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试析网络恶搞现象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传统文化的资料大全

    时间:2019-01-05 03:23: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恶搞”是一个外来词汇,但随着在跨文化交际的广度、深度日益增强,以这个外来词冠名的恶搞现象却得以迅速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一些不合时宜的视频、图片与言论在肆意蔓延,这对暴露在网络世界的青少年一代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作者认为恶搞现象的迅速传播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作者从传统文化教育、文化维度等几个角度出发,旨在揭示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为更好地教育青少年一代,阻止网络恶搞对他们产生的不利影响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 网络恶搞 传统文化教育 缺失
      
      一、引言
      网络是当今社会工作、学习、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工具,而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巨大,而这也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恶搞行为因其搞笑性、独特性、极大的可发挥性对青少年一代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我们认为,网络恶搞行为表面看似只是简单的娱乐行为,实际其背后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重视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理念,传统文化视角下是不允许类似“鸟笼山剿匪记”等恶搞红色革命剧情现象出现的。网络恶搞现象之所以受到青少年一代的青睐,除了青少年自身叛逆个性的影响之外,文化维度中的高权利距离、后现代主义思潮、过度消费倾向、对传统文化的颠覆都是促成网络恶搞行为的原因。
      二、网络恶搞的由来
      “恶搞”是一个外来词汇,源于日语词汇くそ(Kuso),意为“可恶”“不善良的玩笑”,指一些游戏玩家在玩一个很烂的游戏时可以更加开心的“花招”。随着时间的发展与网路的普及,“恶搞”这个词的意思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在已经成了一个让人既头疼又无奈的“文化现象”。其实“恶搞”现象进入人们视野的时间并不长,因为中国互联网普及时间并不是很长,但“随着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随着消费主义文化正在以或多或少有些急促的步伐匆匆登上日常生活的前台,世俗化正全面地展开其内涵与形式”(李虹,2008)。而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深入,中国在走向文化国际化的同时,资本主义文化促成了大众文化的平庸与伪民主化,同时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遗失”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无作为”,网络恶搞这种现象便在这种形势下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从简单的照片PS,将一些不匹配的人物形象进行嫁接,到把一些视频、影视文件重新配音,再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鸟笼山剿匪记”等将整个电影的剧情、配音重新编,等等,恶搞行为已经在技术层面上取得了很大“进步”,而且这些恶搞行为,居然能在网路上像病毒一般四处泛滥并广为青少年所青睐。这不仅仅歪曲了某些剧情、历史、文化,甚至为此还引出了一些民事纠纷。
      三、网络恶搞行为的表现
      1.网络恶搞,是一种背离传统文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对于青少年一代学习、汲取古代文学、文化带来了十分恶劣的影响。网络上时常会出现诸如“红酥手,黄藤酒,两个黄鹂鸣翠柳。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使我不得开心颜!”“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改装版的古诗文,并且被许多人转载;语文考试试卷上会出现“左忠文公的名字是:左冷禅”(图1)、“英雄宝刀未老,老娘风骚犹存”等现象。这些与网络上故意用错别字或者生拉硬套某些诗句是有很大联系的。在恶搞行为中,有些将革命时期模范人物雷锋同志的头像与网络流行人物“凤姐”的头像互换;将郭德纲出演的的影视作品剪辑、改编成2010南非世界杯主题曲;让三国中的许多名将谋士、才子佳人弹起电吉他、踢起“世界杯”,严重颠覆三国文臣武将的传统形象,而这些现象之所以被迅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有着很大责任。
      2.恶搞中对于权威的挑战,对于政府行为的“调侃”、“讥讽”也都有其成因。根据荷兰文化协会研究所所长吉特・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的权利距离维度(Power Distance Index,指社会成员对社会或组织中的等级制度或权力分配的容忍、接受程度。权力距离大的社会对等级制度或权力分配不公所造成的不平等现象的容忍程度高。社会等级阶层较为明显,权威阶层拥有某些特别的权利),中国的权利指数得分为80,属高权利距离国家。其中人们对权力距离的敏感与重视程度是比较高的,现实生活一些青少年对于权威的不满与蔑视被压抑之后便在网络虚拟环境中进行所谓的“挑战”与“宣泄”。于是他们选择将某些国家领导人的形象PS成古惑仔或者舞女的形象;甚至有些将《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等红色经典进行所谓的“改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说:“很多年轻人根本不了解那些年给几代人打下的记忆烙印,更不知道这些作品背后的时代含义和价值准则,在无意中触及了神圣和权威,你们这一代人,以及以后的人不会再把某个东西当作惟一正确的了。”这种恶搞的风气会让人误以为对权威的挑战与叛逆行为便是自我个性的张扬,严重误导青少年的价值取向。
      3.恶搞因为其风趣幽默的语言、叛逆荒诞的改编、古怪出奇的剧情等正对青少年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这促成了网络恶搞的“循环作业”,逐步形成了“恶搞―网络发行―经济效益产生―恶搞动力获得―继续恶搞”的“产业链条”,而恶搞奉行弗洛伊德所言的“快乐原则”,随意解构、颠覆传统、权威、经典,从而在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链条之后产生严重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恶搞毕竟源于生活,如若不加强监管,不从根源上切断其经济命脉,在效益的驱动下恶搞将会更加泛滥。
