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学生“举手问题”的归因与超越】

    时间:2018-12-28 03:27: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举手回答问题是目前我国普遍的传统的课堂行为,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增,课堂举手发生的几率随之缩减。微小的常被忽视的教育现象背后一定有其自身的原因及规律。目前,对于“举手”等微观教育现象的研究还有待加强,本文试图透析此类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 “举手问题” 成因 对策
      
      举手回答问题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教学生活中已成惯例,此为传统做法,由来已久,“有问题,先举手”已成为我们头脑中既有的定式。举手回答或举手提问这一行为本身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抑制了学生的问题积极性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所要分析的是这一惯例做法在实际教育生活中的发展及问题。走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无论是小学、中学或大学教师,根据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都可发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上课主动举手发言与年龄成反比。小学的时候,教师的一个问题可能使全班学生的小手高高举起,甚至有的小朋友生怕自己被教师忽视,同时举起左右手。中学时期能够举手回答教师问题的学生也就限定在一定数量及特定的学生身上。大学时期情况就更糟糕了,可以说举手者寥若晨星,甚至一个都没有。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与《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联合组成调查组,抽取了10个省市的3737名10―18岁学生,并对其进行调查,统计出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可见,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这种现象对于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来说,有着更加深切的体会与无奈。看似很平常的教育现象之后一定有着它的成因与规律,弄清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无裨益。
      
      一、“举手问题”的成因
      
      (一)悠久文化传统,守旧教育理念。
      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表现与确证,人既是文化的原因又是文化的结果,人的所有活动都铭记着文化的烙印。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科学顾问欧文・拉兹洛(Ervin Laszlo)在《多种文化的星球》一书中所说:“文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人类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创造物。”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可谓重之又重,教育活动的一切都在文化传统的牵制之下。传统儒家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从某方面说它是一种“利他”文化,一种“克己”文化,以“仁德”衡量学识与修养,受这种“利他”文化的熏陶,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先人后己”、“宽人克己”的态度和心向,把机会与荣誉让给别人也是它所推崇的,这种文化的影响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让他们举手回答,不去争抢”,让自己成为默默的观望者。再者,我们主流的教育理念一直把学生看成是反应性的受动者,强调教师应对儿童进行塑造,把管理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首要环节。管理的方法一般通过监督、命令和禁止等手段进行。同时,我们的教育还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讲究师道尊严。对教师的这种定位,确实使教育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并具有较高的效率,但却忽略了对学生这个活的个体性格所造成的压抑。我们的教育一直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对人性的张扬,所培养的对象只是温顺、老实、听话,而不是敢想敢做有着丰富张扬个性的未来接班人。自古以来就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说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培养孩子的鲜明个性当成自己的教育使命,仅仅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整个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和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一个刚刚入学的儿童,他的社会化过程才刚刚起步,我口说我心,对教师的问题能做出积极的反应,但随着社会化的进一步加深,“利他”文化的不断熏陶,到了高年级,学生在举手的时候,便有所顾忌。
      (二)青春心理,敏感易动。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始倾向于关注自己的言行在周围的反应,而且非常希望能得到积极肯定的反应,当他对自己的言行没有充分的把握以获得正面的反应时,他宁愿放弃这种心理特征,这就决定了学生在举手回答问题时就十分慎重,从而常常选择放弃。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另一个心理特征――感情用事就显现出来,他们做事情常常凭自己心情的好坏或有没有兴趣来决定做还是不做,而且他们的心情又是多变不定的,心情好时就举手,心情不好时就不举手,有兴趣就举手,没兴趣就不举手。所以在举手发言时,他们更多选择的是放弃。且随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越是年级高的学生越注重教师、同伴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一些比较内敛的学生。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爱面子、不好意思。根据调查发现,学生们举手的时候有两怕,一是怕自己回答得不正确,受教师的批评,二怕自己举手了,却没有被教师叫到,给其他同学造成自己被教师漠视的形象,所以在两难的选择下,学生选择沉默是最安全的也是最能理解的。
      (三)教法不当,消极应对。
      教师如何提出问题,以及该问题如何呈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程度,这就涉及教师的业务素质,一个知识丰富、谈吐风趣、平易近人的教师总能受到多数学生的欢迎,相应地他的课堂提问,学生也就乐于回答,相反,有些学生带着被动甚至反感的情绪上课。同一个问题不同的问题呈现方式会带来不同的反映。如:讲读《鱼游到了纸上》一文问: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这样设计要比直问:“鱼游到了纸上说明了什么”更具有启发性,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的问题过于刻板、陈旧、学究气,甚至问题跟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钩,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再者,把提问变成一种惩罚,对学生回答的消极反馈等,会让学生感到窘迫。有的教师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为了维护课堂纪律,教师对于班级的“捣蛋”学生,明知其回答不了问题,偏偏让他来回答问题,以此对其进行惩罚。殊不知这样的后果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二、“举手问题”的对策
      
