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地方经济类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经济类院校

    时间:2019-01-05 03:36: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前言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如何更好地利用地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及文化优势,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其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0)(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指出了外语教育存在5个不适应,其中之一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与21世纪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国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和规格;(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促动下,为了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开始了与市场经济建设的接轨过程。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经历了奠定基础阶段、惨遭破坏阶段、恢复繁荣阶段和蓬勃发展阶段。外语人才培养类型由外交、师资两种单科型变为多种多样的复合型。有关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模式:(1)人文学科本位型的回归: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外语专业迅速膨胀,忽视了外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蓝仁智(2009)认为,外语专业学生必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具有融汇中西、跨越中外人文视野的思辨能力。(2)通适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若干意见》所提到的21世纪外语人才其根本要素是人才的内涵和人才的素质。目前尚不具备双专业、双学位或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院校,可以走“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内涵特色。通适型外语人才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共同点是均具备很强的外语能力。其差异是,前者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且不限定于某一特定的专业;后者在某一特定的专业内学有所长,但知识面不一定很广泛。(3)复合型人才培养: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其最根本的修订是在培养目标上提出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并重新规划了课程体系。但上述三种培养模式在可行性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地方经济类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社会提供的英语专业人才就业机会和领域差异也很明显,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办学定位有较大差异,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独特性。笔者通过对国内排名前100所经济类院校中38所地方经济类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课程设置等相关情况的调查,发现经济类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分不同类,从学科专业结构角度来看,有综合性、多学科性和单科性;从水平层次看,有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等。专业层次培养目标属于微观,既要依据国家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又要符合学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影响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依据有教育部基本要求和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同时,由于学校本科生培养方案管辖全校所有专业,各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必然服从学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即专业教学和管理必须符合学校定位。因此,各校在设置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时,必然优先考虑与学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相匹配,
      为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众多高校纷纷将语言技能学习与高年级阶段进行不同相关专业方向学习相结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其就业前景。如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开设了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旅游英语专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设了英语(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上海财经大学开设了经贸英语方向;天津财经大学开设英语(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方向);江西财经大学开设了英语(语言与翻译、商务英语与教学、英语国家文化与文学三个方向)等。
      为了了解我国经济类科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情况,以更合理、更科学地设置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笔者从互联网上收集了全国38所以经贸、工商、财经等命名的院校的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资料,这些院校分别来自东部、中部、西部三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内容包括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据统计,近70%左右的院校培养目标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各院校在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立足于服务地方与社会的目标。被调查的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采用“英语+相关专业方向”的模式。38所院校中仅有两所开设商务英语专业,一所开设经贸英语专业,其他均为英语专业+相关专业方向。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各院校英语专业课程基本上都包含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这三种类型。但各部分比例各校不一。基础阶段英语技能课程基本都与2000年颁布的《大纲》内容一致。相关专业方向以“经贸”“翻译””教育”三类为主。高达84%的院校开设的是经贸类方向,反映了人才市场对这类外语人才的需求程度。26%的院校开设翻译方向,同样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所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除开设通识课程外,基本都是由三大模块组成,包括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三种类型;也有院校以四大板块来说明,如河北经贸大学的语言知识、理论和应用能力板块+文化和文学板块+经济贸易知识、理论和应用能力板块+通用知识和能力基础板块;广东商学院的公共课+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商务方向课+综合运用课等。专业方向性课程方面,主要分为ESP类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两类。ESP类课程主要包括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写作等,其他学科专业课程有国际金融、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为了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始了与市场经济建设的接轨过程。这一接轨过程的重要表现是,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下,加入了大量的非语言文学类的实用课程。在英语专业高年级开设ESP课程,实施“英语+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英语专业学习和实用技能相结合,通过语言技能的培训来满足学习者特定的需求。这类课程的开设,拓宽了英语专业教学的应用范围(南优民,2005),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顺应人才市场的走向,还能扩展学生的职业发展平台,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陈葵阳,2005)。因此,普通院校在高年级开设ESP课程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较好途径。
