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尤苔莎悲剧命运分析|莎式悲剧

    时间:2019-01-02 03:21: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尤苔莎是哈代在小说《还乡》中创造的一位悲剧人物。她的悲剧一方面来源于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冲突,另一方面来源于男权主义传统思想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关键词: 《还乡》尤苔莎悲剧冲突男权主义思想
      
      一、尤苔莎的悲剧人生
      
      1878年哈代的小说《还乡》出版,这是哈代把悲剧运用于小说的最初尝试,被劳伦斯称为“第一部悲剧性的、重要的小说”。它拉开了威塞克斯农村社会悲剧的序幕。在这部小说中,哈代致力描写的是威塞克斯环境对于人的命运的影响,揭示环境和性格冲突产生的悲剧。而在这部悲剧中首先登场的就是悲剧女主角尤苔莎。
      尤苔莎不同于哈代以往塑造的传统女性形象,她美丽,但不内敛;自信,且又孤傲。她有着超凡脱俗的美貌、让人动情的妩媚、激烈奔放的热情、放荡不羁的个性,异于哈代塑造的所有其他女性人物。对于她的女性美,作者用诗的语言描写将她刻画成类似于女神阿耳忒弥斯、雅典娜和赫拉的形象。
      哈代在创作这部小说时,为了把作品提高到崇高的悲剧层面,运用了神话隐喻刻画女主人公尤苔莎。她不信上帝、不守妇道、不逆来顺受、大胆叛逆、放浪形骸,完全是异教精神的产物,和古代神话中的女神性情相近。“她拥有做模范女神的激情和本能,换言之,她拥有的不是做模范女人的激情和本能”。
      尤苔莎是一个被“放逐”到埃格敦荒原的外地人,她的故乡在当时时髦的海滨胜地布达茅斯,父亲是一名军乐队指挥,在女儿的教育上花了很多工夫。尤苔莎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一种喧闹、“兴旺”的资产阶级享乐主义的生活,这跟庄严肃穆、保持着自然原始风貌的埃格敦荒原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来到埃格敦荒原后,生性好动、渴望摆脱牢笼、摆脱束缚的她常常感到压抑、寂寞、空虚、无聊,她把对生活的种种不满全部归因于荒原。她憎恨埃格敦荒原,不愿与荒原居民交往,拒绝融入荒原的生活,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甚至被荒原土著误认为是“女巫”。她离群索居,整日在荒原上游荡,心中却总在幻想着都市的繁华生活。她的肉体被禁锢在古老宗法制度下的埃格敦荒原上,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却时刻萦绕在她的心头,激起永无休止的骚动,燃起炽烈的情欲,她渴望着“被人爱到疯狂的地步”。为此,曲高和寡又不甘寂寞的她,最初只好用幻想来美化平庸的荒原小酒店店主韦狄,大胆地向他点燃信号之火,主动约他见面,甚至极力拆散韦狄和托玛沁的婚姻。后来克林・约布赖特从繁华的都市巴黎回来,在尤苔莎的眼里简直成了笼罩在金色祥光里的人物,她又女扮男装,到克林家表演幕面剧,趁此结识克林。最终她获得了克林的爱情,拥有了婚姻,却离她的梦想更远了。她一心以为她的这场婚姻可以帮助她摆脱沉闷的荒原生活,但却因为克林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理想陷入了更“沉闷”、抑郁的生活,并且最后还因为她的缘故间接害死了约布赖特夫人,她自己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溺水而亡。
      
      二、性格与环境的冲突
      
      按照哈代自己的分类,《还乡》也属于“性格与环境小说”。在这类小说中,哈代笔下的人物性格(思想)总是与他们周围的环境(命运)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在小说中,哈代把尤苔莎刻画成一位悲剧人物。从思想内涵来看,她的悲剧和十九世纪众多的社会悲剧相比有所不同,更接近描写人们意志无法实现、欲望难以满足的当代悲剧。在悲剧中,哈代赋予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尤苔莎以现代人的烦恼、叛逆与追求,试图通过她来表现处于他自己的时代,但却近于未来人――二十世纪现代人的雏形,表现他们对未来的向往、追求、困惑和幻灭。在处理尤苔莎的心理时,哈代特别着意对她代表的时代先进思想潮流的心理处理。尤苔莎和克林・约布赖特、裘德、苏、埃塞贝妲等人一样,他们参与生存竞争的方式不同于玛蒂、奥克这些接近最低生命线、为起码的温饱而挣扎的人物,他们更重精神上的更高层次上的追求,即要实现和发展自我。诚如尤苔莎所说:“我需要所谓的生活――音乐、诗歌、热情、战争以及世界大动脉里所有的跳动和搏动。”可以说,尤苔莎的烦恼和痛苦远远超越了她同时代的人,因而也不为人们,尤其是生活在埃格敦荒原上、平静生活着的荒原居民们所理解。
      而从表现形式来看,她的悲剧不仅在于她生活在一个感情受到压抑的环境中,而且在于她对生活理想的渴望和追求上。尤苔莎憎恨荒原,一心想要离开荒原去巴黎生活。可是,正如劳伦斯所说:“她以为在巴黎的生活一定是热烈的,以为离开了荒原她所有的活力和激情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如果真正的巴黎正如她想象的那样,无疑她是对的,她的本能的表现也是健全的。但是,真正的巴黎并不是尤苔莎想象的巴黎。”内心的压抑、外界的不理解,再加上追求的虚无与盲目,一起将叛逆女神尤苔莎逼向了命运的死角。
      
