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慈善观内涵浅析]

    时间:2019-02-06 03:16: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慈善观念”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的发生发展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传统慈善观念会不断地受到现代慈善观念的挑战,落后、狭隘的慈善观念也最终会受到积极、开放的慈善观念的指责和批判。本文所研究的“现代慈善观念”就是在对人们的慈善行为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将传统的慈善观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满责任义务感、民主自由精神、平等开放精神、理性法治精神和真诚人文情怀的现代慈善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慈善观;内涵
      中图分类号:G4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023-02
      
      目前,虽然我国公民的慈善观念有所增强,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传统的、落后的、内敛的、封建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慈善行为的普及,更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探讨现代慈善观的内涵。
      一、现代慈善观应充分体现平等精神
      由于受到中国古代传统伦理观的影响,传统的慈善观念将捐献者与受助者置于不平等的地位,认为慈善行为是建立在亲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伦理关系基础上的“有原由”的互助行为。这样的慈善观念捐献者在给予陌生人帮助时,大都会附加条件,希望受助者知道自己是谁,并认为理应得到感恩与回报,一旦受助者没有感恩戴德,捐献者就会心理失衡,而撤回善举。
      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之间建立在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的人格平等观念越来越强烈,人们在生存中更注重权利义务平等、竞争机会均等和人格尊重。
      (一)捐献者应从平等的角度认识慈善行为双方各自所处的地位
      捐献者对受助者的帮助并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与恩赐,而是尽量使他们和每一个社会成员一样,拥有平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享有同样追求利益和幸福的权利,这种以平等姿态行事的慈善行为实际上是尊重人权的一种方式。这种慈善观念能促使慈善捐助者在救助时自觉的进行换位思考,从受助者的角度重新认识慈善行为主体双方各自所处的地位。
      (二)捐献者应接受慈善行为的平等回报模式
      平等回报模式是指,捐助者在行善时注重的不是受助人对自己的回报,而是希望通过慈善捐助使受助者有能力自立于社会,再去帮助更多的人,将善举无限传递,形成道德资源的良性循环。在这种模式中,对于受助者来说,其所承载的道德义务是面向整个社会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因而少了很多道德亏欠心理,增加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对于捐助者来说,其不仅可以从捐助活动本身获得道德净化、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也会避免给自己带来因得不到回报而产生的失望情绪。
      二、现代慈善观应充分体现理性精神
      人的情感世界是复杂的,无论心理学还是社会学都无法完全把握人的内心世界,它具有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不能长期有效地调节由它所推动的人类行为。因此,若要使慈善行为不会因为人们情感的善变而难以稳定,就必须将情感置于人类理性的调控下,使之成为理性的、开放性的规范行为。
      (一)慈善行为要社会化
      慈善行为不能由着性子走,遇到让自己感动的人或事就慷慨解囊,否则就视而不见,慈善行为如果包含了太多的情感因素就始终无法成规模化开展。实际上,社会发展到今天,慈善活动已不只是在天灾人祸降临时个体的、偶然的、冲动的帮助行为,而是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持久、长效、互惠的社会化人类活动,甚至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慈善行为只有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才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最有效地开发和运用慈善资源,保持慈善行为的经常性、持续性、规范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慈善行为要国际化
      慈善行为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现代慈善观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它要求人们在观念上打破国与国之间疆界的限制,政治的隔阂,经济的竞争,体现人道主义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蔓延,全世界人民的各种利益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必将导致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和拓展,必然使得人们的视野扩大,从全球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不仅要关心自己、关心所在的某个地区,而且要关心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整个世界,以理性开放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对待他人、对待自然。这就要求人们的慈善观念能够超越种族、国界、语言、肤色、宗教信仰的界限,在大灾大难面前不断加深彼此的慈善互助行为。
      (三)慈善行为要量力而行
      慈善行为不仅仅要凭借善良的情感和冲动,更要凭借一种能力和智慧。弱者对弱者的救助固然包含着一定的道德价值,也带给他人巨大的精神力量,但每个人都应当首先让自己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再向社会奉献爱心,这是慈善行为的基本前提。以牺牲自身的基本生活条件为代价的慈善救助行为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是一种超额付出,既不理智也不人道。开展慈善活动,仅有一颗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同样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理智的处理,要量力而行。
      三、现代慈善观应充分体现民主精神
      由于我国慈善事业受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政策的压制与束缚,使传统慈善伦理官方化色彩浓厚,大多数普通民众认为慈善事业是政府的责任,与自己无关,因此,民众普遍推卸慈善责任,缺乏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依赖性较强。
      因此,现代慈善观念认为,慈善活动的民主化进程实质上是经济市场化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鼓励社会逐步实行广泛的民主自治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个人、企业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经济自主权和自我管理功能;另一方面,也使得大部分公民具有了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公民(下转25页)(上接23页)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希望参与更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在民主精神倡导下的慈善活动可以摆脱完全行政化的运作方式,体现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与需求,其人性化的服务更能促进社会道德伦理的完善,增进民众的参与、相互信任和互惠,也有利于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慈善活动的民主监督机制,加强捐赠物资应用的透明度,防止慈善活动中垄断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现代慈善观应充分体现自由精神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义利观的影响,传统慈善观念更多重视的是义与利的对立,而忽视义与利的统一,过分强调慈善行为是一个的责任和义务,而忽视慈善行为也是一个人的权利,因此,很多人认为,可以不必尊重公民个人的自由和意愿,而要求或强迫公民被动进行慈善捐献。 而现代慈善观念,强调利益均衡,一方面倡导个人对慈善的责任和义务,但另一方面也不背弃行善是人们的道德权利。道德权利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理想而应具有的尊严、人格以及应享有的道德自由、权力和利益。在慈善活动中,一方面,慈善捐助者有自由选择是否履行慈善义务的权利,另一方面,社会中的他人也应该尊重捐助者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五、现代慈善观应充分体现法治精神
      中国传统慈善观念的慈善法律情感淡薄,慈善法治认知缺乏。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慈善行为是道德范畴,其实行在于道德主体的良知、心善以及羞耻心,力求通过道德修养来唤起人内在的良知,这种慈善观念强调自律而忽视他律,重视个人的修身养性而忽视通过法律、法规等外部约束机制去从客观上刺激人们的慈善行为。
      现代慈善观念认为,虽然,道德教育在培育人们形成现代慈善观念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手段,因为,道德必须通过主体的内化和外界环境的逐步渗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较难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普遍实现。与道德相比,法律是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大的外部约束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慈善行为不仅需要道德的教化,更需要依靠法律规范的推动。
      但是,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德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注重人们慈善法治意识的同时,仍然不能放弃道德的弘扬和传承,只有把道德教育与法律约束机制相结合,人们的慈善观念才会相应地大有改观。
      
      参考文献
      [1]靳环宇.试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形态及其变迁[J].船山学刊,2005(1).152-155
      [2]许琳.关于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J].南京社会科学,2004(5):89-94.
      [3]周秋光.中华慈善思想的渊源[J].中国减灾,2008年(5):46-47.
      [4]肖国飞.论慈善文化的道德意蕴[J].中州学刊,2007(1):139-143.
      [5]汪丁丁.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何兰萍.慈善、道德与社会和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 (5): 8-11.

    推荐访问:条件下 浅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慈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