      四、问题及建议
      通过对38所经济类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方向设置及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于服务社会这一方向,但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统一按照《大纲》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大纲》操作性矛盾导致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出现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作为奠定整个人才培养基础的课程设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大纲》为各高校的专业方向设置提供了依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纲的执行存在着几个问题,赵金贞(2007)认为大纲的操作性矛盾导致其缺乏可行性;一个大纲管所有院校的现状使得《大纲》缺乏地区适应性,同时根据《大纲》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文知识弱化,相关专业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知识结构不能够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具体体现在方向性专业技能课程课时不足,导致复合型人才在相关专业知识方面积累的缺乏。按《大纲》要求,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必须贯穿于4年教学的全过程。新《大纲》要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业务素质教育和其他素质教育的关系,既要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又要注意各门课程内在的系统性,以符合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必须注意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的合理配置。在各高校的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中,一般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分别为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而按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其中要求英语专业4学年总学时为2,000―2,200学时,包括每学期各类课程相应的复习、考试时间;不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程时间;建议专业技能课程安排65%左右的学时;专业知识课程安排15%左右的学时;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安排20%左右的学时。但实际落实到各学校人才培养中,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比例无法达到20%左右的学时,该情况的造成主要是由于学校整体要求,课时学分受限,如我校经贸英语方向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必修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只能开设两门课程,其他专业课程开设只能在选修课程模块进行,由此引发了学生因为选课人数不足无法开课等问题。进一步造成的问题就体现在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不足,无法胜任专业外语交流。
      2.课程设置中的实验实训环节无法真正落实到位。在课程设置中对课程分别进行了理论和实验学时的区别,在近年来的本科教学专业评估中各院校也高度关注该环节的安排与落实。如何定义实验实训的概念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实验(朱懿心,2003)一般是在实验室里,学生按照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开出的题目独立动手完成,题目大多是验证前人在书本中论述的结论是否正确;实训是在学校能控的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优化以实训为主的实践教学课程,应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学校在安排、布置实训场所时,应避免采用实验室的框架,学生使用的装备、工具应尽可能地贴近职业真实。校外应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但实际上,经贸英语专业学生到校外企业往往所进行的是参观考察而并非实际参与到工作流程中去。
      3.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在当代社会,英语语言能力的掌握更加被认为是一门技能,按照《大纲》要求进行课程的设置无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外语专业要与相关学科结合,建设跨学科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许多高校在设置英语(不同方向)课程时,主干课程仍以英语技能为主,学生在一、二年级基本上没有接触相关专业方向方面的知识,只是在三、四年级增加了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由于课时学分所限,既形不成语言交际所需要的环境,又因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较为肤浅,也达不到专业培养的规格。而外语专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纵向的深化,还要加强横向的结合,特别是在本科层次要加大跨学科专业的设置,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商务英语专业、经贸英语专业都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外语专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侧重语言文学传统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新世纪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使得英语人才培养应明确地定位为“复合型应用人才”,即有出色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具备相关工作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努力围绕这一目标设定教学方案。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在课程设置方面,按照《大纲》要求,采用三大板块: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英语专业要合理设计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结构模块。低年级课程应与新大纲上的课程设置保持基本一致,但英语语言技能课程学时不能压缩,不应减少语言文化类语言专业课程的比例,否则,语言专业教育就沦为英语技能培训了。尤其要注意的是对第三板块: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设计,对该部分课程的设计必须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外语教学大纲设计原则上应包括初始需求分析(initial needs analysis)、教学目标制定(goal and objective setting)、教学内容选择和分级(selecting/grading content)、进阶需求分析(ongoing needs analysis)、学习者分类(grouping learners),学习活动设计(devising learning activities),授课(instructing learners)、学习情祝检测和评估(monitoring/assessing progress)和课程评估(course evaluation)(Nunan,1988),对外语学习者进行需求分析是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的基本依据,而且最初的需求分析不仅要针对不同的学习者,而且应结合国家的语言政策、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进行。但在实际课程大纲设计中,很多高校忽视了这一环节,或者说未能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2)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英语专业教学中目前存在着从事ESP教学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过多的相关专业课程会使师资问题更为突出,因为“这类专业往往因缺少真正能用英文讲授具有专业深度的专业课程的合格师资而举步维艰,其教学与科研既不能进入相关专业的主流,又与英语专业格格不入”(胡文仲等,2006)。解决师资问题的有效途径可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派英语教师到外系、外校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同时,也可以聘请外事、外贸部门和企业公司里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以讲座的形式来传授相关专业的实践知识和技能。

    推荐访问:英语专业 经济类 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