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唐朝牡丹特点研究]金牡丹香烟

    时间:2019-01-07 03:22: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牡丹是富贵繁荣的象征,历来受到国人的厚爱。牡丹得名其来久矣,且有多种别名,品种也很繁多。有唐一代,牡丹在各地广泛传播,芳传天下。牡丹适应唐人艳丽的审美观,因此被称为“万万花中第一流”,唐人种花、赏花、赋花之俗成风,掀起了牡丹热。
      关键词: 牡丹 唐朝 繁盛状况 原因
      
      牡丹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世人的喜爱,有关牡丹的文章资料很多,但都很零散,专著也很少。唐朝是中国古代的繁盛时期,牡丹在唐朝受到专宠,生逢其时,牡丹的传播正值诗歌盛行之时。本文拟以唐诗为一线索追根溯源介绍牡丹的得名及其特点,初探牡丹在唐朝的传播,研究牡丹在唐朝繁盛的状况及原因。
      一、追根溯源
      牡丹得名其来久矣,最早是作为药物见载于一部古书《神农本草经》中,即关于“丹皮”(牡丹根皮)的介绍,对于这一记载,人们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可能就在于其书不见牡丹全称。此后,东汉的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记有“大黄牡丹汤方”。可见,牡丹一名早在秦汉即已出现。[1]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写道:“牡丹,前史无说处,惟《谢康乐集》中,言竹间水际多牡丹。成式检隋朝《种植法》七十卷中,初不记说牡丹,则知隋朝花药中所无也。”[2]段成式指出隋朝没有牡丹,意味着隋以前没有牡丹,但他并未对南朝谢灵运提到牡丹一事作出解释。此处存疑。
      明王象晋《群芳谱》云:“牡丹一名‘鹿韭’,一名‘鼠菇’,一名‘百两金’,一名‘木芍药。’”[3]鹿韭、鼠菇、百两金之名,均见于《本草纲目》,未详其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两种:有草芍药、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矣。”李时珍在芍药释名中指出:“白者名金芍药,赤者名木芍药。……俗呼其花之千叶者为小牡丹。”[4]无论是崔豹还是李时珍都认为芍药与牡丹是两种不同的花卉。然而牡丹亦有“木芍药”之名,是因其花可爱如芍药,且为木本,故得此名。事实上,唐人很少将牡丹与芍药混为一谈。王贞白在《芍药》诗中写道:“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5]将二者区别得再清楚不过了。
      牡丹亦有“富贵花”之号,宋周敦颐《爱莲说》亦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又有“国色天香”之誉,太和、开成中,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李正封的诗句当时被认为是刻画牡丹最得神者。此后,牡丹便有了“国色天香”的美称。另外,牡丹还有“花王”之名。宋陆佃《埤雅》云:“今群芳中牡丹为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又或以为花王之副也。”[6]
      牡丹品种繁多,宋人朱弁《曲洧旧闻》中云:“欧公作花品,目所经见者于二十四种,后于钱思公屏上得牡丹凡九时余种,至张�撰谱三卷,凡一百一十九品。大观政和以后,花之变态又有在�所谱之外者。”此处指出宋朝时牡丹已达一百余种。明人陆凤翔作《亳州牡丹表》,则竟达269种之多,内又分神品、名品、灵品、逸品、能品、具品六类。在这么多的品种中,尤以姚黄、魏紫最为著称。钱思公尝曰:“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王,而魏花乃后也。”[7]
      二、芳传天下
      隋朝时,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异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了皇家园林,开始发迹。然而,牡丹真正芳传天下则是从唐朝开始。
      唐代牡丹的传播,裴士淹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在开元末年,从汾州(今山西汾阳)将牡丹带至长安。《酉阳杂俎》云:“开元末,裴士淹为郎官,奉使幽冀回,至汾州众香寺,得白牡丹一窠,植于长安私第。天宝中,为都下奇赏。”[8]段成式还指出:“至德中,马仆射镇太原,又得红紫二色,移于城中。”[9]这说明唐代河东道(今山西省)牡丹品种齐全。
      牡丹传至洛阳,似在元和年间。元和中官至侍郎的徐凝在《牡丹》中写道: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百态破朝霞。
      从“疑是洛川神女作”一句,可知诗中描绘的牡丹应是洛阳牡丹,加上徐凝还写过《洛城秋砧》和《秋游洛阳》,[10]看来此诗是他在洛阳所作。
      江南有牡丹当在元和以后,《云溪友议》:“致仕尚书白舍人初到钱塘,令访牡丹花,独开元寺僧惠澄近于京师得此花栽,始植于庭,栏围甚密,他处未之有也。”[11]所谓“致仕尚书白舍人初到钱塘”,是指白居易于长庆元年十月任中书舍人,长庆二年七月任杭州刺史(治所在钱塘县),后于会昌年间“致仕”,可知牡丹大约在元和末年至长庆初才在江南种植。白居易访得牡丹后,令人购得牡丹,有《移牡丹栽》一诗:
      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
      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将百处开。[12]
      唐末越州(治会稽县,今浙江绍兴)有牡丹,唐末至五代初,传入福建。徐夤,莆田(今属福建)人,登乾宁进士。他有《尚书座上赋牡丹花得轻字韵,其花自越中移植》一诗。[13]福建观察使治所在闽县(今福建福州),徐夤的这首诗无疑是在闽县作。而“其花自越中移植”,可知此前不久才从越中移来牡丹。
      湖南的牡丹始见于唐末。韩琮,宣宗大中十二年任湖南观察使,他在《牡丹》一诗中写道:“云凝巫峡梦,帘开景阳妆。” [14]所谓景阳,指景阳山。《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景阳山条:“在湖南茶陵县东,接江西永新县界,一名茶山。”[15]看来,韩琮的《牡丹》诗,是在湖南观察使任上作的。
      唐朝末年秦州(今甘肃天水)有牡丹,五代前蜀时传至成都。《王氏见闻录》:“伪蜀(指王建所建前蜀)之舅,累世富强,于(成都)兴义门造宅,宅内有二十余院,……山川珍物,无所不有。秦州董成村院有红牡丹一株,使人取之,掘土方丈,盛以木柜,自秦州至成都,三千余里,……乃植于新第。”[16]
      由此可知,在唐朝,牡丹是从河东道汾州,自开元末年至五代,先后传入长安、洛阳、杭州、越州、福建、湖南、秦州、成都等地的,并且受到世人的推崇与珍爱。
      三、灼灼其华
      牡丹色彩艳丽,天香国色,被称作“万万花中第一流”。[17]白居易《看浑家牡丹花》云:“香胜烧兰红胜霞。”注意到牡丹浓艳的色泽。李益《牡丹》云:“紫蕊丛开未到家,却教游客赏繁华。”[18]道出了牡丹最大的特色――繁华。唐朝是中国古代最繁华的时期,牡丹的特点正好适合这个时代和唐人艳丽的审美观。所以,一时之间,唐人种花、买花、赏花、赋花之俗成风。
      唐代,牡丹首先受到皇帝的青睐。高宗曾召聚群臣赏双头牡丹。武则天亦下令将西河精舍的牡丹佳品移植内廷。《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一书中记载:“会花方繁开,……遂命李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乐词》三篇。承旨,犹苦宿醒,因援笔赋之。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池月下逢。’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19]太和九年,唐文宗“于殿内看牡丹,翘足凭栏,诵舒元舆《牡丹赋》云:‘俯者如愁,仰者如悦,开着如语,合者如咽。’久之,方省元舆词,不觉叹息泣下”。[20]
      长安官员的宅院中往往种植牡丹,宰相裴度居永安里。“暮春之月,……牡丹一丛先发”。[21]《唐国补史》:“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牡丹。”[22]韩令指韩弘,元和十四年由汴州入朝。
      长安士大夫的宅院也多种牡丹,他们常常邀请亲朋挚友观赏牡丹,赏花的同时往往饮酒赋诗,吟诵牡丹。刘禹锡有《唐郎中宅与诸公同饮酒看牡丹》一诗,白居易有《看浑家牡丹花》一诗,刘禹锡也写了《浑侍中宅牡丹》:“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23]由这几首诗可知,当时云聚赏花、饮酒、赋诗成为士大夫社交活动的重要方式,而活动的主题就是围绕牡丹而展开。
      帝王的知遇,朝野的推崇,令牡丹身价扶摇直上。白居易《买花》诗云:“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到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24]一幅喧闹的长安京城买花图就被作者寥寥数笔描绘出来,跃然纸上。
      唐人掀起了牡丹热,牡丹赢得了人们的珍爱与痴迷,这是历代所未有的。刘禹锡《赏牡丹》如此写道: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25]
      唐人在赏花、吟花的同时,还喜欢画花,将牡丹画在扇面、屏风上作为装饰,罗隐《扇上画牡丹》云:“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遂轻风次第开。”[26] 唐朝妇女还常常将牡丹插在发髻上,于是,一幅簪花侍女图便呈现在世人面前。
      国色天香、灼灼其华的牡丹是富贵、吉祥之物。有唐一代,牡丹在各地广泛传播,芳迹遍天下。唐朝是中国古代全盛时期,牡丹生逢其时,真所谓“国运昌盛花运昌”了。牡丹的传播正值诗歌盛行之时,唐朝诗人热情奔放地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描绘牡丹,才使我们今天能对唐朝牡丹有较全面的了解。
      
