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点石成金 把握四性,点石成金

    时间:2019-02-09 03:21: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启动、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方法的改进等。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的:“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得巧,就是艺术。要想问得巧,就要把握以下四个要点。
      一、富有趣味性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的,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会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在进行“商不变性质”引入的教学时,我设计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的桃树上有许多桃子,猴子们都急切地等着猴王来分桃吃。猴王准时来到说:“给你们6个桃,平均分给3只猴。”小猴听了,连连摇头:“太少了。”猴王就说:“那好吧,给你们12个桃,平均分给6只猴。”这时有的小猴还是摇头:“再多给点吧!”猴王爽快地说:“那就给你们30个桃,平均分给15只猴,怎么样?”听到这里,学生被这富有童趣的故事吸引住了,有的忍不住笑出声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时我及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桃子的总数不一样,猴子的只数也不一样,但每只猴子分到的桃子却是一样的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富有童趣的故事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小学数学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喜欢上了数学。
      二、注意启发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究其实质是个认识过程。这种认识的发展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只有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才能使认识的主体――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可以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按照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
      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先让学生计算:32.4÷27,接着出示例题:32.4÷2.7,然后提出三个问题:(1)这题与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思维转折处设问)(2)你怎样把它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关键处设问)(3)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规律探求处设问)
      三、力求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而不致走入歧路。如,有“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提问就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使学生顿悟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四、注重实效性
      (一)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教师把握好时机进行课堂提问。错过时机,就会影响提问的效果。课堂提问时机的选择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来确定。
      1.从教材内容的角度来看
      (1)教材的关键处。教材的关键处是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最重要之处。教学进行到此处时教师应该提问,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弄清关键问题,学会新知识。
      (2)教材的精华处。教材的精华处必然是新知识的重点部分,就是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因此,针对教材的精华处教师要认真设问,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材的深奥处。学生学习新知识都有一定的难度,新知识的疑难之处就是教材的深奥之处。这样的地方学生理解困难,教师有计划地精心设计系列问题,有利于减缓坡度、突破难点。
      2.从学生角度来看
      (1)当学生的思维困于一个小天地而无法突围时,教师要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冲出困境,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答案。
      (2)当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要恰当设问,帮助学生解惑,弄清问题,理解新知识。
      (3)当学生有所领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教师要通过设问,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掌握好提问的次数。
      也就是量要适度。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但过多提问或提出的问题使学生难以解答,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反感,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事先准备好,讲到什么时候就提什么问题。
      (三)少用判断性语句提问。
      如“对不对?”“是不是?”等,这类问题学生容易找到答案,不用思考,思维程度很低,常包含偶然因素。因此,这类提问,从学生回答中难以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宜少用,教师应在应用时加一些引导叙述算理或引导思考的提问。同时还要灵活机动,根据课堂气氛,随时再提一些问题,帮助和引导学生思考。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对课堂提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在他们本身的“生疑―质疑―释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即思维过程,便是首先由教师的高质量课堂提问开始的,可见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更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从而使课堂提问真正起到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点石成金 把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