      4.恶搞对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上面提到的古诗词改编:“美人卷珠帘,万径人踪灭”、“两岸猿声啼不住,惊起蛙声一片”“车辚辚,马萧萧,二月春风似剪刀”“借问酒家何处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等,表面看产生了一些奇特的效果,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但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一代古诗词的学习;另外将帅哥称作“青蛙”,丑一点的女孩称作“恐龙”,将微软公司的Windows XP系统称为“插皮”,甚至还创造了一些新词汇如“脑残”(图2)、“杯具”、“洗具”,等等,“扭曲”了传统文化、文字的“新诗”、“新字”对于青少年一代的信息获取,以及汉语的纯洁度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网络恶搞行为的影响
      1.网络恶搞严重歪曲了一些经典文化的形象,深深地影响了普通群体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价值观念,而诸如风靡网络的“凤姐理论”中的“爱因斯坦发明电灯”,“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孔融让梨是“如果他吃大梨,哥哥就会打他”,等等,让许多青少年误以为一些荒诞无稽的言论便是真理。
      2.恶搞是有其原因的,“在很大程度上,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造成了传统社会中那种鲜明而刻板、生动而单一主体形象的瓦解。在这个瓦解与重建的过程中,主体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王建光,2007)。传统文化因其较为刻板且不容易被承认的原因被一些所谓的“捷径”娱乐行为所打败,青少年一代沉浸在从一些恶搞视频、图片中得来的“刮目相看”、“啧啧称赞”,以及自己的大作迅速传播所带来的快感之中,再不愿意十年寒窗苦读《论语》、《诗经》这些经典,更不屑于知晓“仁义礼仪”的传统文化。
      恶搞迅速带来的快感与满足使他们迷失了价值取向,歪曲了自己的理想与奋斗目标。正如万俊人所言:“理性主义的‘同调’(homologie)正被文化多元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悖论推理’(pralogie)或‘异调’(heterologie)所淹没;理想主义的‘价值共识’正在被‘彻底非中心化’(radical decentralization)的‘无公度性’(incommensurability)所打破……”(万俊人,200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更有甚者,恶搞已经涉及到传统文化的禁忌区域,在记者对于红极一时的广州某小资报编辑“木子美”的访谈中,其对男女性行为的语言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关于频频更换性伴侣:“快乐呀,当然,还可以研究男人,每个男人都有不同的内容。”(木子美接受媒体采访时语)这种关于性的乱搞、恶搞言行,以及对爱情与婚姻的荒诞取向,无疑会让许多青少年树立下正确的情爱、婚姻观念。
      这些现象是可怕的,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能行五春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已经倡导人们用修身、孝弟、宽恭等来磨练品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在恶搞风气盛行的社会,我们更应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来维护正统文化的领袖地位,做好对青少年一代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
      五、结语
      恶搞行为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在社会转型期内,青少年必须经历一个作出选择的时期,如若不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一些非主流文化、外来文化便会乘机而入,而且恶搞之所以能够快速传播也有其原因。
      “恶搞作为青少年宣泄个人感情的一种形式,充分表达了青少年群体学习生活的某种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自主性、创新性、个性张扬的体现,其语言文字不乏幽默风趣,想象力丰富,而且有些恶搞的内容是在调侃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让人看了大呼痛快”(李虹,2008)。可见“网络恶搞”也有一定的合理性。“网络恶搞”是言路公开的一个有利渠道,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广开言路的作用。通过“恶搞”作品的传播,公众的内心得到了表达,许多“恶搞”作品揭露了社会的险、丑、恶,并彰显了社会应有的良心和正义(陈如敏,2007)。
      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引导,让他们在充分发挥、享受年轻的活力与创造力的同时,对于历史、经典有更真实的了解,让他们更加清楚自己的使命并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与此同时,也要积极推进互联万素养教育,授之以积极的、有用的网络技能,增强网络信息、文化的识别、欣赏能力。只有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监管,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促使青少年一代形成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才能抑制“伪经典”恶搞行为的肆意传播,才能弘扬社会正气,才能逐步形成核心价值体系,才能逐步消除使那些低速、恶俗的网络恶搞行为存在的经济基础,才能使其彻底销声匿迹。
      
      参考文献:
      [1]Greet Hofstede.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M].McGraw- Hill Book CO,1991.
      [2]陈如敏.“网络恶搞”的盛行与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J].理论观察,2007,(3).
      [3]李虹.恶搞――一种消费主义文化病[J].中国青年研究,2008,06.
      [4]郑智斌.网络恶搞与网民互联网素养[J].南昌大学学报,2007,05,VOL38,(3).
      [5]郭德纲大话版MTV南非世界杯主题http://v.省略/v_show/id_XMTgxMjYwMjI4.html.
      [6]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41.
      [7]王建光.“都市女孩”:后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景观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
      [8]女写手用身体写作 木子美性爱日记访问量激增:http://news.省略/s/2003-11-11/02312109068.shtml.
      [9]http://photo.省略/getphoto.do?id 2983498526 & owner=231771986&ref=share#298349852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文化教育 缺失 恶搞 青少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