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高考命题对于历史教科书的倾向性] 历史教科书

    时间:2019-01-10 03:34: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2011年高考陕西文综卷第25题以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相关知识。本文通过对南北朝时期的货币类型及其分布情况进行梳理,并结合该题命制特点和三种版本历史教科书,最终分析得出该题的命制具有一定的缺陷,特别是相对于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具有倾向性。
      关键词: 2011年高考陕西文综卷第25题 历史教科书 试题命制 倾向性
      
      2011年高考陕西文综卷第25题一幅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的示意图,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该题所考查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这一知识点在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三个版本中都没有具体涉及,但是题支所列四个选项则在教科书中皆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该题的难度较大,能够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图示所给的内容,但是若依据教科书提供的只言片语,考生很难把握本图所涵盖的全部信息。现在就对南北朝时期的货币类型及其分布情况进行梳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最大的特点是金属铸币与谷帛并行。据《晋书・食货志》和《隋书・食货志》,将本图还原为史料有以下四条:①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②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③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④后周之初,尚用魏钱……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从这四则材料及对史料的分析,我们知道每个地区具体用什么货币都是具体在某个时期的,而不是南北朝这么模糊的概念,各个地区使用货币的情况可以说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该题所绘制的示意图是十分不科学的,难以令人信服。若是忽略这一失误,我们解答此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这一时期,为什么会长时期存在钱帛并存的局面呢?第二,不同地区为什么使用不同的货币呢?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则该题将迎刃而解。
      汉魏之际谷帛作为货币使用,是由于长期战乱,生产受到严重的摧残,物质严重匮乏。当时以谷帛作钱币,更有重农的思想起作用,以此促进生产,发展耕织。此后,经济逐渐恢复,谷帛与钱并行,继续作为货币使用,则另有原因。首先,经过多年的损耗,古钱已大量减少;加上冶金业不发达,原料缺乏,也无法铸造大量新币。其次,那时的当权者不知货币的发行需要按经济规律,对货币发行为所欲为。最后,政权动荡、更迭频繁,新钱、旧钱同样更迭频繁,人们损失太大,还不如谷帛可靠。那么,第二个问题该如何看呢?其实,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所以一个采用绢、帛,一个使用铜币,正是因为北朝动荡不安而南朝相对安定的缘故。另外,河西走廊和岭南地区之所以采用金、银作为货币,是与外国交通、经商之故,遂用金、银币。
      通过对图示的分析及梳理,可知考生解答此题应该从题支入手。题支四个选项可以归结为两个知识点:A、B、D三项皆涉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问题,而C项是关于手工业经济中丝织业发展的问题。当把岳麓、人教、人民三个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之后,结论却有些令人吃惊。题支涉及的知识点很明显是必修二专题一(第一单元)的相关内容,关于这点,各个教科书的内容设计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关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岳麓版教科书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以整个一个课时来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那么用此教科书的学生对于A、B、D三个选项就能作出合理的判断,最终选择出正确的选项。人教版教科书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在讲述精耕细作技术的内容时涉及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提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减少,以物易物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北方商业发展时起彼伏,波动性大。”所以,用此教科书的学生对于该题应该有最深入的了解。而人民版教科书穷尽专题一竟然找不到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的字眼,更遑论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背景内容的言论了。虽然,在人民版教科书必修二的最后《学习与探究――图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有一个活动范例《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但是,其中也没有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货币的议题。这样,是否可以说明,2011年高考陕西文综第25题对于选择人民版教科书的学生是不公平的呢?
      “一标多本”的现象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趋势,教科书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参考和辅助工具,但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引导作用。那么,如何才能使高考这样一个神圣、公平选拔人才的考试更加趋于科学和公正呢?我想,应该在命题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这类因为教科书不同而导致的命题的倾向性,特别是针对历史材料和史实叙述内容的选择上,不能有所偏颇。另外,授课老师也应该加强对于各种版本教材的研究,在自己的课堂上选取适合的材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删节,以使学生有效复习和备考,最大限度地弥补因教材不同而带来的知识的遗漏。最重要的是提高试题命制的科学性,这对命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静夫.中国全史――中国魏晋南北朝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
      [2]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
      [3]曹大伟,赵世瑜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M].长沙:岳麓书社,2006:8.
      [4]朱汉国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
      [5]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

    推荐访问:倾向性 高考 命题 历史教科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