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对突出“中国近代史纲要”理论课实效性的几点思考_突出实效

    时间:2019-01-14 03:26: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既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一,就要在充分发挥该课程的史学育人功能的同时,贯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的教学指导思想,以突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理论课的实效性。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好历史知识讲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切实做到历史阐述之中蕴涵有政治,这是本文要讨论的。
      
      一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定位及教育目标的思考
      
      要成功地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必须对课程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以此为它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之一,与其他三门课程相比,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它既是政治理论课又是历史课。根据这一定位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注意达到坚持政治导向性和充分强调能力培养两大目标。
      (一)坚持政治导向性,树立明确的思想教育目标
      这里要注意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是大学历史系的专业课程,而是面对全体本科学生的政治课,设立这门课体现的是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因此它不是“私家著作”或“一家之言”。教学中首先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思想教育目标,坚持其政治导向性。首先,教学内容侧重点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意见”及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讲述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其次,国情教育还应包括另一方面的重要内容,即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我国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增强学生对民族命运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再次,健全的人格和公民意识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应是此课思想教育目标。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理解,对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大有裨益。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学生们能够体验人生的意义,对人类在为争取物质和精神进步的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艰难困苦会有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对本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和社会中的位置,认识到个人奋斗目标的实现与历史发展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关系,从而对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采取更加客观的态度。通过对历史规律的辩证理解,可以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前途保持自信与乐观。
      (二)充分强调能力培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但它和其他三门课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一门历史课,开设此课的目的是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作为一门历史课,特别是针对大学本科生的历史课,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应致力于以下四方面的培养:一是着重培养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五类历史思考能力(按照年代顺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历史的理解能力;历史的分析和解释;历史研究的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和决策能力),从而使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历史知识类型转变为思维训练的类型;二是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重视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三是不把历史学习当成对历史知识的机械识记,而是注重对历史的分析和理解,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历史解释,并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四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学生通过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
      
      二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求理论课实效性的教学思考
      
      (一)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的教学内容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选择哪些素材,既要在教学中体现政治理论课的特色,又要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教学内容的精选过程中要注意四个结合:一是把握中国历史与分析国际格局相结合。中国的历史发展不是处在真空中的,而是整个世界历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历史发展的每一次大变动都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不能离开世界发展的大背景,即不能孤立地讲中国史,而是要把中国历史放在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关联中来审视和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讲授,要联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以世界的视野、发展的眼光去解读,而非单纯为历史而讲历史。通过比较分析来解决学生的困惑,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二是讲授历史与分析当前中国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认识现实生活,在古今关联中继承优秀传统,汲取经验教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根本宗旨和重要任务。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日趋多元,电视、网络充斥着大量信息,而且内容庞杂,良莠不齐,容易诱使大学生产生认识误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社会上的有关思潮,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和感到困惑的问题,说明相关的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道理,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注重在深度把握历史的同时,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关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及时答疑解惑。在与旧中国历史的比较分析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三是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理论学习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融入情感教学是必要的,一个对本民族痛苦与奋斗的历史毫无情感的学生,是很难读懂中国近现代史的,更无从深刻领会“三个选择”,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回归于历史的背景之下,将情感因素转变为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认识,从而内化成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二)加强课程“学术化”色彩,开展研究性课题教学活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它是针对大学本科开设的公共课这一特征。因此除了强调其趣味性外,还要强化课程的“学术化”色彩,开展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好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教学中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选定与历史内容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后组织学生开展的研习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改变了学生被动和机械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历史、探究历史的空间,可以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核心能力即历史思维能力。在研究性课题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共同探究,使学生不仅感受到历史的境况和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想法,而且逐步学会怎样对历史进行认识,如何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从而掌握认识历史和了解社会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观察、思考和探究的经验。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合作和交流。
      研究性课题的类型多种多样。有分析型,如“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综合型,如“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比较型,如“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归纳型,如“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价型,如“我国近代某位著名政治家的评价”。
      研究性课题,就所涉及的学习内容来说,有其鲜明的特点。
      (1)开放性。课题的结论不是预设的,而是开放的。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如何看待五四精神”等课题,要由学生展开他们的思考,做出自己的结论。
      (2)探究性。这些课题的研究多是围绕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特点、影响、评价等方面,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3)实践性。有的课题需要开展社会调查。
      (4)现实性。有些课题与现实社会的问题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对于认识和理解当今社会是有帮助的。
      开展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如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读书活动并编写读书报告、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撰写历史人物小传、组织讨论、组织辩论等。
      (三)基于课堂教学,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与运用,课件中的大量图片、影像资料丰富了教学,改进了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着观察、比较、选择,把自己参与到教学的环节中去。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比起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具有效的保持率,更容易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但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课教育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打下基础。也就是说政治理论课应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有关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因此,教师在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同时,要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广泛联系社会,这可以使学生贴近真实的历史,激发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根据《纲要》的特殊性,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条件,充分利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如笔者所在的哈尔滨市就有很革命教育资源,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带领学生参观“日本七三一”旧址,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听取革命传统报告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在充分考虑学生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对课本知识进行了补充与延展,使学生增强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性”的认识,从而自觉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进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另外实践教学可以让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把单纯的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参观活动等结合,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是普通的历史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在教学中要注意它的理论实效性,切实做到历史阐述之中蕴涵政治。

    推荐访问:纲要 实效性 几点思考 中国近代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