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及有效途径

    时间:2019-01-15 03:38: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我国社会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只有科学地把握这一时代要求,才能更好地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道德基础。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反映时代特点,体现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公民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寻求有效途径,而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新的动力。
      关键词:公民道德建设;时代要求;有效途径;抗震救灾精神
      
      一、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
      
      所谓公民道德,就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则、道德的基本要求和一系列的道德规范。我国倡导和建设的公民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每一种社会形态的道德风尚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反映时代特点,体现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第一,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社会舆论出现多元化趋势:一是舆论主体多元化,各利益主体在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中推出了各种方案,表达出不同需求,并且通过社会舆论反映出来;二是舆论传播多元化,使党和政府很难完全掌握和控制所有的社会舆论传播渠道;三是舆论影响多元化,社会每一件重大事项或新闻的出现都会有不同的评价,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多元化,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这对在思想道德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构成了严峻挑战。如何发挥公民道德的导向和凝聚功能,用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凝聚人心、强基固本,是时代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当前文化发展出现了阶段性特征,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幸福愿景的追求,有着强烈的期待,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创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是时代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的又一项新要求。
      第三,现代社会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活动和利益关系,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不同阶层、群体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趋于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在新形势下,除了用法律维系社会秩序之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公民道德的调节作用,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和解决利益冲突,减少或避免过激行为,尽量降低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形成谅解宽容、和睦相处、友爱向善的人际关系,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亟须解决的课题。
      第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只有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谐社会才能变为现实。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公民道德的激励功能,激发社会活力,引导人们从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营造鼓励人们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是公民道德建设的迫切任务。
      第五,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同时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滋长蔓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迷信思想死灰复燃,等等。如何发挥公民道德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六,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一些地方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如何发挥公民道德在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民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寻求有效途径,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一,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道德氛围。公民道德建设不是一枝独秀、一花独放,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社会各单元,国家和社会管理者及私营企业主、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等社会各阶层,都要自觉主动参与,形成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传媒和影视剧、戏曲、音乐、舞蹈、美术等文学艺术,对公民道德建设和诚信体系的建立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大众传媒自觉意识到在公民道德建设上所担负的神圣职责,以塑造人民的美好心灵、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弘扬社会正气和提倡崇高理想为自己的崇高使命,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人民辨别假、恶、丑,激励人民追求“真、善、美”,坚决与各种不道德行为作斗争,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和文化氛围。
      第二,公民道德建设一靠教育二靠法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思想教育是基础。一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如何,归根到底取决于该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否卓有成效;同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好坏,归根到底取决于他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怎样的道德教育。但在利益驱动的社会,一个人要想抵御形形色色的诱惑,仅靠内在于心的德是不行的,还要靠外在于人的法。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有道德的行为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另一方面不道德的行为又受不到法律的制裁,就极易造成个人道德的决堤。因此,我们既要保护和支持所有通过正当、合法手段获取个人和团体利益的社会惯常行为,又要提倡和奖励多为他人和社会做奉献的高尚道德行为,综合运用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把引领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宣传教育培养文明行为,通过法律强制打击各种罪恶。
      第三,深入开展学习先进的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种种不道德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在于人们没有把公民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心的道德意愿,没有去身体力行按公民道德规范行事。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要想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让社会成为一个充满诚信的社会,就必须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是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式。先进人物是时代精神的追求者,是道德理想人格化的具体体现,凝结着社会对人的崇高道德要求,对人民群众的言行具有示范、引导、榜样的作用。近几年青岛市以迎办2008年奥帆赛为契机,以巩固文明城市成果、提升城市软实力为目标,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统一,道德建设与道德约束相结合,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形成引领时代新风的青岛特色典型群,如“微尘”、“红飘带”、“奥帆志愿者”现象等,成为青岛公民道德建设的亮点品牌。
      第四,依靠建立适当的社会组织机构保证公民道德规范的遵守执行。过去人们一般认为,道德规范是靠社会舆论的谴责和个人内心的信念及自责来保证执行的,是“自律”,不像法律那样由国家强制力执行。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但在今天看来还不够,需要完善和发展,因为道德并非单纯靠“自律”就能很好遵守执行的,社会舆论谴责也是一种强制的“他律”,不过不是国家强制那样的“他律”而已。由于道德规范不像法律规范那样权利义务分明,加上一般缺乏保证执行的社会组织机构,以致形成道德规范对自觉遵守者起作用,对那些不自觉、不遵守者就毫无约束力。当前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很有必要建立适当的社会组织机构来保证其得到遵守和执行。有些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的“道德评议处”、“道德法庭”等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建立适当的组织机构来保证道德规范的遵守和执行,事关公民道德建设是否流于形式,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三、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新的动力
      
      今年6月30日,胡锦涛同志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丰富了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内涵,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中华民族赖以振兴和腾飞的强大精神动力。民族精神的大发扬,必然带来公民道德素质的大提高。反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举世瞩目的抗洪救灾斗争中,广大干部群众表现出了崇高的精神,升华和锤炼了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内涵,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在特大地震灾害面前,中华儿女同舟共济、生死与共,凝聚成一个休戚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表现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的民族团结意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守望相助的民族奉献精神,以人为本、对人负责、珍爱生命的民族价值取向,临危不惧、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民族英雄气概,忠于职守、顾全大局、公而忘私的民族高尚情操,在挫折中拼搏、在逆境中奋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自强品格,形成了凝聚人心、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成为新世纪新阶段公民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因此,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成为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民族精神与公民道德相互影响,但后者对前者的作用更带有根本性、基础性。民族精神尽管不是公民道德的简单相加,但最终却取决于公民的道德素质。公民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也就意味着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提升。因此,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寓于公民道德建设之中,落脚于公民道德建设,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就是要大力弘扬彰显民族精神内涵的抗震救灾精神。
      首先,应在全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也是新时期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根本。抗震救灾精神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中实现了新时期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承载着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理想,凝聚着一往无前的巨大力量,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
      其次,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公民意识和公民道德。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当代中国,每个公民都应确立起一种“公民意识”,正确地行使权利,特别是正确地履行义务,这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弘扬和培育抗震救灾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我国2001年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宪法规范具体化,明确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的基本道德规范。弘扬爱国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与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宗旨是一致的。大力倡导公民意识和公民道德,使公民道德规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也就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实践中的弘扬和培育。
      再次,应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规范与要求,体现到各行各业的基本道德准则中。为此,必须积极倡导、大力践行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并在道德建设中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使其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心灵之中,充分调动、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人民群众在主动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历久弥新的崇敬之情就会更加充实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只有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全国第七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科学把握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积极探索有效的建设途径,以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新的动力,求真务实,扎实推进,才能更好地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道德基础。

    推荐访问:有效途径 公民道德建设 时代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