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绣出鸳鸯教细看,金针度与慧心人 鸳鸯绣罢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

    时间:2019-04-26 03:19: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大学语文教材的“古今并蓄”与教法的“融会古今”,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关注的特点。本文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分析论证了“由今溯古”“自古返今”的解读方法对深入发掘好文章主题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语文 古今融通 朱自清 背影
      现行的几种《大学语文》教材可谓各有重点、特色不一,但它们有个共性——每本教材都收录有现代诗文,也选择有一定数量的古代篇目,也就是说这些教材都注意到了大学语文课程“古今并蓄”的特点。这个特点值得我们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们重视和反思。教材的“古今并蓄”正是要求我们大学语文的教学能够“融会古今”,引导学生在好文章中“由今溯古”“自古返今”,而不是内容上简单地将现代文与古文进行加法合并,简单地把大学语文上成“高四语文”。
      近年来在各高校执教的大学语文老师,以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的博硕士研究生为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在授课过程中自然会体现出个人的兴趣和专长,但有时为了“扬长避短”,也难免会对自己专业以外的教材内容“匆匆带过”,甚或“视而不见”。如果研究现当代文学的老师讲古代诗文时还是重在字、词、句的解释,而研究古代文学的老师讲现代散文时多靠作家的生平和轶事来充实课堂,那么大学语文的“融会古今”该从何谈起?其实,优秀的现当代作家大多具备深厚的古文根底,而古代的名篇佳作对当今的文学创作依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只有当我们带领学生从现当代的好文章中“由古溯今”,从古代的经典作品中“自古返今”,才是大学语文“融会古今”的教学特点的真正体现。这里不妨试举一例。
      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背影》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现代散文,一提到它,很多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其中抒写的父子深情,但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融会古今”的视野和方法教与学,就能够从中解读出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背影》的开篇即云: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中有一个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出现的词——不相见。毫无疑问,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现代白话散文,但是开篇第一句为何文白夹杂呢?“不相见”译成现代汉语即“没有见面”,但二者能够完全等同吗?很显然,“没见面”很可能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而“不相见”要比“没见面”的主观色彩更浓。那么朱自清先生为何在这里偏偏使用“不相见”呢?“不相见”的出处是什么?这里有什么典故吗?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也是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一篇古文,其中所述的郑庄公母子失和,最后“掘地及泉,隧而相见”的故事中就有这么一段:“隧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郑庄公母子“不相见”的原因,是母亲姜氏帮助小儿子共叔段阴谋发动叛乱而导致的母子失和。那么,朱自清父子“不相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难道朱自清先生在写作《背影》时也与父亲存在什么过隙吗?
      朱自清先生的生平资料证实了我们的推测:1917年冬,朱自清的父亲小坡公“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至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了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终年71岁”①。
      1920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后,“到杭州一师教书,月薪70元。虽然已经寄给家里一半,但还是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妻子儿女生活在家中,受尽折磨。从《背影》中可知,1920年以后朱自清的家境已经非常惨淡。因为贫穷,与父亲失和,为了减少矛盾,节约开支,朱自清回到家乡任扬州八中的教务主任。由于庶母的挑拨,其父借着和校长的私交,朱自清的薪水被直接送到家里,本人不得领取。迫于此,朱自清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另组小家庭。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打算与父母和解,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后来,朱自清的父亲因为考虑到孙子的教育问题,从朱自清处把两个孩子接回扬州。朱先生的生母,也随之一同回去。但是父子关系一直没有缓和。朱自清每月寄钱回家,往往得不到回信”②。
      1923年,“朱自清动笔写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笑的历史》,同年6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社会上反响很大,谁都能看出,小说里的女主人公身上有着朱自清妻子武钟谦的影子……转眼到了暑假,朱自清带着妻子儿女回到扬州探望父母。父母亲仿佛不太高兴,朱自清明白了,父母亲也读过这篇小说了。朱自清是一个孝子,为此,心里也有了郁结,他是个重视亲情的人,他不愿意看到一个家族中所存在的隔阂”③。
