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培养学生阅读推想能力初探_能力培养

    时间:2019-04-29 03:18: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推想作为一种快速阅读的有效方法,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中被明确提出。文章从推想的思维类型、推想的心理发生机制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小学六年的语文教学中分阶段、有重点、一以贯之地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推想能力;小学语文教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09-02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常常需要借助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自己尚未得知的文本中的某些相关内容进行推测和猜想。这种推想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坚持训练,既会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迅速理解,又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唤起阅读兴趣,推想课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题目都是编者精心拟定的。这些课题言简意赅:或提示文章主要内容,或指明事件重要线索,或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彰显文体语言风格……它像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解读课文的内涵,学习课文的语言奥秘,体会课文的精髓。为此,在教学新课揭示课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推想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然后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验证、比较自己的预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开题的推想设计:
      1.师:你的手被一滴开水溅着了的反应是怎样的?(学生:手马上躲开……)
      2.师:现在大家点燃桌上的蜡烛,把你的手指伸进火苗里,你的反应是怎样的?(学生:手马上伸回,大叫“痛死了”等)
      3.师:推想一下,要是一个人浑身被火烧着了,那又会怎样?(学生自由发言)
      4.师:而我的战友邱少云在烈火焚身,整整烧了半个多小时的情况下却纹丝不动。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板书:纹丝不动)
      这里由于学生对“人被火烧”没有先前的经验,所以根据六年级学生有被开水溅烫过的经验入手,创设“开水烫手”到“火苗烧手”的情境,由此推想一般人浑身被火烧的反应,形成较平衡的图式;最后又以邱少云烈火焚身却纹丝不动,打破学生原有的平衡图式,通过顺化、同化,最终推想、体会邱少云纹丝不动所蕴含的意思。
      二、强化阅读理解,推想难句
      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一些难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这一类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的时代背景,根据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捕捉关键词,然后进行推测、猜想,通过推想来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读到此处,学生或许会产生困惑,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旧社会无比黑暗,反动势力残酷压迫进步的革命力量。”然后要求学生抓住“碰壁”一词进行推想,大家畅所欲言后,心中豁然开朗,原来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当时反动势力无比猖狂,鲁迅受到迫害,但他决不妥协,毅然用手中的笔同敌人斗争。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的词义,一个句子的含义,而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三、培养创新思维,推想空白
      有些文学作品语言精练、内容含蓄,读来让人感到余音绕梁、意犹未尽。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应在学生感知书面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恰当地设疑,引导学生思考,以想象填补“空白”,从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形成共鸣。《穷人》有这样一节:“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段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用了五个省略号,符合桑娜沉思的间隔跳跃。学生联系上下文运用想象思维,使感知到的心理活动与头脑中贮存的信息沟通,逐步体会到“空白”的内容。学生通过一次次想象,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深刻认识到桑娜的善良和正直的品格。
      四、彰显阅读个性,推想情节
      在文学创作中,情节设置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存在有意无意的留白。这正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最好时机,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情节发展趋向,展开适当推想,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在教学《穷人》一文时,课文学完了,我问学生:“生活已经够苦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们受了,再加上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今后的生活会又会这样。请同学们根据渔夫、桑娜的人物个性及当时的时局,推想一下,他们今后的生活情况。”全班同学分小组议论,积极发言。经过小组交流后,几位同学还在班上进行了现场模拟表演。不但开发了文本资源,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五、引发情感共鸣,推想结尾
      记叙性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结尾之处别出心裁,学生读完后,总感到意犹未尽,会情不自禁展开联想。教师应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展开适当推想。如在教学《荔枝》时,课文结尾处是这样写的:“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是艺术空白点、意义模糊点、想象丰富点、情感充沛点。如果以此为生成点,启发学生联系上文进行合理推想,有助于整合文本资源,激活想象力,引发情感共鸣,生成文本意义,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总之,联想是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的重要的思维活动。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觉推想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访问:推想 初探 培养学生 能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