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浅议构建初中科学有效课堂的策略】

    时间:2019-02-10 03:20: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优质轻负”已深入人心,由此引发的课堂革命将会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有效性,如何在初中科学课堂中构建有效教学,是每位科学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通过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本文作者认为,科学教学须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同时呈现真实问题、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等策略,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学得有效、有味。
      关键词: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懵懂到理解,从接受到质疑,就表示其学业上有了收获和进步,也就说明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的。基于实践,我就初中科学有效课堂总结一些策略,以供探讨。
      
      一、基于学生,彰显生命课堂本色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权者。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基点。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虽然已经有些感性知识,但没有理性分析经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实施了以活动为载体的策略:(1)学生观察图片并与液体压强类比猜想大气对我们是否产生压强。(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覆杯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通过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建立“大气压”的概念。(3)出示两用气枪、带橡皮塞的塑料瓶,问怎样使它变瘪?学生上台演示,体会到要证明大气压必须形成内外压强差。(4)设问最早是怎样证明大气压的?让班级中的两个“大力士”模拟马堡半球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大小。(5)学生利用提供的吸盘挂钩、牛奶、塑料杯、玻璃板、针筒等生活器材自主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上台展示实验成果。(6)出示吸滤瓶、蛋、两用气枪,问怎么让瓶“吞”蛋又“吐”蛋?学生跃跃欲试,上台演示并解释。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力集中,学习情绪高涨。特别是在自主设计实验环节,学生把现实生活的情景搬到课堂上,通过自主设计、体验感悟、实践操作、合作交流,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学习的“场”。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教学实效,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倍受关注的课题。初中阶段,学生已有喜好智力活动丰富的课堂教学的倾向,面对渴望接受智力挑战,乐于参与知识角逐的初中学生,科学课堂就要创设更多活动载体,以引起学生“新”趣,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感应,激起学生“露一手”的动机,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生成意义、交流意义的场所,从而真正彰显生命课堂的本色。
      
      二、基于思想,直达科学教学本质
      
      “科学教育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具体到中学科学教学,即要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欧姆定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携学生如此推进:(1)复习电流、电压、电阻概念,并让学生思考三者有无关系。演示一节干电池分别给2.5V、3.8V小灯泡供电;两节干电池给2.5V小灯泡供电,引导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2)引导学生回忆:怎样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确定本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3)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实验设计:①怎样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定值电阻中的电流I呢?②怎样保持导体的电阻R不变呢?③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呢?④怎样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⑤怎样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呢?(4)学生分组汇报、师生合作交流、完善方案并确定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分组实验分别研究两个课题。(5)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最后分析结论、进一步引导得出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6)介绍欧姆的成就,体验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内容有了拓展,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得到了实施,创新问题的意识得到了培育,三维目标有效地加以了落实。
      对于中学教学来说,科学知识是在“过程与方法”中获得的,只有在此过程中,才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和科学态度,养成怀疑的、批判的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科学教师必须通过改革课堂呈现方式,特别是在“情境”、“协作”和“会话”三个层面营造平台,来实践其“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以更好地、基于思想地进行科学教育。
      
      三、基于思维,促使真实问题驱动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同样,驱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真实的问题,也只能在情境中产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系统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分析矛盾、揭示规律、答疑解惑,以便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来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在研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两只小灯泡一暗一亮发光的串联电路,启发学生提问。有的问:“两灯为什么不一样亮?灯亮的电流是否比灯暗的大?”我趁势引导:“对呀,我也觉得奇怪,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你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有什么特点?依据是什么?”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有的说:“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因为电流相当于水流,电路相当于水路,由于水管中无分支时,水管中的水流大小不变,串联电路中,电流无分支,电流大小不变。”有的说:“串联电路电流不相等,因为由前面学习电流的概念可知,一只灯泡越亮,电流越大。因此,串联电路中灯泡亮的电流大。”有的说:“串联电路中电流从正极出发越来越小,因为电源提供的电能被用电器逐渐消耗掉。”不一样的假设,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方案实施探究,并对其猜想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我通过观察―提问―讨论―找证据―验证,课堂气氛随着学生的参与而逐渐热烈,逐渐显现了“感觉到问题―设想可能解决方法―确定解决方案―通过观察实验加以验证”这一科学学习的科学路径。
      我们以前的科学教育,总是遵循“明确讲授新知识―确立与旧知识的联系―作出概括和结论―应用于作业”这样一套传统的、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也就因此没有了问题,科学家也因此被扼杀在平常的科学教学中了。新课程强调问题,特别是真实的问题来驱动有效的科学学习,关键之一就是教师要创设情境,创设既能吸引学生眼球,又能直击学科本质的情境。
      
      四、基于发展:实现课堂动态生成
      
      强调生成性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亮点,只有预设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但缺乏引导、缺乏与预设构成必要关联的生成性教学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没有必要的教学。在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量筒、水、体积相同的土块和铁块,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滴管、直尺等器材,让他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绝大部分学生都按我的预设进行着,但有一组是这样做的:向两只烧杯内倒入一定量的水,用滴管滴到液面都刚到100ml处,将土块和铁块放入两只烧杯内,分别读出总的体积数V1、V2,则V1-V2为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当时我并没有阻止他们进一步实验,等到交流时叫他们组汇报实验过程,当大家意识到错误时,我又引导大家改进此实验方案:既然他们的问题出在用烧杯量取液体体积,就必须找到一种既能盛放土块,又能量取液体体积的仪器。经过讨论,学生指出用一只够大的量筒代替烧杯改进实验,并意识到改进后的实验在操作上更加简单。
      实验是科学学科的最鲜明特征和学科基础,是科学学习与研究的基本方法,而在实验中最容易出现差错,也最容易生成教学资源。像本节课如此把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处理方式,不但化解了课堂的“危机”,而且使学生有效地习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弥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差异。
      差异是人的基本特点,“最近发展区”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我们要强调预设,但是也要适当“留空”、“布白”,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进而运用教育智慧,使学生能在“互证”中实现理解,能在教师的反馈式的评价中得到“唤醒”,进而养成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现代公民品质。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2]王利军.初中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评价.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8.

    推荐访问:构建 课堂 初中 策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