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孙春龙:从记者到公益行动者|记者孙春龙

    时间:2019-04-30 03:24: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3月28日,西安小雨。   这天下午,一场名为《重返缅甸战场:救赎与反思》的公益演讲,在陕西省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现场讲述自己历时近5年迎接散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回国寻亲的故事。低沉的声音在报告厅上空回响,没有得意,没有自豪,更多的是愧疚与焦虑。
      “我们真的不能再等了,再过三五年,等这些所剩无几且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老兵,一个个带着遗憾和失望入土之后,我们的忏悔、我们的救赎,还能有何处可以安放?”他说。
      孙春龙曾是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总编辑助理,去年,他辞职创立龙越慈善基金会,专注于“老兵回家”公益活动。
      从做新闻到做公益,他的转身,自然而彻底。
      采访冲动
      孙春龙自己也没有想到,一次偶然的采访经历,几乎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是2005年6月中旬的一天,国际禁毒日前夕,孙春龙在缅甸北部采访当地的一支民族地方武装宣布禁种罂粟的事件。在宾馆的院子里,他遇到一位流落在当地的中国国民党老兵。
      在聊天中,他随口说了一句:“你们也抗日吗?”没想到,这句话却激怒了老人:“我们不抗日?那么你说,在国殇墓园里,我们那么多兄弟是怎么死的?”
      老人劈头盖脸的一番质问,让孙春龙一时无所适从,他努力回忆接受过的历史教育,却找不到一点关于国殇墓园的记忆,能够回应眼前这位老人。
      碰巧,他供职的杂志社当时发表了一篇题为《正面描写蒋介石政府抗战书籍上市》的文章,谈的是一本名叫《国殇》的书籍。该书作者张洪涛谈到写作此书的原因时说:“国人,尤其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国民党抗战的史实知之不多。”那一年,孙春龙正好30岁。
      怀着一种内疚和惭愧的心情,孙春龙慢慢走进了这段被湮没已久的历史。他在网上查看国殇墓园的资料,突然有一种冲动,“我一定要去看看这个地方。”
      但他真正抵达国殇墓园,已是2008年1月7日清晨。
      当他顺着松柏掩映的石板路拾级而上,绕过忠烈祠,抵达墓地的时候,那种久违的震撼和激动排山倒海般袭来。
      整个山坡上,竖满了密密麻麻的墓碑,清澈的阳光透过高耸的松树,落在小小的墓碑之上。青苔遍布的墓碑按建制整齐地排列着,碑文简单到只有军衔和姓名。
      “是何等惨烈的战争,让这么多的生灵不在?是什么样的纠结,阻断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传承?”孙春龙陷入沉思。
      他当时就下定决心:“我要去缅甸采访。”
      
      寻找老兵
      “我要让他们像英雄一样地回家。”孙春龙从他采访第一个流落在异乡的老兵起,这样的念头就在心里油然而生。
      2008年4月初,孙春龙以媒体记者身份,沿腾密公路进入缅甸。这条路就是二战时期的史迪威公路。一路寻访,他渐渐对中国远征军有了一些了解,并在金三角地区结识了一些流落在这里的老兵。
      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寄人篱下的异域生活,英雄们的命运,就如同“狂风中的一粒尘埃”。孙春龙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老兵从1942年远征缅甸,近70年都再也没有回过家,而且几乎所有的老兵,都和家人彻底失去了联系。
      作为一名资深调查记者,孙春龙先后就职于《新西部》、《瞭望东方周刊》等媒体,在12年职业生涯中接触过很多弱势群体,从出租车司机,到留守知青,再到煤矿工人。“在穷尽了一个记者的职责之后,仍然没有让真相大白,我只好继续履行一个人应有的良知。”
      2008年,孙春龙在博客中发布了一封公开的举报信,揭露山西娄烦安全事故存在的瞒报现象。最终娄烦事故因为得到温家宝总理的重视而真相大白。
      处于事件漩涡中时,孙春龙曾受到莫大的压力。那段时间,网友的短信给他带来很大的力量,其中有两条留言对他触动很大。“一条短信说从心底里敬佩我,署名是山西一假记者。另一条短信署名是基层一安监人员,说自己以后要认真工作,再也不能漠视生命了。”孙春龙说,“最起码说明因为我的举动,他们内心开始反省,开始自责。”
      经历娄烦矿难事件后,孙春龙最深的感受就是它唤醒了更多的良知。“每个人都有良知,只是我们在更多时候保持了沉默。”
      正因如此,当他遇到这些流落在缅甸的远征军老兵时,他无法做到转身离开。
      看着这些历经沧桑的老人们,这些被战争带着远走他乡的老人,在异域如此凄凉地生活着,孙春龙的身上激起一股热血。“作为一名记者,对这段历史的救赎不应该止于探索真相和细节的报道,更应该积极参与到具体的事件之中。”
      在没有任何思索和筹划的情况下,他决定帮助这些耄耋之年的老兵实现回家的心愿。
      回家之路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让这些贴着国民党士兵标签的高龄老兵,穿越两个国家、迈过历史的纠葛和政治的羁绊,谈何容易?