      三、男权主义思想的压迫与束缚
      
      尤苔莎一直渴望摆脱命运的捉弄,过上更有激情、更有活力、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一点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她的这一理想却导致了她自己和身边的人的悲剧结局。这种结局的产生不仅是缘于她从个人主义出发,未能顺应周围的环境,“安身立命”,而且缘于她为争取她所谓的自由和幸福所采取的错误的方式方法。
      由于历史和性别的局限性,哈代在创作尤苔莎这个人物时,不自觉地顺应了当时社会的“道德”判断,即男性社会中人们对妇女的道德偏见。按照英国女权主义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女权辩护》(1792年)中总结的那样,哈代用“五条绳索”束缚住了尤苔莎,让她无法找到获取幸福的正确方法。这“五条绳索”是:第一条是“温柔顺从”,以结婚嫁人为目的,讨好男人以便能够控制男人;第二条是“美丽”,女人注重装扮以取悦男人,并“凭美貌来统治男人”;第三条是“美德”,要求女人“端庄谦虚”,即便是要以牺牲真理和诚实为代价;第四条是“软弱”,女人“是不折不扣的脆弱,不得不仰望男人来取得一切可能的慰藉。即使是遇到最微小的‘惊险’,也纠缠着他们来保护,像个寄生虫似地粘住男人,可怜地要求援助”;第五条也是最主要的,就是“爱情”,爱情在女人的生命中极为重要。
      在这五条绳索的束缚下,尤苔莎看不到女人应当自立、自强,依靠自己这一根本,把一切赌注都押在了男人身上。她首先是冀望韦狄给她带来梦想中的爱情,后来又希望借助克林摆脱沉闷的荒原,去巴黎品尝资本主义都市的快乐。即使是最后所有这些希望都破灭后,她终于鼓起勇气自己离开荒原,还是要靠韦狄送她一程,把她带到布达茅斯。可是就在她冒着风雨离开家去与韦狄汇合时,她突然记起自己身上没有足够的金钱来做长途旅行,长期地依赖他人使她缺少生存的基本技能,而残存的尊严又让她意识到“恳求韦狄提供金钱上的援助是不可能的”。这突然之间的醒悟让她发现在那样的社会、那样的环境下,仅凭自己她什么也做不成。
      “‘我走不了啦,我走不了啦,’她呻吟道。‘没有钱,我走不了啦!假如我能走,我又会有什么好日子?来年我还得一天天煎熬下去,就像今年、去年那样。我是怎样努力着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可是命运一直跟我作对!……我不该有这样的命呵!’她在一种悲痛反抗的疯狂中哭喊道。‘噢,把我置身于这个残缺不全的恶劣世界是多么残酷!我有能力去做很多事情;但是我被我不能驾驭的事情伤害、摧毁、压垮!噢,我对老天什么伤害都没有做,可老天多么冷酷,想出这种苦刑来叫我受!’”
      在这里,充满叛逆精神和反抗意识的尤苔莎把一切都归咎于老天、命运,认为是“天意”使然,而没能看到个人与环境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意”和社会制度在她的悲剧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她的悲剧与不幸在某种程度上来源于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女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依赖男性、顺从于男性、遵守男权社会一切平等或不平等的道德规章秩序,女人只有乖乖地处于屈从地位,默默忍受一切才有可能获得“好”的回报,过上“好”日子,得到肯定,才能实现所谓的“价值”。而像尤苔莎这类有着自己的理想、看法,大胆叛逆的女性在当时是不容于社会的。尤苔莎从一开始所走的就是一条没有结果的不归路,哈代也只能让她以悲剧收场。
      
      参考文献:
      [1]哈代著.王守仁译.还乡[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4.
      [2]李小江.女人读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1.
      [3]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
      [4]王桂琴.哈代的女性观透析[J].襄樊学院学报,2003,24,(1):66-70.
      [5]杨江柱.荒原悲剧――世界文学名著导读(上册)[C].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664-673.
      
      基金项目:湘南学院院级课题(2007Q003)

    推荐访问:悲剧 命运 分析 尤苔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