应当坚决地斩断怠惰之根,不让它生长壮大。总之,不为无益事,才成有用人。
      不为无益之事,是否意味着有益之事皆可为呢?也不尽然。有益之事固可为,但也要有选择。人生苦短,精力有限,什么都想为,平均用力,结果很可能什么也为不好,为不到头。有人向一位成功者请教成功秘诀,成功者回答:无他,惟集中而已。平平淡淡地干十件事,未必比轰轰烈烈地干好一件事更有价值。是的,现实生活中不乏多面手和通才,但那是有条件的。一是时代使然,越是远古时代,社会分工越是粗线条,通才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越是现代,社会分工越细密,越是难以各行兼顾。一个人想为之事太多,必然会力不从心,捉襟见肘。驼子跌跟头,两头不着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只手托住一只大西瓜或两只手合抱一只大西瓜都不成问题,可如果贪心太大,企图仅凭两只手同时抱住十只大西瓜,到头来恐怕只能是摔得七零八落,皮裂瓤散。
      哆唆了大半天,无非是想说:人生有限,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明乎此,则能善处为与不为,成就辉煌人生。
      本文从“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一特定角度指出了“有所不为”的重要性,强调人生应当有所不为。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论述不为无益之事,以免玩物丧志。在这个层次里,作者并不是在一个层面上论述,而是先提出“不为无益之事”的分论点,然后再从三个方面论述怎样才能做到不为无益之事。一般的考生的论述大概也就止于此了,但本文作者却不满足于此,又开拓出第二个层次,提出了“即使有益之事也要有所不为”的分论点,这就使文章的论述更深了一层,显示了作者思维的缜密和深刻。这种渐次加深的论述结构犹如抽丝剥茧,步步为营,步步紧逼,很值得我们借鉴和模仿。
      

    推荐访问:抽丝剥茧 步步为营 第四讲抽丝剥茧 步步为营 抽丝剥茧的意思 抽丝剥茧造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