      正当孙春龙准备帮助老兵李锡全回家时,汶川地震发生了,他立即赶赴灾区采访。
      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天傍晚,他正在安置灾民的绵阳市九洲体育馆采访时,手机响了,传来一个颤抖而又急切的声音,“祖国发生地震了,我还能回得了家吗?”
      那一刻,在孙春龙面前,是数万名失去家园或者失去亲人的灾民,他们脸上是让人心碎的茫然。他毫不犹豫地告诉李锡全:我一定要接你回家,一定!
      这一年,他给很多人讲述这些远征军老兵的故事,讲述这些参与抗战的老兵的命运。当听他说要接一个抗战老兵从缅甸回来,有几家企业的老板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但第二天,一个老板就打电话来指责他:“我才知道中国远征军是国民党的兵,我为什么要帮助他?”
      屡遭挫折之后,孙春龙将预算压缩到两万元,但依然没有人愿意资助。最终,他找到湖南当地的一家热心企业,才凑齐了这笔费用。
      然而,更棘手的是:李锡全没有身份证,也没有护照,入境最多按边民身份对待,政策是不允许的。无奈之下,他只好铤而走险,在无法办妥合法证件的情况下,为李锡全老人买了从昆明到长沙的火车票。
      2008年10月19日,在众多网友的帮助下,李锡全终于结束了自己70年的“远征”,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刚过国境线,老人就捂着脸,嚎啕大哭起来。
      人们用各种方式,欢迎着这个落叶归根的游子。在常德火车站,有数百名网友自发到火车站迎接。老人的家人也为他准备了地道的家乡菜肴。当李锡全终于迈过诸多的羁绊和曲折,终于回到家乡的时候,所有参与的人也都感慨,做成这件事太不容易了。
      这场跨越国界、跨越党派、跨越一个甲子的回家之路,引起了社会与媒体的关注。2008年底,李锡全还被选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的候选人。
      在当年年底的一次聚会中,一位朋友无意间问道:“缅甸还有多少个像李锡全这样的远征军老兵?”孙春龙无言以对,一脸惭愧。他意识到,李锡全的回家仅仅是一个开始。
      半年后,他发起 “老兵回家”活动,开始帮助更多的老兵踏上回家之路。
      
      爱心接力
      2009年初,孙春龙即将启程再次前往缅甸的时候,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开始热播。“走啊,我带你们回家!”成为剧中经典的台词。有点神经质的伪团长龙文章,就是利用这句话,给了那群溃兵一个希望,让他们走在了一起。
      “走啊,我带你们回家!”在缅甸的日子,孙春龙一路上不停地默念着这句话。在仰光、曼德勒、腊戌等地,他又找到了林峰、张富鳞、刘召回、经明清、韩天海、王之平、张浩东、王子安、陈华、张家长等老兵。
      《我的团长我的团》热播,让中国远征军的这段历史被更多人知晓,也使“老兵回家”行动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2009年4月16日,孙春龙在博客上贴出了未找到家的老兵的信息,很快,在网友的热心关注下,老兵的家一个一个找到了。
      与此同时,另一个好消息传来:陕西扶贫培训集团董事长任永敏到北京找到孙春龙,对他说:老兵回家的钱他来负责,需要多少,他掏多少。而且一再叮嘱他,这事不需要任何回报。
      各地媒体同行们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相继为老兵找到了失散70年的亲人。凡是老兵所在省份的当地媒体,不仅全程参与报道,而且负责老兵回到老家后的一切事宜。
      “我想做的,就是让那些真正的英雄,在迟暮之年,能感受到这个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庇护过的国家的子民,对于他们的礼遇和尊重。”在发起“老兵回家”行动的前夜,孙春龙怀着复杂心情,给各支持媒体写了一封这样的公开信。
      老兵回家—一场爱心接力就这样在网络上开始。媒体、网络、民间志愿者,共同搭建了一个快捷有效的寻亲平台。
      2009年5月30日,9名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组成的回国寻亲团,顺利抵达缅甸边境九谷。当他们步履蹒跚地跨过当年出征的畹町桥,回到祖国的那一瞬间,孙春龙觉得他们就像一群被遗弃的孩子。看着这些老兵,他的心中泛起的更多的是一种自责:如果在10年前,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发起组织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回国寻亲团,那该是一支多么抖擞的队伍呀!
