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社会主义价值观顺口溜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阈的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时间:2019-01-16 03:27: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立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新的内容和时代价值,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邓小平;世界历史理论;社会主义理论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历史理论,这一理论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事实,突出强调了两极性的世界分工和文明的相互借鉴,从而形成历史发展的跳跃性机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展示了东方社会走向世界历史的发展图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中国这样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繁荣强大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独立发展的阶段,在古老的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再一次实现了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设想。当代世界历史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邓小平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立足中国当代国情,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第一次科学系统地回答和解决了在中国这样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他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后,各国家、各民族形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状态,从而结束了封闭、孤立的发展阶段。世界历史形成之后,民族的闭关自守状况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具体民族的个别特色也不存在了。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形成之后,各民族各国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表现在各个方面,其深层结构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当代开放,一方面更加突出世界的整体性,另一方面,越来越突出每一民族、国家的个体特色。有个性的“世界公民”才是“合格的世界公民”。
      在世界历史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以科学定位,即清醒、准确地判断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精辟概括。这一理论与马克思关于俄国“跨越”设想的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一是从社会的性质上说我国是社会主义,这是对我国已经“跨越”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肯定;二是从发展程度上说是初级阶段。这是对社会生产基础薄弱的肯定。
      关于社会主义的阶段划分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并没有论述过,但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有明确的思想和阐释。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不同历史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第一阶段”是指首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共产主义社会,当社会在这个阶段有了发展之后便进入了“高级阶段”。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思想无疑为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是怎样清醒、准确地判断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1959年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底蕴已闪现出来。到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理论指示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才能搞好。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中国现实的认识,对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历来反对把他的理论当作“历史哲学”的公式硬套,每一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反思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苏联的解体不是因为走社会主义而招致的失败。反思中国的现实,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定位,解决了我们建设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马克思指出,在世界历史中,落后国家可以跳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吸收资本主义的肯定性成果,走向社会主义。因为在世界历史中,人们在普遍交往中往往用自己的优势部分换取对自己不足部分的弥补,从而避免重复劳动的耗费,给自己带来新的发展力。正是这种新的发展力使较为落后的民族不必一切“从头开始”,从而以“跳跃式”发展进入到世界历史的先进行列。这就告诉我们,在经济落后的中国要想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仅仅一切从头开始是不行的,那样的话,只能等距离地追赶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实际上仍处于历史落伍者的地位,所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面向世界,在对世界的开放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西方历史表明,只有善于开放交往的民族,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的历史也是如此。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兴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由于闭关自守的历史,失去了与世界资本主义交往的机会,中国不可避免地落后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成就也有一些,总的说来没有多大发展。严重阻滞了我国经济发展,使我们同发达国家差距越拉越大。几十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社会主义应该是开放型的。邓小平指出。中国要经济发达、民富国强,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本质上看,向世界开放就是投身于世界各民族的交往、竞争的进程中。这种横向的网络交叉过程,不仅会打破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而且将使中国的发展获得一种爆发力。所谓开放,就是放开眼界,打开国门,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挑战,积极参与这一历史进程,积极发展同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使社会主义实践全方位地冲破“地域性”局限,向着“世界历史”迈进。
      开放的目的是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将世界一切优秀成果吸收过来为我所用。马克思告诉我 们:“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更替。每一时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我国社会主义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实现了“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但没有经历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因而生产力较为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时,更需要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文明成果’。要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长期积累起来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先进成果,吸收和利用生产经济中的科学技术成果和人才,吸收和利用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吸收和利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某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吸收和利用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邓小平还指出,实行对外开放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只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多年来,我国经过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取得了有史以来的伟大成就,足以证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非常正确的,它是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中国的实践也表明,邓小平对外开放的理论对于当代世界历史中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马克思深入研究了以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为标志的工业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推动民族历史转变的世界历史的巨大威力和作用。他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使竞争普遍化,开拓了世界市场,它使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从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新中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也将跨越工业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进入到信息工业时代。但是,社会主义必须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过去许多年来,我国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加以追求,片面强调建立“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违背了世界历史首先要作为生产力世界化发展的现实趋势。针对这个问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里,邓小平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并要迅速发展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跨越的思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位。
      邓小平强调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由之路,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根本条件。发展生产力也是当代历史的根本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必须抓住有利因素,正确估量不利因素,珍惜机遇,发展经济。同时,邓小平结合当代世界历史和中国的特点与实际,明确指出,要搞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的现代化,为此,必须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更是科技革命的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和运用推动着生产力高速发展。能否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决定着我国能否成为科技大国、经济大国。邓小平又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须通过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最初的立足点无疑是西方社会,但世界历史理论形成之后,便把研究的视野转向东方社会,创立了自己独特的东方社会理论。然而,对实现“跨越”的国家应根据什么经济体制去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论述。
      前苏联作为第一个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味地排斥市场经济,这是前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我国70年代以前走的曾经是与前苏联同样的道路。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时指出:“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0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当今中国的改革是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反复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和手段,可以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以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强调应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从而也就从根本上肯定了市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地位。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种不同方式,只有借助其共同点,即互相沟通和开放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思想,正确解决了像中国这样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这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一个突出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系统科学地回答了中国这样较落后的国家在当代世界历史中,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凸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推荐访问:马克思 理论研究 世界历史 理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