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崇祯的遗诏:崇祯遗录 白话文

    时间:2019-05-20 03:21: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古代的皇帝死后,按照惯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布遗诏,对身后事作出交代和安排。所谓遗诏,顾名思义,就是皇帝临死时所写的诏书。遗诏一般都是皇帝亲手所写,但在明朝,却常常是在皇帝死后由大臣主持起草的,遗诏写成的时候,皇帝早已命归西天,其内容和皇帝本人的意愿实际上没有多大关系,因此明朝的皇帝更替,往往能给久负重望的大臣一个革除弊政、整饬朝纲的机会。如明武宗和明世宗逝世后,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徐玠,分别起草他们的遗诏,把两朝弊政来了一个总清算,从而博得朝野一片称颂。
      明朝还有一份遗诏也非常特殊,那就是末代皇帝崇祯的遗诏。我们之所以说这份遗诏特殊,是因为和别的遗诏相比有许多不同:它虽然是崇祯自己写的,却是他上吊自杀前写的;它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衣襟上;它不是用笔墨写成的,而是崇祯咬破手指,以指当笔,用自己的鲜血写成的。这份遗诏的发布对象也很特别,它不是向自己的臣民交代后事,而是专门留给对手李自成看的。当然,更独特的还是它的内容:“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哪里像一份遗诏,好像是一份自责自悔书,是一份哀告和埋怨信。
      这份遗诏写于农历1644年3月19日凌晨,地点是煤山寿皇亭上。从两天前李自成的农民军开始围攻北京城以来,崇祯已经连续两个晚上没有合过眼。17日晚上,他是在“内外诸臣误我!误我”的通宵叹息和埋怨中度过的;18日夜间,农民军攻入北京城,精神已趋于崩溃的崇祯在连杀了几位嫔妃和亲人后曾试图出逃,努力失败后便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是钟声响了许久也没有一个人前来,彻底失望的他,只好与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寿皇亭,向这个世界作最后的告别。
      寿皇亭是新近才落成的一个亭子,是崇祯操练宫内士兵之处,可如今却成了他要去见列祖列宗的地方。此时天已破晓,东方露出了鱼肚色,山穷水尽、万念俱灰的崇祯跌坐在亭子里,欲哭无泪。但他实在不甘心就这样默默地告别这个世界,他有满腹的话要对这个世界诉说,于是脱下绛黄色的龙袍放在大腿上,咬破手指,在衣襟上愤然留下了这份遗诏。做完这件事,他觉得可以告别这个世界了,于是自缢而亡。陪同他上吊自杀的,只有宦官王承恩一人。几天后,李自成的部队才找到这个僵死的国君。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君主被敌人俘虏或杀死的很多,在政变中被杀的更多,但临危自杀的却没有几个,除后唐末帝李从珂与家属登楼自焚而亡之外,剩下的似乎只有崇祯一人了。本来,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崇祯已完全没有必要写什么遗诏了,因为遗诏通常要写的两项主要内容,一是指定嗣君,二是对后人提出希望,现在都没有任何意义了,但崇祯不但要写遗诏,而且咬破手指用血写在衣襟之上,表明他是有话要说的,这就是这份遗诏的内容独特之所在。
      崇祯的这份遗诏,从字面上可以归结为四层意思:一是责备自己品德不足;二是埋怨诸大臣不忠心报国,欺骗了他,误了国家大事;三是自认为无脸面见祖宗;四是请李自成不要杀害百姓。而第一层意思只是虚晃一枪,关键是为了烘托第二层意思——“诸臣误朕”。如果说“无面目见祖宗”确实是一件痛心的事,那么“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无疑只是一个善良的愿望而已。所以,这份遗诏的落脚点或说崇祯最想表达的意思,还是“诸臣误朕”四个字,这不仅仅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发自崇祯内心的呐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面对崇祯临死发出的这句牢骚和呐喊,善良的人们不能不深思。
      对于崇祯的这句牢骚话,史家历来见仁见智。平心而论,崇祯对于明朝的灭亡固然难辞其咎,但他执政后还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他登基伊始,便当机立断地剪除了魏忠贤阉党集团;接着,在严惩贪官污吏的同时,勉励各地督抚打起精神,努力为国工作,告诫大臣摈弃门户之见,化异为同。他决心要改变大臣们萎靡的精神面貌,要整个官僚机器跟上自己的步伐,围绕自己的旨意拼命地运转。然而事实却是:他总是一个孤独的勤政者,大臣们各怀心机,各有打算,堪当重任之才寥若晨星,多数是崇祯每任用一人,便失望一人。究其原因,除了崇祯本人刚愎自用、用人失察之外,关键就在于,明朝中后期的选人用人机制产生了严重腐败和危机。
      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很注意重典治国,在官吏铨选、考核、监督方面也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制度。但到明朝中后期,随着整个国家机器日趋失灵,这些制度也都遭到严重破坏。当时,官场贿赂盛行,对官员的考核、监察名存实亡,连负责考核选拔官吏和惩治贪墨的吏部官员和监察官员也大肆贪污受贿。崇祯继位后,虽然以很大决心整饬朝纲,刷新吏治,但已积重难返,最后连他自己都不得不哀叹:“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明末的官场,已俨然成了权钱交易的大市场,吏治腐败成了当时最大的腐败,是腐败的总根源。
      这些通过走门子、塞票子上来的无耻之徒,其道德品性之低下不言自明,要指望他们忠心国事,有所作为,简直是痴心妄想。明王朝大厦将倾,崇祯面对和依靠的又是这么一批贪材、庸材、蠢材,他怎能不陷入“任用一人,失望一人”的怪圈,并且直到临死还牢骚满腹呢?
      不有效加强对吏治腐败这个“最大的腐败”的治理,确实危险至极。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新解读一下崇祯的遗诏,恐怕不无警示意义。

    推荐访问:崇祯 遗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