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影视赏析课程的视听本体化导向】 导向性课程的课程要求

    时间:2019-05-14 03:1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影视赏析课程的开设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教委的鼓励支持下,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期全国高校电影课教师讲习班”,成为检阅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成果,交流影视教育经验,进行影视学术探讨,培训影视教育师资的基地。时至今日,我国1032所全日制高校中,已有近300多所高校开设了影视类课程。但影视赏析课程终究还属于新兴学科,高校教师在影视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影视是一门视听艺术,影视赏析课程以视听本体化为导向来进行研究,从根本上讲是回归到了母体本身。
      一、专业素养:提高视听专业化程度
      课程的主体是授课教师,教师自身的视听专业化程度决定了该课堂的高度。影视赏析课程既包含电影理论部分的介绍,如电影艺术理论、电影艺术的发展脉络以及电影运动和流派;又包含电影的制作部分:对经典影片的分析解读。理论部分可以通过书籍阅读等途径获取、完善和丰富,但具体到影片的分析,需要的则是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融合。
      而当前,高校担任影视赏析教学任务的教师科班出身的不多,多数任课老师没有接受过完整的、系统的影视教育,或者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欠缺。在分析具体电影时,往往理论和电影两张皮,不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仅仅进修专业理论知识、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是不够的。影视是和实践紧密相连的学科,教师还需要寻找、创造机会参加到具体的制作过程,才能真正明白拍摄角度、构图、色彩、照明等元素是如何运用到电影中的。
      二、课程设置:加强视听本体化导向
      (一)重视学生的集体观影
      当前,高校的影视赏析课程,影视专业的课时一般在36-54课时之间,选修课一般在18-24课时之间。
      与纸质媒介不同,影视是“一次性”和“群体性”的视听艺术。它要求观众在影片放映的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中,抛却外在世界,浸沉在电影营造的特定环境中。而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观看同一场次的观众的审美对象是相同的,是作为一个“群体”而存在的审美主体,从电影中所获得的审美感受是相近的,作出的情感反映也是大致相同的,这种情感会反过来不自觉地“传染”观看群体中的每一位成员。电影赏析的课程设置首先要认识到电影的这种特性,为学生提供条件保证电影观赏的时间和空间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做到这一点,是需要授课人深思的,这也是视听本体化导向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为学生创造条件,保证对课堂赏析影片的观赏。因为课程的限制,多数教师采取的措施就是让学生在私底下自己看电影,课堂上注重分析。这个方法的确既节省了课时,又可以在课程开设的学期中让学生多接触电影。但这个措施不好的地方是忽略了电影的“一次性”和“群体性”特征。学生私下看电影纯属个人行为,加之观赏环境的随意性,远远达不到在特定时间、地方观赏电影的效果。再者,自律性不强的学生,事先没有观看电影,教师课堂的讲解所起到的意义就不大。重视学生的集体观影,为课堂的讲解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是放在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以及主题层面。
      (二)注重影片的选择
      影视赏析包括欣赏和评析两个层面。通过对优秀影片的赏析和评析,了解和掌握电影的门道和宝贵的拍摄经验。课程设置的本体化导向关键的一环即对影片的选择。
      一个学期的课时有限,能够赏析的影片数量大概在15部左右,因此课程的影片选择非常重要。所选电影不仅决定了课程讲授的内容,也影响到学生喜欢该门课程的程度和接触电影的深度。无论授课对象是影视专业的学生还是非专业的学生,都不能一味挑选那些艺术水准高超但晦涩难懂的老电影,例如生活流式结构的法国电影《老姑娘》、意识流式的电影《八又二分之》、《野草莓》等。而应该选择那些雅俗共赏,艺术性与商业性兼备的经典影片,比如米洛斯·福尔曼导演的《飞越疯人院》、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以及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岩井俊二的《情书》、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要考虑影片的质量和类型来扩展学生的视野,尽可能使其了解电影的多种制作手法,比如《法国中尉的女人》所采取的套层结构,《暴风骤雨》的圆形结构以及《罗拉快跑》的板块式结构。同时又要顾虑到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如果影片本身能够打动学生,调动他们研究的兴趣,那么电影赏析的课程也就成功了一半。
      至于艺术方面大胆探索的经典电影,可以在影片讲授过程中,以介绍的方式推荐给学生,引导他们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观摩。毕竟课堂上讲解的电影有限。学生欣赏电影水平的提高是个循序渐渐的过程,不要试图一开始就“塞给”他们《精疲力尽》、《广岛之恋》等电影,他们不仅领略不到这些影片的魅力,反而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三)课程讲授的试听导向
      影片的解读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不同的授课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对于非专业的学生,高校开设的影视赏析是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目的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分析影片时,电影艺术理论和电影发展历史就不能作为课程讲授的重点,而要深刻挖掘影片的思想内核、精神和文化内涵。然而,如果授课对象是专业学生,课程的讲授则要以视听为导向,严格按照电影专业的水平和方法去解读和分析电影:构图、景别、色彩、光线、拍摄手法、镜头运动方式、声音方案以及剪辑等。此时的重心如若再落到影片的思想精神、主题内涵和故事情节上,不免侧重文学的方向。电影是视听的艺术,文学性导向的解读不利于学生对视听手法的了解和掌握。
      当然,无论针对哪种性质的学生,该课程的讲授都要有“观赏”,有“分析”;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有知识性,还要有趣味性。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影视艺术作品鉴赏能力,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培养他们对影视作品的欣赏、理解和分析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与创造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考核方式:理论考核与影视制作相结合
      影视赏析经常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在期末提交一篇影视评论。而因为电影时长的限制,评析的影片会提前告知学生。长期的实践证明此种考核方式并不科学——既不能考察出学生的鉴赏水平,也不能检验出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事先得知影片后,会提前通过在书上、网络上搜索信息准备好“评析”的参考资料,然后复制、粘贴成一篇影评提交上去。很少有学生会认真观看电影,并主动运用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去分析、评价。
      从影视中来到影视中去。课程赏析的是视听艺术,能真正检验出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手段,也应该回归到影视中去,即专业理论与影视制作相结合。理论考察的是专业知识的掌握,比如,蒙太奇的分类、长镜头的作用、影像的内涵、新浪潮和作家电影、色彩和声音在影视中的作用等等。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指导,知识的积淀决定了学生专业素养;而影视作品则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专业知识、审美的高度以及世界观的展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不仅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也有利于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当前,我国高校影视赏析课程的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紧紧围绕着视听本体化导向,不仅从教师的专业素养、课程设置以及考核方式上入手,还要注意提升影视器械的装备,加强教材的建设。切实落实影视赏析课程的美育功能和专业知识的积淀。
      参考文献:
      [1]周星.电影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迅.简论《影视鉴赏》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创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09).
      [3]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金元浦.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孟丽娜 河南省 许昌学院文学院 461000)

    推荐访问:本体 赏析 导向 课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