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新闻联播》变脸,除了小清新还有什么|清新环境最新消息

    时间:2020-02-14 07:30: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新闻联播搞点新意思      老面孔,老腔调,老套路新闻联播三十多年来已老化成疾,作为一个新闻节目,它却以老旧著称,对于以新闻立台的中央电视台以及数亿观众而言,新闻联播已老得似乎难以接受。
      改变必须进行。从9月起,新闻联播逐步开始改版,它将怎么改?每一个细微的改变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玄机?每一个改变又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普通人在新闻联播里知晓天下大事,政治观察家在新闻联播里探寻政治走向,也有越来越多的网民把它作为解构对象。浓重的宣教意味和强调客观的新闻能融合吗?新闻联播正在寻求一个答案。
      
      9月25日,一个稀松平常的星期天。喧嚣的世界,有短暂的平静。
      这一天引人注目的新闻,直到晚上7点才发生: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前最后五秒的倒计时结束,已经播了23年的片头曲旋律由高亢渐入尾音,人们忽然发现这一档中国最重要电视新闻栏目的主播台上出现了两张新脸孔:“眼镜哥”郎永淳和“小清新”欧阳夏丹。
      新闻的第一个镜头不是日理万机的国家领导,而是对准一位河北农民。更让人意外的是,当《新闻联播》播送了13分10秒,播音员说出一句这样的话:“十一黄金周祝您玩得开心。”如此亲切的问候语,此前几乎与《新闻联播》绝缘,相反,它一贯以权威、严谨、庄重的形象示人,播音员正襟危坐,以固定的程式,播报领导人活动、政策宣讲、各地先进典型与建设成就,令人敬而远之。
      作为国家电视台的“第一栏目”,《新闻联播》一直被看作中国国情的晴雨表,也成了一个意识形态的特殊符号,它承载的象征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档新闻节目应有的负荷。在新闻观念与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它保持着罕见的稳定性,而它的每一次细微调整,甚至主持人服饰、发型的变化,都可能成为公众解读、揣测的对象,被放大为公共话题。这一次《新闻联播》时隔四年的“换脸”,以及文风、语态更新的动向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与寓意?是否这一档1978年1月1日首播的中国最长寿电视新闻栏目,真的要迎来“第二季”?
      
      为什么是郎永淳、欧阳夏丹?
      对于大多数电视机前的普通观众而言,9月25日晚上在《新闻联播》与郎永淳、欧阳夏丹的相遇,是一个偶然。
      尽管早在8月初,就有消息传出两人将加盟《新闻联播》成为新“国脸”,但他们究竟会在哪一天完成“首秀”,央视始终没有给出确切讯息。最早向媒体确认联播“换脸”的也非央视,而是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7月底央视举行了一次主持人的全台竞聘,喻国明受邀担任专家评委。
      事实上这个全台主持人轮换、筛选的机制并非始于今年,央视每年都会进行一次面向台内的主持人竞争上岗或换岗。不同的是,今年《新闻联播》也参与到竞聘中来,并提供了两个新岗位――《新闻联播》原有8名主持人,在现有团队稳定的同时,希望将主持队伍扩大到10人。
      《新闻联播》的竞聘,并不与新闻频道的其他栏目区分开来。所有参与竞聘的主持人,每个人可以选择三个自己想去的栏目,然后进行统一的情境考试,评委通过观看考试录像来打分。为显公平公正,评委队伍也非常庞大多元:台领导、中心主任、学界专业人士、沈力等中央台老一代的播音员组成20人左右的专家评委,此外还有40到50人的群众评委,由中央台普通员工构成。
      喻国明告诉记者,考试的试题涉及三方面:首先是给每个人一段新闻内容进行口播,测试竞聘者对不同题材的表达方式,“比较沉重的事情应该怎么表达,比较欢快的事情应该怎么表达,比较庄严的事情应该怎么表达等等”;第二项,是模拟现场直播中的突发状况,比如断线或者画面消失,看主持人的应急能力;第三项,是考察叙事和表达能力,比如用口语化的方式表述一个新闻故事、新闻人物,看是否表达流畅、精要、到位。
      录像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规定时间内,有人没有把话说完,也有一些人对应急情况的反应不太正常。欧阳夏丹和郎永淳表现比较突出,基本没有什么瑕疵。”喻国明说。在欧阳夏丹的考试录像播出之后,评审现场出现了惟一一次全场鼓掌的情况,让喻国明印象深刻。
      40多名参与竞聘的主持人,只有十几名报名了《新闻联播》岗位的竞争,而联播选择郎永淳、欧阳夏丹,顺理成章。
      确定加盟联播后,郎永淳、欧阳夏丹经历了近两个月的准备。从定妆到试录样片,整个《新闻联播》的技术部门也需要配合新主播做细微调整。比如打光,每个播音员适合的光都不一样,因为人的肤色之间有差别,而最后在荧幕上的呈现却要显得相对一致,这就需要通过光来实现。据说广西姑娘欧阳夏丹酷爱运动,肤色偏黑,上镜时,就需要给她的光稍微打亮一些。《新闻联播》内部称自己执行的技术准则为“金标准”,要求很高很细。最终的效果,是让每个主播的脸色都显得平常,不会太奇特、引起观众的注意。若有人不一样了,奇特了,就影响大家听新闻了。
      