      老兵们回到祖国的每时每刻,孙春龙都会刻意安排一些细节,让他们享受这种本应得到的荣光和礼遇:在跨入国门的那一刻,守卫国门的武警战士向老兵行军礼;在国内的航班上,机长会向同舱的乘客广播这群特殊的客人,全体乘客均会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致敬,一些老兵还会被机长安排到头等舱;在老兵各自的家乡,有大批的志愿者,在机场、酒店拉起红色的条幅,手捧鲜花,夹道欢迎……
      民间救赎
      接老兵回家时,孙春龙有时也会碰到很多现实的问题。
      当他告诉老兵陈华在国内的儿子,想接其父亲回国探亲时,他的儿子并不情愿。陈华参军走的时候,这个儿子还在襁褓里,从此了无音信。因为父亲是国民党的兵,儿子的一生都受到牵连,生活很不顺。所以,他问孙春龙:他回来之后住在哪里?回来之后谁养活他?孙春龙向他承诺,不花他一分钱,只想让老人高高兴兴地回来。他最终答应了,但非常勉强。
      接陈华回来的时候,志愿者在机场组织了非常盛大的欢迎仪式,包括横幅、鲜花。陈华的儿子看到父亲享受到这么多鲜花和掌声时,似乎才醒悟过来,原来父亲是一个抗战英雄。他终于叫了一声“爸爸”,陈华老人潸然泪下。
      老兵杨剑达在回家的过程中两次住进医院,每次住院,孙春龙心里都非常难受。“我真的害怕老人就这样走了,如果走了,我怎么向大家交代这个事情?”他说。
      有一天晚上打完吊针,已经凌晨一点钟,孙春龙推着杨剑达回宾馆。一路上,老人非常高兴,又唱起那首《松花江上》。那天晚上,腾冲街头,空无一人,孙春龙听到老兵的歌声肆无忌惮地在夜空中飞翔。“我觉得承担那么多风险,去帮助这么一个老人,还是值得的。再纠结还是要继续,因为必须要去做,否则就再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了。”
      后来,当他看到一个又一个老人和他们的家人团聚的那些欢喜的场面,更加坚定了这种信念。
      从2010年8月起,孙春龙开始利用微博为流落在缅甸、云南等地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找家。与此同时,以他为核心,逐渐发展起一支近2000人左右的志愿者队伍。
      孙春龙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活动—“帮助抗战老兵实现一个心愿”,让他吃惊的是,活动消息发出仅仅5个小时,第一批5个老兵的心愿都被热心的网友们认领了。
      有的老兵希望能有人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有的老兵希望能去北京看看当年的老连长;有的老兵希望能够得到国家的承认,为自己修建一座墓碑;有的老兵想洗个热水澡;更多的老兵提出来,要获得一枚由国家颁发的抗战纪念章……
      “他们的心愿都很平凡,但谁能否认他们都是英雄呢?这么多年来,我却浑不自知他们的存在,我感到羞愧。”一个网友留言道。
      随着“老兵回家”活动的进展,孙春龙越来越感到了时间的紧迫。几乎每个星期,他都能接到某个老兵去世的消息。
      他曾经通过微博,用了几个月时间,帮助一个老兵找到了家。但当他兴奋地打电话给这个老兵时,接电话的却是老兵的儿子,他告诉孙春龙,父亲已经去世了。
      “后来,这样的事儿又连续发生了几起,让我越来越觉得,我们真的是在和时间赛跑。”孙春龙感叹地说。
      2011年6月30日,孙春龙办理了辞职手续,完全投入到“老兵回家”活动中。
      孙春龙为自己发起成立的基金会取名“龙越”,对他来说,投身“老兵回家”活动,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跨越政治、历史以及很多约束和禁锢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在体验、记录历史,同时也在“创造”着历史。
      2012年3月,美国《时代周刊》报道了中国志愿者帮助二战老兵回家的故事,并在评论中写道:“中国正在重新审视这段历史。”
      重返缅甸
      
      2011年2月,孙春龙和几位志愿者一同重返当年的缅甸战场,全面考察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墓地情况,为远征军墓地的重建以及迎接遗骸回国做准备。
      孙春龙往返缅甸十多次,那些被他采访的幸存老兵每当提起兄弟们的墓地,都是一脸凄然。孙春龙了解到,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墓地尽数被毁。密支那的华侨艾元昌说,他亲眼看到那些墓地被毁掉,“骨头扔得到处都是。”
      八莫华侨赵田福说,远征军阵亡将士在八莫的墓地被毁掉后,当地华侨将遗骨收起来,重新安葬在八莫往北两英里的地方,并修了一个纪念碑,“后来发生排华事件,这个纪念碑又被毁掉了。”
