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能力培养六年级上语文答案

    时间:2019-01-07 03:39: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新的教学理论既像过去一样重视语文能力,又重视人文素养,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也就是说语文作为工具,既要教会学生表达思想,又要在审美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于“人文”的解说,可谓众说纷纭,我们通常所讲的人文包含以下内容:
      1.强调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即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选择、追求和关切。
      2.追求心灵的完整性。
      3.追求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与宗教情感,并强调人的自然情感与道德情感、审美理性与宗教理性的统一,以唤起人们对宇宙、对生命的关怀。
      4.重视、珍惜各种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现象。
      素质教育的出现,使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不少语文老师感叹: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难教。
      传统的语文课,只单纯地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撇开人文性,片面地追求语文学科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目标。岂不知,学生的语文积累没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何谈听、说、读、写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些教师在讲授时直接从文中截取关于百草园、捕鸟的两段描写,不厌其烦地设置各种填空、回答题,甚至是仿写、续写、改写之类的训练,而另一类教师则刚好相反,对于文本的字词阅读走马观花、草草了事,竭力提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殊不知这脱离生活实际的人文思想,学生岂能理解并接受。这两种语文教学行为无非是千百年教育的历史症结和浮躁的当代社会的现实迷茫的集中体现。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人文教育,还在于丰富的人文积累对语文教学有很多直接、有益的影响,它能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教育学生以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审视生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那么,究竟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符合上述要求,达到上述境界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鼓励学生探究积累
      新教材所选篇目有大量的人文成分,值得学生深度探究、积累。如七年级上册把“人与自我”作为一大板块,放在突出位置。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方面组织单元,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按文本组织单元。突出人文性教育的内容,比如《金黄的大斗笠》以诗一般的语言赞美手足之情;《散步》把哲理般的思考蕴含在和谐的家庭生活图景之中;《纸船》一诗中对母爱的体味,不正是对中学生珍视长辈之爱的最好示范吗?充分地让学生对这些加以探究,并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感受,那么整个过程便是一个极好的积累情感的过程。
      还有一些对自然界带有哲理思考的文章,不仅可以集中培养学生对这类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对周围事物进行哲理思考,更有助于学生的文学写作,如《济南的冬天》、《春》、《山中访友》、《秋天》、《化石吟》、《绿色的蝈蝈》等。这些不仅能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而且能给人以众多有益的启示。
      另外,新教材选用的文言诗文,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教师应注重学生对其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的积累,注重学生对对古代圣贤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悟,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论语十则》就是最好的教材。
      二、关心呵护,品德高尚,展示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师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必须走近学生。这种爱心,不是表面上的“平易近人”,更不是有所求时的感情投资,而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是“吹面不寒”的耳提面命。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对教师形象的最好诠释。教师的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影响到学生的一举一动,关系着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语文教师应注重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学生相处,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有效使用语文课堂这个审美大平台,让学生欣赏语文教师,热爱语文教学,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对于一篇文学作品,教师有自己的审美感受,学生也有自己的审美观受,因为师生之间存在着年龄、阅历、心理差异,所以教师应充分理解肯定学生的想法和结论,即使是稀奇古怪的,也应该包容甚至是肯定。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注重积累,夯实基础,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
      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经得起我们用古代或现代的视角去审视、推敲的,学生在缅怀古人的过程中,那种对古人文化精神、智慧力量的崇敬之情,能内化为自觉学习的力量,并生发出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珍视之情。这便是人文精神的力量体现之一。同时,语文教师除了要与学生以心换心外,还要善于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化学生,用自己丰富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四、鼓励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当今社会有人把人文素养简单地等同于爱国思想、集体主义、牺牲精神,在社会生活中仅有这些能生活得好吗?能组成人生活的全部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分析人文素养的内涵,它涵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一切积极进步的思想意识,莫让学生一知半解。很多学生爱看《西游记》,如一个学生说:“我如果是孙悟空就好了!”这句简单的话,显示出中学生对社交能力的渴求。而具体的社交知识,仅从书本上获得太抽象,缺乏人与人的交往过程,无法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通过实践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把书本知识活化为内在素养,并运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挥健康人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就是新语文教学目的。由此可见,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不可忽视。

    推荐访问:素养 新课标 语文 人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