      29项“微调”,先易后难
      人们意识到《新闻联播》的变化,都是从新主播的露脸开始。
      2006年6月5日,当三十出头的康辉和28岁的李梓萌首次出现在《新闻联播》主播台,也曾引起国内外媒体的热议――“康李配”之前,《新闻联播》播音团队已经17年没有更新。
      仅仅一年之隔,2007年12月,海霞、郭志坚又分别搭档罗京、李瑞英亮相,很快被称作《新闻联播》“最具亲和力”与“最帅”的主持人。
      “国脸”更新释放出变革信号后,观众期待《新闻联播》进一步的调整动作,但却发现它再度迟滞不前。
      事实上,这次以主播更新为开端、计划于明年上半年逐渐完成的《新闻联播》改版,在央视内部的表述中,依然被定位为“微调”,尽管主导者列出的调整点足有29项之多。
      这29项包括什么?少量信息在面对广告客户的央视2012年节目资源推介会上被披露:明年《新闻联播》将以迁入新台址为契机,在节目片头、演播室等主要包装形态上做出调整,改版后的《新闻联播》会使用更加炫目的摄影棚,开播画面增加3D立体效果,由作曲家孟卫东创作的节目片头曲可能告别荧幕――这些都属于节目样态上一目了然的改变。
      更进一步的,是整个《新闻联播》报道文风的调整。曾有给联播供稿的前期记者自嘲,“给新闻频道其它节目拍一个新闻我还会说话,一说这条是要给联播上的,我都不会说话了。”此番调整,可能让联播采编适当放松一些。
      节目的编排、节奏也有改变的余地,比如增加国际新闻的比重,减少一般性的报道,腾出时间来放大重点报道。
      现在《新闻联播》里出现的短评,一般由联播编辑部专门负责评论的工作人员撰写,然后由播音员直接播发,评论不署名。但央视在对广告客户的推介会上提到,《新闻联播》要引入央视特有的评论员制度,这意味着未来评论员们可能在《新闻联播》中露脸。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告诉本刊记者:“到目前为止具体还没有跟我们评论员谈怎么弄。我觉得这可能会是这次微调的第二步,第一步是先把操作更简单的东西摆出来。”
      先易后难,是《新闻联播》改版的路径与策略。
      
