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论史铁生创作的苦难意识]史铁生的苦难

    时间:2018-12-27 03:27: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史铁生是一个理性的作家。在众人狂热的年代里,他表现出特有的冷静。他在残疾的围城中,冲出肉体的困囿,安详地走向精神的圆满。a史铁生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苦难意识,是完成天、地、人的思索后的自然流露;他对残缺人生的乐观、豁达,是因为爱的滋润。史铁生在创作中关于苦难的表达,给我们以丰富的启示。
      关键词: 史铁生 残疾 苦难意识 爱 信心
      
      一、残疾与史铁生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解释“残疾”的:“肢体器官的缺陷,或生理机能的障碍。”①一个健康人说到“残疾”,或许除了同情之外,难有其它想法。如果让史铁生来说,肯定会有诸多感慨。因为,他本身是一个残疾人。
      这是一份关于他的人生轨迹的简历: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北京清华大学附中六七届初中毕业生。
      三分的虔诚,七分的好奇使他跟随上山下乡的潮流,于1969年1月16日到陕西延川县关计公社关家庄大队插队。
      他干了三个月农活后,因腰腿疼痛便回到北京治疗,两个月后疼痛消除了,但没诊断出什么大毛病,随后又回到关家庄,队干部为了照顾他,给他安排他喂牛的活儿。
      到1971年10月,史铁生又因腰腿疼痛,回北京并住进友谊医院,直到1973年6月他才出院。其结果是,下肢彻底瘫痪并坐上轮椅。
      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一份临时工。
      1987年,史铁生又患了严重的肾病,这次医生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②
      显然,史铁生的残疾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横祸”。这种心灵上遭受的痛苦是非一般人能体会得到的,用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小孩子正吃着自己最爱的食物,突然被人横空夺走,又无法要回来。其心中的痛恨、无奈,无法向人诉说,只好借哭宣泄而出,那痛快的哭,有时能有满意的结果(外力屈服于哭了,还给他),有时只能是作最后的手段耍一下赖(除了哭得声嘶力竭,其他一无所有)。当然,史铁生面对瘫痪的结果还不至于到这种地步,他明白个中道理(大男子汉即便是死也不能哭)。如果哭能让他重新在大地上顶天立地,那他一定会哭个天昏地暗、山崩海啸了。史铁生采取的是冷静得令人担心的方式:脾气坏到了极点,有时发疯一样离开家,到荒僻的地坛,一呆就是大半天,甚至是一整天(《我与地坛》)。在那里,仅是为了逃避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中去,那是他用这种方式给自己因身体残缺而导致的受伤的心灵疗伤。在那里,他把世界、人生想得透彻,从而使自己走出残疾的阴影,让心灵得到平静,平静地接受无法改变的现实,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人的一生,凡是一帆风顺的,其生活的世界必是非常狭小的。史铁生在残疾前不仅上山下乡到陕西,感受时代的潮流气息,参加为生命生存的劳动:播种、收麦、放牛、喂牛……等,再加上对家和亲人思念,生活就是这样被日常所需填满了,自以为充实、惬意。但是当苦难突然袭来时,狭小的生活篱笆倒下了,世界也被打乱了。他好像生活在尖锐刺耳的惊叫声中,没有出路,只有回声、苦难这堵墙,把人搞得头破血流、心力憔悴,于是,有了悲哀。苦难无非就是告诉人们坚持与放弃这两条路,任君选择。选择坚持即是痛苦,选择放弃也不见得潇洒。在坎坷的人生路中,史铁生那残疾的身子,借一支笔的支撑,把心灵天空中的晴朗阴霾、圆满残缺……抒写出来了,给人们敲了一记“醒”钟。这路走得辛苦,正如《病隙碎笔》,是在往医院三天两头跑的状况下写成的。人被固定了,心也能够自由飞翔。是病痛的苦难炼就了史铁生,让他由铁变成金,更加纯净。
      