      1925年,“俞平伯介绍他到清华大学国文系当教授,10月的一天,他收到父亲寄来的家书,告知他的近况。父亲的身影像电影镜头一样地浮现到眼前,尤其是那次送自己上车站,父亲是如何地叮嘱自己,以及去为自己买桔子的细节,可自己却不能完全地体谅父亲,而如今父亲的老境是如此颓唐忧郁,却仍惦念着儿子,做儿子的该是多么的抱愧。朱自清含着泪水,伏案疾书,将对父亲的回忆朴素而如实地写了下来,写到最后他叹息道:‘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就这样写出了著名的散文《背影》,在当月就被刊登在叶圣陶主编的《文学周刊》上了。一发表,他就把这期《文学周刊》寄到了扬州的老家。他父亲读了以后很高兴,原来儿子的内心是细致的,是完全领受了父意的,于是那篇小说《笑的历史》引起的微妙的不快就这样云消烟散了,一家人又恢复了过去的亲近”④。
      可见,《背影》开头的“不相见”并非朱自清先生偶然的无心之笔,而恰恰是他“子为父隐”的意味深长的曲笔。上述朱自清先生的亲友回忆及其相关研究资料证实了此处“不相见”的意在笔先。《背影》一文,从“不相见”至“不见”到“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一轨迹分析来看,“不相见”是双方造成的;“不见”是父亲单方造成的;“再相见”还是需要父子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如果一方不想“相见”而掉头走开、甩手而去,就只能给另一方留下“背影”。而《背影》中的父亲,并不是掉头走开、甩手而去的“背影”,他是步履蹒跚地翻越铁道、艰难地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桔子的。只有当我们读出了“不相见”的这种言外之意,对朱自清父子在曾经失和后的血浓于水的深情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文中所记的买桔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难以忘怀,对于我来说,就更理解其深意了。在过去的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桔子,就是金桔子、银桔子也不为稀罕。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桔子便不同寻常了。读过《背影》的人,可能还会注意到父亲的穿戴是这样的:黑布小帽,黑布大褂,深青布棉袍。与此相对照的是:自清大哥却带着一件较为华美的紫毛大衣。我深知,父亲一向爱面子,讲排场,在任上总是衣冠楚楚,夏日绸衫,冬天皮袍,何曾如此寒酸,如同贫民一般呢?此时,一方面为服孝,一方面是由于把所有的贵重衣物全部变卖了,但父亲却在这样的情况下,给自清定做了一件紫毛大衣,并亲自为他铺在座位上,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由于自清的提前毕业,使父亲稍稍减轻了负担,也使二哥上交通大学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从大哥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他便按月负责偿还父亲达四千元的高利贷债务(后与二哥一同偿还),一直到逝世前不久才还清。他有九个子女,生活是那样艰难,以致小六子营养不良夭亡,自己一身重病。然而,他归还父亲的欠款,从不拖欠,从无怨言。……父亲在看到《背影》以后的几年后,便去世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儿辈终于实现了他‘腹有诗书’的愿望,自清在中国现代文坛显示了卓越的才华,儿子给了他无限的慰藉。⑤
      《背影》一文,我们由“不相见”这个看似冷僻却又似曾相识的字眼,追溯到《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曾经失和而又最终血浓于水的母子亲情,继而对朱自清创作《背影》时与其父亲的情感状况产生追问,再通过搜寻相关资料进行证实,深入发掘了文章的主题。这一“由今溯古”的解读过程,正是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践行的“古今融会”的教学方法。
      如果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依然像中小学语文教学那样,就古文讲古代,就现代文讲现代,那倒不如将大学语文一分为二,由现代文学专业的教师专讲现代部分,由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师专讲古代部分,这样一来,由于教法上不能“融会古今”而终将导致课程乃至教材上的“古今”无法“并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学语文教师必须突破自己原有的专业束缚,从“古今融通”四个字入手,从而将大学语文上成一门不同于中小学语文,也不同于大学中文系文学史的,面向文理工各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课程,使更多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的魅力、文学的薪火相传。
      ① 姜建、吴为公编:《朱自清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② 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见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③④ 姚育明编著:《朱自清》,蓝天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第28页。
      ⑤ 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见《人民政协报》,1988年10月25日。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吟诵传统”、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吟诵传统与当代语文教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张 静,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康 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推荐访问:慧心 金针 细看 鸳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