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_高巾历史复习方法初探

    时间:2019-01-29 03:33: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我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时间并不很长,就听过好多学生对我抱怨:“历史知识点太多,太碎,知识又太杂,范围又广,真不知道怎样学习,更不知道怎样复习”;也有学生和我说:“历史学起来挺有意思,象听故事似的,但为什么就考不了高分呢?”学生的困惑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普遍都认为,历史的“门槛”较低。任何人,哪怕一个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的乡间老农民说起历史来也是头头是道,听的人也是津津有味。在民间流传的许多历史故事在人们茶余饭后的讨论中也起到了普及历史的作用,近年来特别流行的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更使学生从小就对历史有了浅显的认识。所以。历史学习“入门”的确很容易,不存在学生难“开窍”的问题,但为什么大家又普遍认为历史要比文综的另外两门政治和地理难学、难拿分呢?我认为,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以及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知识都可能是被学习和考察的范围,它涉及的学科又太广。“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使得历史学习又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和制约,而学生自身知识面和综合素质的高低与否又直接影响到成绩的高低。所以,历史是一门“入门”容易,但“提高难”的学科,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实现“提高”,确实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我在实际教学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摸索。
      
      一、学生在历史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了解和记忆仅仅停留在表象,仅仅知道一些感兴趣的、孤立的人或事件,而对具体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不全面、不系统,对一些历史概念、阶段特征也把握不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框架。
      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史料能力差,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意思,断章取义,以偏盖全,审题不准不透。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答题泛泛而谈、空洞,不够准确、规范和具体,也不能够准确应用历史术语,逻辑性差,缺乏技巧。
      学生知识面较狭窄,课外知识尤其欠缺,综合素养欠佳。
      学生答题不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散性思维,思维“一根筋”,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尤其不容乐观。
      
      二、针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依据考纲,回归课本,梳理和夯实基础知识。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并不是每一课孤立的知识,而是按照某一核心线索系统和整合后的知识,这里所说的梳理和夯实也不是简单的背诵和记忆,而是分门别类,把相类似的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和区分。在总体梳理和了解的基础上,我着重解决课本重点和难点,依据考试大纲,明确考点,以关键词的的形式突出圈划,并着重让学生理解各知识点间的关联,理清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背景、结果以及它对下一个历史事件发生所产生的影响。在复习小结中我更刻意训练学生自己“推理、复述历史”,甚至“脱口而出”说历史,以达到把各知识点融会贯通的目的。
      2.理线索,列框架,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高考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举一反三,发散和迁移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历史发展的线索,把握各历史阶段本质性的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把历史“学活”,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我在复习中特别强调学生理清线索,抓住主干列提纲、画骨架、树状图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从大目标上把握知识体系,再进行细节的补充和记忆,使历史知识达到“有血有肉”,也不至于在复习"中主次不分“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3.依据课本,针对考点,加强试题的训练和反思。在回归课本、熟悉课本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已有了表象的理解和记忆。但要想提高审题能力、综合概括和归纳能力,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题型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做题方法和应试技巧。所以,在复习中,联系考纲,针对考点我精选了一些习题,在课堂或课后练习巩固,力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在精选试题的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意对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的分析,把常考的主干知识梳理出来,进行重点复习和训练。力求在这些重点主干知识上“深挖洞”,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另外,还应该特别突出对材料题的训练,因为近三年高考中大量题目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尤其是比较拗口的外国史料,学生更一知半解,无所适从,有发“懵”的感觉,更由于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欠佳,这些题型学生普遍比较害怕。所以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就很有必要。以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论从史出”。而在题目讲解中,我不只讲答案,更不主张让学生先看答案,更重要在于和学生一起分析出题的意图,涉及的考点。引导学生自己多问“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作用”等等,“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解题方法,而当学生思路受阻的时候“捅破窗户纸”,让学生恍然大悟,加深印象,提高能力,领悟方法。之后再要求学生仔细研究参考答案。反思、总结出某个知识点可能怎样考,围绕这一知识点应该从哪些方面总结答案,这种题型怎样下手,语言应该怎样组织等等,之后再对答案做适当的记忆。总之,力争使学生审题深入,答题全面,书写规范,并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4.重视学生、关注学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复习。在复习中,我经常采用课前谈心或小纸条等多种反馈形式。及时发现学生不足,学生欠缺什么,突出讲解什么,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另外我还采用学生分小组知识整理。疑难问题对讲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有时我还把由老师包办讲述的复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学习,自己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收获。实践证明,这远比老师“填鸭式”地告诉学生效果好得多。
      5.重视阶段检测、以考代练。提高学生实战能力。学生定期总结复习成果,有效提高成绩,考试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适应考场氛围,学会思维变换,把握答题节奏并增强对考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通过试卷评析,把握学生对各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策略,以便于指导后期工作。所以我们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这种认真主要表现为在考试后的分析和反思中,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设置“错题本”,把每一次考试中出错的知识都认真分析。找出错误原因并总结启示,要求类似的错误决不可出现第二回。而对于具有共性的某些弱项试题,我则加强训练力度,重视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思路的指导,并举出相关的题型,帮助学生总结答题规律。
      6.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按照新课程的理念,高考试题的材料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大量课外史料乃至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都可能在试题中出现,所以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补充课外知识很有必要,而且。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思维也就越开阔,在答题中也就更能从多个角度组织答案,也能越明白出题人的命题意图。从而做到“投其所好”,直奔主题。所以,我向学生推荐了多种课外杂志,如《文史知识》、《百科知识》等并鼓励学生抽时间阅读一些历史小说,并适当关注史学动态,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积累的问题。
      总之,历史学习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取得高分,也不是单凭兴趣就可以轻松拿分的,它更需要的是方法和技巧,把握历史线索,构建知识框架,系统整合。提纲契领,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把历史“学通”、“学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取得较好的成绩。

    推荐访问:初探 复习方法 历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