      二、苦难是什么?史铁生是如何面对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谈论苦难的时候所说的“苦难”指的是什么呢?大多数人可能立即想到的是身体的痛楚、疾病、软弱或肉体的痛苦。苦难无疑包含一切,但绝非如此而已,肉体的痛楚虽然可怕,苦难所包含的范围远比肉体的痛楚广泛。苦难有心理上的,也有环境造成的,环境无法改变所造成的压力,会使人逐渐失去个性和干劲。当处境不可告人而无法自我开脱的时候,内心的忧伤轻则叫人闷闷不乐,重则叫人痛绝,受到苦难的压力而无法发泄情绪是一种苦难,身体有影响一生的缺陷是苦难,因缺陷而感到失望无法解脱也是一种苦难。人际关系失败、家庭破裂、被人疏远、无法与人交往或沟通、肉体或心灵孤单都是苦难。没有人赏识,被人误会、奚落,没有正义,充满自私、欲望、贪念,这些都是苦难。总之,凡心灵可感受的忧伤,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无论是可以理解或是无法明白的,都是苦难。苦难是邪恶自有人类以来,就从事破坏所进行一切工作的总和。人类祈求得到答案,渴望得以从这苦难的掌握中释放出来。因而苦难是属于灵魂的事,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他没有震撼灵魂,也只能是一个精神事件,就算不上是苦难。
      就史铁生的遭遇而言,痛苦是来自肉身瘫痪。一下子由正常人的世界中跌落到残疾人的世界中,歧视的、同情的眼光……连他自己都无法理解突如其来的病痛,他迷惘、烦恼乃至绝望。上帝是公平的,正当史铁生认为上帝对他关闭所有的门时,一扇门(连接与生命对话的门)已在身后悄然敞开。圣经记载:很早以前,上帝便用苦难考验儿女的信心,藉以磨练他们,使他们能肩负重任,完成他有永恒价值的旨意。譬如他吩咐诺亚不要理会不敬畏上帝的邻居的讥笑,在远离海边干旱的陆地上,辛苦一百二十年,建造那巨大看起来滑稽无用的方舟。譬如,他应许要使亚伯拉罕成为万民之父,但却使他在一百岁之前仍膝下无儿。亚伯拉罕得到所应许的儿子后,上帝又吩咐他把心爱的儿子以撒献为祭物。
      上帝总会实现他的旨意,因为诺亚,人类免得在洪水中绝种,使上帝可以完成他在伊甸园应许的救赎工作。亚伯拉罕成为犹太人的祖先,上帝用这个民族把圣经和救赎主赐给世人。
      史铁生也一定是上帝的儿子,上帝让他来向世人传播人与宇宙的真谛。于是,在地坛里,史铁生完成了一场关于苦难的对话,完成了个体对宇宙、有限对无限的对话。他明白了“世上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亨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再进一步思考便会明白其中的规律的。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要是没有了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样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与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都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也没有肥力的沙漠。”③他认为“谁去充任苦难的角色只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人好比是‘神’的一个消息,人不能问‘神’为什么发这个消息,人所能做的事是把这个‘消息’表达好。每个生命都是一种表达,表达也没有穷尽,人死后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表达”。④史铁生的思索,让浮躁迷茫时代里的世人看到了生命充满了希望的曙光。
      一个人只有被命运抛到绝望的沙漠,思考生与死,那他才能从绝望中新生。给人希望的不是希望,而是绝望,“置死地而后生”应该是对史铁生最好的诠释。
      可以说,史铁生因失去了行走能力而获得了超凡的思想能力,因失去了肉身活动的空间而获得思想跳跃的时间。他的生活范围已十分狭小,但他的时间却被拉长。众生的生命都是块镜头,如永不停息的钟摆,潇洒悠然。唯独他的生命是慢镜头,像漂浮的游丝,仿佛他从上帝那里盗取了时间或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获得时间,其实他的时间来于他自己,来于深邃幽远的冥想,来自于他思想的时速来自于他每一时光中蕴藏的广阔无边的价值。
      在他当初谋生的那家小福利厂附近,有一座古旧的寺庙,它们相距很近却属于不同的时态,被生活的恶作剧团囿的史铁生曾经告别现实的忧患而皈依圣洁的宗教。⑤(详见《史铁生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他常摇了轮椅到庙墙下闲坐,年代久远的庙堂可以抹去时间的边框,令他沉浸在无边无际的思想远景中。寺院的沉静、空寂、清疏、简淡,使他疲惫的灵魂看到一处温暖可亲的彼岸。他并没有脱离红尘,然而那段岁月最终引领他进入另一种时空,使他可以抛开一己之痛,专注于对灵魂的思考。他已经意识到自身便是向世人诉说的最好案例,灵与肉的痛苦,将普渡他参悟出人生的真机。但是,当肉体的残疾使人归于静止,则思维将趋于活跃。当上帝试图摧毁烦琐世俗的生活,那么对灵魂的执著,则显示出它的高贵,记得有一句话说“大病一场后,世俗的东西好像便会失去了以往的效用。茫茫尘世,无边的苦恼,一切一切的身外之物,都被另眼看待了”。⑥(《痛楚与智慧》,见《声音的重量》作家出版社)
      作为对自己的生命有着精神上要求的史铁生,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把自己、把世界想个明白。在地坛里,他从青年走到中年,因为地坛不仅仅是一个公园,更是他精神的圣殿。在这座圣殿里,他冥想,参禅,没有殉道者“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悲壮与狂妄,他让自己灵魂在这里喘息、憩息,苦痛与悲悯的祈祷逐渐归于宁和。
      史铁生明白,若呼唤上帝使自己脱离痛苦的炼狱,上帝一定不会答应。因而,他坦然接受了这份苦难。
      
      三、作者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苦难的?
      
