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2017中考满分作文大全_一道中考题的变迁

    时间:2019-02-02 03:18: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06年江苏省盐城市有这样一道中考探究题:   题1 育才中学科技小组的同学想动手设计一个“浮力秤”,用来称量物体的质量。为此他们想出了许多办法,如:找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玻璃容器,在大容器中装入水,再将小容器漂浮在水中,如下图a所示,根据小容器浸入水中的深度,刻出“浮力秤”的刻度。
      (1)甲同学测得小玻璃容器的底面积是250cm�2,质量是0.25kg;大玻璃容器的底面积是300cm�2;它们的高度分别是25cm和21cm。小容器的高度已在器壁上标出,如图b所示,两容器器壁厚度可忽略不计,请在图b的小玻璃容器上标清楚“浮力秤”的零刻度位置。称量物体质量时,此“浮力秤”最大测量值是______g,欲使“浮力秤”达到最大测量值时,大玻璃容器中水的质量至少是______g。
      (2)乙同学说:只要有一只质量已知的砝码,就可以在小玻璃容器上刻出“浮力秤”的刻度,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认为,在大玻璃容器的外表面同样可以标注“浮力秤”的刻度值,这与在小玻璃容器上标注刻度值相比较,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笔者看罢此题时,立即想到了曾跟学生说过的同类型的另一道中考题:
      题2 (2005年云浮)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某同学的发明作品《浮力秤》参加了展评,该作品可方便地称量物体的质量,其构造如图所示。 已知小筒底面积为10cm�2,总长为20cm,盘中不放物体时,小筒浸入水中的长度为8cm,问:
      (1)小筒和秤盘的总重力是多少牛?
      (2)该秤能称出物体的最大质量是多少千克?
      (3)该同学把秤的读数均匀地刻地小筒上,为什么刻度是均匀的?(取g=10N/kg)
      题1是以“探究与设计”的面孔出现的,共设置了3小题,而第1小题又设有3个小问题,而题2是以“计算问答题”的面孔出现的,也设置了3小题,每小题各一问。题1既考查了学生分析计算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探究与设计”的能力,难度更大。
      题1第(1)小题中的第1问要求清楚标出“浮力秤”的零刻度线的位置,而题2第(1)小题要求求出小筒和秤盘的总重力,这两问在计算时运用到的知识主要都是物体漂浮条件:物体的重力G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但因果颠倒。前者是知道小玻璃容器的质量,求空载时浸在水中的深度,而后者是知道小筒空载时浸在水中的深度,求小筒及秤盘的重量。
      析与解 题1:由小玻璃容器漂浮得
      F浮=G小,即ρ水gV排=m小g,
      所以ρ水S小h小=m小,代入数据得
      1.0×10�3kg/m�3× 250×10��-4�m�2×h小=0.2 5kg,
      解得h小=0.01m=1cm,
      故在距小筒底1cm处画一根水平线即可视为零刻度线。
      题2:由物体漂浮条件得
      G总=F浮=ρ水gV排=ρ水gS小h小,
      代入数据得G总=1.0 ×10�3kg/m�3×10N/kg×10×10��-4�m�2×8×10��-2�m=0.8N。
      题1第(1)小题中的第二问要求“浮力秤”最大测量值,这一问同题2的第(2)小题。秤能称出的最大值,其实是小玻璃容器(小筒)在大玻璃容器(大筒)中所陷深度最大时所称物体的质量,涉及到的知识仍主要是物体漂浮条件。
      题1:由于大小玻璃容器的高度分别为21cm、25cm,所以小玻璃容器陷在大玻璃容器的最大深度只能为21cm,由物体漂浮得
      G总=F浮=ρ水gV排=ρ水gS小h大=1.0×10�3kg/m�3×10N/kg×250×10��-4�m�2×21×10��-2�m=52.5N,所以
      m总=G总/g=52.5N/10N/kg=5.25kg,
      所以最大测量值
      m�最大�=m总-m小
      =5.25kg-0.25kg=5kg=5000g;
      题2:秤称出质量最大物体时,小筒陷在水中最深(注:此题默认大筒足够深,筒中水足够多),由物体漂浮得G总=F浮=ρ水gSh,可得
      m总=ρ水s小h小=1.0×10�3kg/m�3×10×10��-4�m�2×20×10��-2�m=0.2kg=200g,
      由前一小题得
      G筒=0.8N,得
      m筒=G筒/g=0.8N10N/kg=0.08kg
      =80g,
      所以能称出物体的最大质量是
      m�最大�=m总-m筒=200g-80g
      =120g。
      题1第(1)小题中的第3问是“浮力秤”达到最大测量值时,大玻璃容器中水的质量至少是多少克?这一问题2中没有。由于题1增加了大玻璃容器底面积300cm�2这一条件,从而生成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的设置一并考查了学生对密度、质量、体积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它是题2的拓展与延伸。
      由上一问题的解答可知,“浮力秤”达到最大测量值时,大玻璃容器中水深21cm,所以此时容器中水的质量
      m=ρ水V=ρ水Sh大
      =ρ水(S大-S小)h大
      =1.0g/cm�3×(300cm�2-250cm�2)×21cm
      =1050g。
      题1第(2)小题与题2第(3)小题的问题,表面上题面不同,其本质上一样。由于物体自始自终是漂浮的,所以物重等于浮力,而物重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对于小筒(或小玻璃容器)这种柱形的漂浮体而言,排开液体的体积与其浸在液体中的深度又是成正比的,所以此时物体总质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成正比,由数学知识进一步推知,浮力秤所加物体的质量与小筒(或小玻璃容器)浸中液体深度的变化量成正比。
      题1:(1)把空小玻璃容器漂浮在水面上,在水面与小玻璃容器外壁交界处标“0”刻度;(2)把砝码放入小玻璃容器中,在水面与小玻璃容器外壁交界处刻上与砝码质量相对应的刻度值;(3)按比例标出其余对应的刻度值。
      题2:因小筒浸入水中的长度跟所称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所以该同学能把秤的读数均匀地刻在小筒上。
      题1中的第(3)小题是题2的拓展与延伸,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问题比较新鲜,分值为2分,每小题各1分。第1问易答出,因为题目之前的问题已谈及在小玻璃容器上标零刻度线,第2问较难,属开放性,虽答案不唯一,但学生作答是相当困难的。
      在小玻璃容器上的外壁标刻度更好,因为小玻璃容器上的零刻度线是固定不变的,而大玻璃容器上的零刻度线与所装水量的多少有关(另答:因为在分度值相同的情况下,标在小玻璃容器上的刻度线比外玻璃容器上的刻度线要稀疏些,这样便于看清楚和估读)。
      常言道,熟能生巧,为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师免不了要求学生要见多识广,抓住个“练”字。但茫茫题海,作为老师不能向学生讲完所有题目,作为学生不能练完所有的题目。怎样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呢?这就要求精讲精练。精讲针对老师而言,精练针对学生而言,前者比后者更有针对性,因为老师比学生见多识广,对考试的热点把握得更准些。这就要求老师在选讲题目时,不能就题论题,应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变化、拓展、探究等思维,颠倒已知与求解,增减题目的已知条件看结论的变化,同一条件下能否得到新的结论,同一话题下尝试设置新的问题等,从而把题目讲透讲实。若一味强调“练”,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考得学生只有运用知识的时间,没有归纳总结知识的时间,考得老师只有埋头阅卷的时间,没有精讲试卷的时间,这种与精讲精练背道而驰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效果自然也是事倍功半。笔者认为,如此这般地自我折腾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百害而无一益。(栏目编辑 陈 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变迁 中考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