      参考文献:
      [1]何小颜.花王牡丹.早慧的文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1.
      [2] [8][9]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之一九.中华书局,1981:185-186.
      [3] [6][7]转引自杨荫深.《事物掌故丛谈》.上海书店,1986:657-660.
      [4]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年,第一册,849页.
      [5]《全唐诗》卷八八五.中华书局,1960年,第25册,10007页.
      [10]《全唐诗》卷四七四.中华书局,1960年,第14册,5382页.
      [11]《云溪友议》卷四.《丛书集成初编》书号:2833,中华书局,1991年,第1册,24页.
      [12]《全唐诗》卷四四二.中华书局,1960年,第13册,4947页.
      [13]《全唐诗》卷七零八.中华书局,1960年,第21册,8139-8150页.
      [14]《全唐诗》卷五六五.中华书局,1960年,第17册,6548页.
      [15]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年,902页.
      [16]《太平广记》卷一三六《伪蜀主舅》引.中华书局,1961年,第3册,980页.
      [17]徐夤.牡丹.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586页.
      [18] 《全唐诗》卷二八三.中华书局,1960年,第9册,3225页.
      [19]王仁裕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36页.
      [20]《唐语林校正》卷四,中华书局,1987年,389页.
      [21]《独异志》卷上,中华书局,1983年,21页.
      [22]《唐国史补》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45页.
      [23]《全唐诗》卷三六四,中华书局,1960年,第11册,4104.
      [24][25][26]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583-584.

    推荐访问:唐朝 牡丹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