      史铁生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因为他残疾的身躯,更是因为他健全聪慧的大脑。他年复一年的思索,成就了他厚重的思想。唯其厚重,才能深邃。因而其深邃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在散文中体现得格外清醒。他因清醒而表现得宁静,他因宁静而敏感,因敏感而丰富,因丰富而温厚,因温厚而坚韧。他可能会为草木的凋零或树叶的飘落而伤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而担忧;他会长久地怀想穿着开花棉袄吹唢呐的穷吹手;也会在梦里一次次梦见被他使唤过的老黑牛和红腱牛;他会欣赏刘易斯的步态的美感、力量、速度……所以作者在作品里所表现出对苦难的态度并非是怨天尤人,而是已看破生死的从容心态。
      史铁生感到,人生即困境,这种困境是三个永恒的东西,它构成了人生的背景,一是孤独,人生注定只能是自己,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二是痛苦,人生来就有无穷的欲望,而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欲望的能力(这是个永恒的距离);三是恐惧,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走向死亡。⑦(《自言自语》)这三种东西奴役着人,折磨着人,使人生充满了荒谬和残缺的孔洞(每一种困境都意味着生命的残缺)。无法逃避,只能面对,《我与地坛》便是把困境与苦难变为日常中人不能选择、别无选择的真实体现。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人有时是最脆弱的,像一根会思索的芦苇,说不定哪一阵风就会摧折它。怎样打发岁月,是每个人必须交出答案的问卷。只是,这一个过程并非是一个答案可以了结的,“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但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⑧(《我与地坛》)许多事情,无法用语言表达其原来的韵味,那么,那一个过程只能深藏。史铁生知道,过分地寻找结果只会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因为人生的跋涉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能够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苦难成了既定的事实,意识上就随之淡然,生活中的麻烦也能被另一种心态取代。于是史铁生有了从另一种角度欣赏他物的眼光,残疾的烦恼被其它更可以思考的事情填充了。通过苦难、透过生活再热爱生活,是作者从苦难中得出的人生真谛。他怀念往事,感激亲人,喜欢自然界的小生灵,思考世人常见而不常想的现象,因而古老的地坛、故乡的胡同、遥远的清平湾……都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了。
      坚强的史铁生把苦难当作垫脚石的达观境界,在其作品中是通过表现生命的另一层意义来体现的。比如说,爱。乌纳穆纳说:“爱是悲伤的慰藉,它是对抗死亡的唯一药剂。因为他就是死亡的兄弟。”在史铁生的生活中,母爱是有举足重轻的地位的。他动笔写作之前的生存空间是非常狭小的,母亲的爱也没有显山露水地提到日常生活中来。史铁生对于母亲所施及的爱,是他许多年后才渐渐悟出的。他写到“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怎样的一个难题”,母亲在世时,对出门的儿子总是叮咛嘱托,“母亲的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托”。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母不待。当史铁生的条件和心志成熟得足以面对一切、笑傲江湖时,母亲却匆匆离开了,那年她才49岁。她的“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不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我的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他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她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是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⑨母爱是温馨的,是母爱给史铁生与困境周旋的力量。“多少年来,我第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有我母亲的脚印。”在爱的支持下,史铁生开始从苦难中提取幸福,在虚无中创造意义。
      除了母爱,爱情也是史铁生所渴求的。但同时他又感到了一种孤独,感到了尴尬。毕竟,爱是以性作为仪式来表达的。在《病隙碎笔》里,他说到“我记得,当爱情到来之时,此一铁生双腿已残,他是多么地渴望爱情呵,可我却亲手把‘不能进入’写进了他心里。”⑩“残疾人也有爱,爱与性并没有因为残疾而消失。”{11}“难言之隐一经说破,性爱从繁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残疾人有什么性障碍可言?”{12}史铁生从肉身的性爱中看到局限,他把爱分成性爱与仁爱,他说性爱会消失死亡,甚至会转化为恨,仁爱(宏博的爱愿)是善和永恒。两个肉身性爱的朝朝暮暮、恩恩怨怨,难免有一天会相互腻烦,但不甘于肉身的灵魂呢?史铁生说:“一同去承受人世的危难,一同去轻蔑现实的限定,一同眺望那无限与绝对,于是互相中发现了对方的存在,对方的支持、难离、难弃――这才是爱情吧。”{13}在这样的爱情栖居和旅程中,荷尔蒙必相形见绌,而爱愿弥坚。史铁生并没有因为自身的缺陷放弃对爱的追求,反而从自身延展开去,将爱情的深层含义剖析出来。不忌讳自身,不忌讳世人的眼光,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人的心灵中有太多的孔洞,用什么去填充,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史铁生选择用爱愿去填充,因而他了解众生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残疾。一双慧眼所看到的地方,苦难皆成了他笑看风云时手中的蒲扇。张爱玲说“因为慈悲,所以懂得”,那么,因苦难而涅般的史铁生应该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四、关于苦难的启发
      