      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让课堂举手变尴尬为欣然,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我们必须从教育理念、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等方面着手,还课堂教学本真的面目。
      (一)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建立动静结合的师生互动新模式。
      课堂教学已经从传统的“满堂灌”模式转换为现在的对话、交流的互动模式,这不仅仅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更多地带来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对话理念下,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力求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营造勤于思考的课堂氛围。在教师民主的领导方式下,学生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消极的课堂沉默较少,而积极的课堂沉默较多。因为在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下,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合作性的,学习方式是相互作用的,他们注重集体思维,并从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个人的作用与贡献,并且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位学生的观点、想法都被充分重视,所以也就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次,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尽量避免提出低层次的问题,适当增加高层次的问题或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使学生能通过思考找到答案,以增强其成就感。在提问的时候,要讲求技巧,如在提问后要有短暂的沉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要用姿势、眼神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其思考;教师的问题要有后续性和相关性,促使学生自己思考并提出问题等。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索。最后,建立互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摒弃按个人喜好与学生的成绩区分学生的观念,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才智,给每一位学生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维。
      (二)形成民主、开放的教学风格。
      民主、开放的教学风格注重学生的不同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语文教坛上从教十余年的程红兵老师曾写道:“不拘于某种模式,不拘于某种流派,对于各种教学方法不拘于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而是要顺应学生心理特点、情绪状况,顺应课程特点,顺应课堂教学当时的主客观条件,灵活变化,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变程式教学为一泓活水,这种顺应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切因人、因时、因地、因文而变……课堂教学的逻辑轨迹,既不是一条水平线,也不是一条任意不规则的曲线,而是一条心电图式的波浪线,无论怎样变化,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于无序之中自有序,于有序之中显自由,力求做到科学与艺术的自由契合,情感与方法的水乳交融,知识、能力、人格的彼此渗透和谐一体,从而达到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自然、和谐的教育教学效果。这种自由境界,即一种复合型的、开放的、自然的教学风格,正是我追求的目标。”其次,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德行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深受学生的敬仰。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充分把握教育的真谛,做到课堂教学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对于课堂提问,教师必须发展提问的艺术。课堂提问,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若干问题,用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常用手段,是整体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对学生回答的反馈。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积极反馈其实就是一种正强化,对学生回答的消极反馈就是一种负强化。可见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是学生举手的直接原因。我们有的教师唯标准答案是从,但遇到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不一致时,就会眉头紧锁,冷冷地说一句“坐下去”。甚至有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时,专挑学生的缺点,让学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有失体面。还有的教师带着固有的偏见来提问,总是提问一些优秀生,对于角落的后进生,从来都熟视无睹。试想,我们成人在受到这些“礼遇”时都会避而远之,更何况是学生呢?
      (三)树立自我,多元评价。
      在教学中,“自我观念”的确立就是要还原学生个体的本真独立状态,不仅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要意识到自己是“人”,是有独立思维的人。这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个体的积极思维,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能在教师的讲解中发现问题,进而完善知识结构。一个有较强自我意识的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的时候,往往表现独立、勇敢,较少地受到其他同学评价的影响。此外,对一堂课的评价标准也应该相应地改变。不能只看到这节课的表层现象,不应只是从课堂气氛、学生活跃程度等方面入手,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享受教育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彦明.课堂沉默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45-46.
      [2]何力力.上课“主动举手发言与年龄成反比”现象透视[J].辽宁教育研究,2008,(3):77-78.
      [3]赵文汉.“举手发言”教学原则的调查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4):34.
      [4]石中英.中国传统文化阻碍创造性人才培养吗[J].人大复印资料,2008.12.

    推荐访问:归因 举手 超越 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