      跑了整个缅甸,孙春龙和志愿者只找到半块纪念碑。扒开荒草,他们隐约可以分辨出墓碑上的字:“八师抗日阵亡将士公墓”,还原被毁掉的部分,应该是“新三十八师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在缅甸,曾有十多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的墓地,现在无一完整,尸骨无存,名字更无处寻觅。”孙春龙说。墓地周围的住户告诉他,修建房子时还能挖出尸骨,“以前的话更多,除过尸骨,还有炮弹,药瓶,注射器。有些尸骨手里还握着刺刀,尸骨一碰就碎了。”
      “下雨的时候,这里经常能听到打仗的声音,能听到很多人在喊,还有枪炮的声音。”密支那居民多比由激动地对孙春龙说:“那是你们中国人,他们的灵魂没有得到安息,你们应该把他们迁走安葬,或者请和尚为他们念经。”
      一位在缅甸开采玉石的老板说,他在原始丛林中曾发现一些“野人”,用弓箭捕猎,穿着树皮,他们会说几个零星的汉语,分别是“中国远征军”,“打日本人”。
      这位老板所说的那个地方,就是当年中国远征军败退中途经的野人山,有4万左右的中国远征军战士葬身于此。
      与毁掉的中国远征军墓地形成对比的是,日本人在缅甸修建了无数的纪念碑和慰灵塔。纪念碑的底座上,刻着每一个阵亡在缅甸的日本官兵的名字。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人前后三次前往缅甸,寻找日本官兵的遗骸,每一具遗骸都得到了很好的安葬。有华侨对孙春龙说,日本人都拿着地图,哪里死了多少人,上面都标的很明白。
      在仰光的日本人墓地,孙春龙不时会看到背着双肩包的日本青年,一脸虔诚。每次住宾馆,他总会问宾馆老板一个问题:“你们这里入住的外国人,哪个国家的最多?”“日本人和中国人。”几乎每次,不等他再问,宾馆老板都会补充说:“日本人是来祭祀老兵的,中国人是来做生意的。”
      “二战时,中国胜利了,但在战后,日本是胜利国。”老兵杨子臣曾这样感叹。这位多年来一直呼吁重修中国远征军墓地的老兵,最终抱憾而去。
      在仰光郊外的盟军墓地,负责人奥斯卡见到孙春龙一行,非常惊讶地上前询问:“你们是韩国人?日本人?”当得知他们来自中国时,他又问:“中国台湾?”确认是来自中国大陆后,他又问:“是来缅甸旅游的,还是中国石油的投资人?或者来缅甸做宝石、木材生意?”
      “我们是来缅甸寻找老兵的。”
      “真的吗?”奥斯卡惊讶地说,“中国人来这里寻找老兵,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那一刻,他们每一个人都感觉无地自容。
      
      孙春龙说,在缅甸,被毁掉的,不仅仅是中国远征军的墓地,还有对这段历史的记忆。
      继续前行
      从缅甸回到云南后,孙春龙提出迎接中国远征军遗骸回国的构想,并得到云南省委统战部部长黄毅的支持。半年之后的2011年9月13日,由云南省侨联、云南省黄埔同学会主办的“忠魂归国”活动终于启动,60多年前阵亡在缅甸的19具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分别从云南的瑞丽和腾冲口岸回国。
      “虽然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这毕竟是迎接中国军人海外遗骸归国的一个开始。”孙春龙说。
      看到新一军的军旗盖在19位英烈的遗骨上,孙春龙感到了一种进步,“有时候这种政治的恩怨,历史的恩怨,需要我们有所担当,有所跨越。”
      2011年11月11日,龙越慈善基金会得到官方批复。那一天,孙春龙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想在深南大道上裸奔”。
      基金会成立短短几个月,孙春龙和他的团队相继开展了“老兵关怀”、“两岸寻亲平台”、“寻找遗骸”等多项工作。为了尽快帮助更多的老兵,他还打算和全国各地的NGO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项目。“我们希望在一两年时间,让关爱老兵这个事情能有更大的进展。”
      不过,孙春龙还有更大的心愿。
      “对个体的尊重,一定要上升到国家层面!”他多次在媒体上呼吁道。“所有国家的二战老兵,都由国家提供丰厚的养老保障与无比的荣光。惟有中国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原因,致使这些老兵是依靠民间组织和民间志愿者陪伴他们走过最后的时间。”
      除了关注仍然在世的老兵,孙春龙还打算建一个数据库,想通过大陆、台湾地区和缅甸等地的资料,整理出一个相对全面的老兵名单。
      “每一个普通的老兵都有名字,而每一个名字,我们都应该铭记。”他说。

    推荐访问:公益 记者 孙春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