      其实世间每个生命的降临,就预示着苦难的开始,就开始了生存的竞争。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经过了艰苦的锻炼的。任何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总是有艰苦的东西挡在四周。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经常遇到崎岖不平的道路,更会遇上黑暗与暴风雨。有人说“凯旋门不是用玫瑰花跟丝带编成的,而是以沉重的打击和流血的伤痕为建造它的基础”。辛苦劳碌,甚至于牺牲,是光荣的代价。如今,我们在世界上所忍受的苦难就是上帝所给,目的是使我们能赢得生命的王冠。
      耶稣说过:谁要做我的门徒,就该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走。我们不可能生长在理想的环境中,我们放眼看看这个世界,很多地方有战乱,很多地方有灾荒,再加上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嫉妒、猜疑、争吵,使社会为之紊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心怀善良和爱愿,有谦逊刻苦、奉献牺牲的精神,不仅这个世界的面貌可以改观,而且我们的生命也会充满了光辉美丽。我们的人性是软弱的,受到磨难的打击,有时难免会灰心丧志,甚至悲伤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人生要有信心,要擦干悲痛的眼泪,勇敢地站起来,迎接艰难的未来。
      人生苦短,这苦难的人生之旅该怎样行走呢?很简单,就是让爱永恒。人生中充满真爱,对生命的去处也就明了,有爱的牵挂会让苦难屈服。人与人相处,应该相亲相爱,这里面还包含着和谐。可以说,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礼物,圣保禄宗徒说过:“纵然我能操世界上的一切语言,又能说天使的话,但如果没有爱,我就成了只发声音的锣。我即使有先知远见,又明白极深的道理,而且学识渊博,更有移动山岭的信心,却没有爱,我仍是一无是处。就算我把全部财产施舍,给了穷人,但没有爱,仍是毫无价值。爱是永恒忍耐,又以慈悲为怀。”“爱是永恒不息的”,好一个“慈悲为怀”,苦难―爱―慈悲,又一次验证了史铁生升华的过程。
      有位诗人这么写着,“不论今天要奋战多少时间,也不论战争将如何演变,莫气馁,继续前进,明天就有高歌凯旋”。是啊,无论苦难以何种面目出现,无非是来考验人们的信心、意志和能力的。坚强的人拿苦难当垫脚石,史铁生如是;自信的人把苦难化为手中的利剑,“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如是;而懦弱的人变为苦难施展威力的对象,自卑的人成了苦难的奴仆。存在信心,人的生命充满不息的活力。(信心不是运用意志力量来确定某一件事情将要实现,而是把它看作必然的事情。其力量潜伏于人的灵魂内,被恐惧与不幸压制着,没有好好的运用。因而,信心一旦激发出来,人就可以忍受更多的身心的痛苦战胜一切。在爱情,死亡和孤独的伤痛中,可以找到安慰。)即使悲剧是生命难以摆脱的宿命,人也决不能无抗争的屈服,人是可以被打败,但人永远不会被征服。
      永恒的爱和不灭的信心,能让苦难深渊中的人微笑,能让无所皈依的绝望望而却步,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苦难,拒绝爱愿和信心呢?
      
      注释:
      ①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研究与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2.
      ②阳光.近看史铁生.2003.11.16.发布于网上.
      ③史铁生.我与地坛.山东画报出版社、摄影珍藏版:31-33.
      ④史铁生.我与地坛.山东画报出版社、摄影珍藏版:33.
      ⑤史铁生.史铁生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⑥痛楚与智慧.作家出版社.
      ⑦史铁生.自言自语.广东旅游出版社.
      ⑧史铁生.我与地坛.山东画报出版社、摄影珍藏版:31-33.
      ⑨史铁生.我与地坛.山东画报出版社、摄影珍藏版:15.
      ⑩史铁生.我与地坛.山东画报出版社、摄影珍藏版:15.
      {11}史铁生.病隙碎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56.
      {12}史铁生.病隙碎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57.
      {13}史铁生.病隙碎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57.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研究与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2]史铁生.我与地坛.山东画报出版社、摄影珍藏版.
      [3]史铁生.病隙碎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苦难 创作 意识 铁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