      《新闻联播》是守底线的后卫
      “你不能用前锋的标准来要求联播,前锋可以浪费机会、跑错位置,它不能。它是足球场上的中后卫,是球队立场的基座,需庄重徐行,用大局观策动进攻。”杨禹在微博中写到。
      如果把《新闻联播》的改版放在自2009年7月以来中央电视台整个新闻中心的改革脉络中看,杨禹关于前锋与后卫的比喻,就变得更好理解。两年多的时间里,央视新闻中心尤其是新闻频道的其他变革,某种程度上说已为《新闻联播》的改版做好了探路先锋的工作,此次改版只是水到渠成。
      整体的变革由中央电视台现任台长焦利策动。2009年5月,焦利由中宣部副部长的位置调任中央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重提“新闻立台”,整合全台新闻采编资源,重新组建了大新闻中心,副台长罗明、孙玉胜分任新闻中心主任、常务主任。
      那次改革的重点,是把央视新闻频道打通成一个完整的播出平台,破除栏目的条块划分,使整个新闻频道实现从早到晚全天滚动播出新闻。而要完成这个变化,组织结构就要有更大变化,所有前期采访、后期编辑的力量,都被划归新闻中心,一个为前后期实现“节目交易”的“新闻指挥系统”也搭建起来,综合、新闻、国际各频道,新闻资源实现共享。
      在杨禹看来,平台打通之后,央视新闻的样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两年央视特别强调抵达现场的能力。2009年之前,央视没有自己的地方记者站,播出的地方新闻大多由地方台拍摄,比较被动,这两年才开始在国内建了几十个应急报道点,每个报道点配备直播卫星车。去年开始,央视又广泛建立几十个海外记者站。确保有重大、突发的国内外新闻时,央视自己的记者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马上具备直播条件。
      另外就是组建了一支评论员的“国家队”,在提供新闻现场之外,央视也开始放大国家媒体的新闻态度与判断。评论员不备稿,在直播的硬新闻后面即时连线、即时点评,改变了以往央视评论只以专题、访谈节目集中呈现的状态。
      传统的央视新闻语态单一、刻板,现在大白话多了一点,有智慧含量的深度话语也多了一点。一方面往高走,一方面往低走,更加丰富。
      而相对于新闻频道的整体创新,《新闻联播》的变化一直是滞后的。这也要求联播尽快跟上整个频道的步伐。“这次《新闻联播》改版,其实并不需要去创造什么新的语态新的东西,它只要把新闻频道这两年的探索、积累,挑一些适合联播的放进去,‘微调’就会完成。”杨禹说。
      换一个视角,联播的跟上和取向,又是对此前新闻频道探索的认定,“当别的栏目的探索还不巩固、有争议的时候,新闻联播也这么改了,虽然看上去是跟在屁股后面改的,但这是一种态度、认定,《新闻联播》的改变会鼓励当前锋的栏目更大胆地沿着那个方向去走。” 杨禹如是认为。
      
      就是要和微博、市场媒体态度不同
      不仅《新闻联播》是央视所有新闻栏目的“中后卫”,整个央视这支球队,也在逐渐由进攻型转变成防守型。
      1990年代,央视曾是整个中国新闻界改革的先锋,推出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一系列开风气之先的栏目。而现在,它由前沿退至后场,在传媒研究者展江看来,央视的新闻理念甚至已滞后了。
      办报多年,因担任特约评论员而接近央视的杨禹并不认同展江的看法,他认为,这两年央视在做的事,核心诉求是跟上时代,“央视新闻不一定要领先于时代的舆论风向,但它不能掉队。”
      “1993年为什么央视新闻能当前锋,是因为那时候所有媒体都要解决一个问题:贴近受众。谁最能贴近呢?电视新闻是最容易做到的。而现在,社会现实和舆论环境都变了,媒体在复杂的利益纠结中,要去协调、引导,此时央视承担的最重要使命不是去突破,而是做制衡。” 杨禹说,在舆论场中,微博有微博的态度,市场化媒体有市场化媒体的态度,这时候也需要有一个国家电视台的态度,这样整个舆论场提供给受众的是相互制衡的诸多态度。“我觉得这就是央视新闻存在的价值。”
      微博兴起、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的确使央视与整个电视新闻界真切地意识到挑战。今年9月27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全国电视新闻年会”的两项议题之一,就是“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怎么办”。这个上至中央电视台台长,下至各省级卫视台长、主管新闻业务领导全数参加的会议,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下怎样做好正面报道”。
      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新闻联播》,改版的方向,必然成为此一命题的风向标,直接影响各地方台新闻报道方式的调整。
      《新闻联播》本来就可看作中央台和所有省级电视台合办的栏目,是大家共同的平台。从1981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被规定为“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供稿;而且各台必须转播央视《新闻联播》。一个网上传的段子说,一个刚来华的老外每晚7点打开电视,都会有“遥控器是不是坏了”的困惑,因为无论怎么换台,荧幕上《新闻联播》的画面都纹丝不动。
      各省台都设有专门向央视供稿的部门、团队,这个部门的名称五花八门:对外报道部、对上部、综合部、传京组、通联组……它们对接的是央视新闻中心下属的地方部。尽管所有输送的地方新闻都汇入央视新闻平台的“大池子”,央视各频道各栏目的编辑都可以从中挑选所需信息,但地方台最看重的,始终是本省新闻入选《新闻联播》的数量。
      
      不再以说教者自居
      湖南卫视新闻中心对外报道部负责人高金华,从事向央视供稿的工作已经16年。从他开始工作时起,各省台就已形成一种竞争,拼谁能上央视《新闻联播》的稿子多。“大家都知道中央首长是必看《新闻联播》的,而且不管有没有文化,人们都从这里接受信息,它的‘上下通吃’是任何其它媒介所不能比的。虽然现在《新闻联播》的风格有些人已经不习惯,但它毕竟是最权威的信息发布窗口,所以地方官员都非常重视这个窗口。”
      《新闻联播》创办之初,中央台自己的采编能力不足,更多是求地方台多给它供稿,而现在是各地方求它上稿,“每天排队想上《新闻联播》的稿子多得不行。都想上,只能拼新闻的实力,看谁新闻质量好、敏感度高、时效强。央视需要什么东西,如果你能够早一点预判、感觉的话,准备好,当然对竞争有利。” 高金华说。
      这一次高金华的“预判”很准。从年初开始,他已领悟到今年《新闻联播》的关键词在一个“亲”字,而这一点也在本次联播的改版中显现出来:“希望增强新闻的亲近感,拉近跟观众的距离。从中央要求走基层,到轻松、快乐语调,问候语的出现,都是为了亲近感。可能《新闻联播》一直是以权威自居,高高在上,好像自己是说教者,年轻人不太接受这种方式。这也要求它改变。一个媒体具有吸引力才能有影响力,不能吸引人家了,就没有引导力了。”
      他还注意到《新闻联播》做报道的方式有了变化:更加注重新闻的纪实性、故事性,特写式的新闻明显增多。“年初中央台领导曾明确提出新闻要去综合化,去概念化,少讲一点空话套话,多讲一些基层的真情故事和感人细节。”这意味着“地方台做片子,文风完全要改,不光是省台,地市县都要扭转原来的方式,还是老套做就很难上了”。
      但高金华依然认为此轮联播改版“形式重于内容”。湖南卫视新闻中心主任杨壮也持同样的观点。在9月27日的成都会议上,针对央视《新闻联播》改版的29条,杨壮说:“从重口味变成小清新也好,还是改包装、改形式也好,我觉得《新闻联播》作为国家媒体的第一栏目,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构建或重建公信力。自媒体时代、网络时代,观众的特点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他不信。”
      (本刊记者徐臻、实习生邸威对此文亦有贡献)

    推荐访问:新闻联播 变脸 清新 《新闻联播》变脸 除了小清新还有什么 新闻联播直播 新闻联播天气预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