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破解申论考试第一关:阅读资料: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

    时间:2018-12-27 03:39: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阅读给定资料是申论考试的第一考点,是后继考点的奠基和根据。给定资料具有社会性、广泛性和庞杂性特点。阅读资料应心态镇静、以问题为导向、泛读与筛选并行、精读与作答同步、提炼与标记要随时。备考应从树立正确阅读观念、培养镇定心理素质、训练敏捷阅读速度和储备丰厚知识含量四方面来加强阅读能力的自我锻炼。
      关键词: 申论 给定资料 特点及考点 阅读技巧 阅读能力
      
      一、阅读给定资料在申论考试中的地位和作用
      
      “申论”语出孔子“申而论之”。“申”为引申、申述;“论”为议论、论证。“申论”考试借鉴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策论”应试。“策论”是对某项国家政策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论证。[1]无论是古代的“策论”还是当代的“申论”,其中的“申”与“论”都必定有“据”可依,“据”的信息来源,必由阅读资料获得,这已由考试性质所定。明确地说,申论考试就是按规定先对给定资料进行阅读,然后概括其内容要点或主要问题,并对这些要点或问题提出对策或解决的方案,再对引申出来的这些问题、观点、对策和解决方案进行论证。申论考试是一种连环式综合性考试形式,第一环就是阅读资料,其后的引申或论证都离不开这个环节。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也明确规定:“申论考试主要通过应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在历届申论试卷的首题“注意事项”中,也都有类似、固定的标注: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这些不仅明示了命题者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意向,而且明确强调了阅读资料的时长和首位时序。任何考试都必须依据考试信息,申论考试的信息就在给定资料中,没有阅读资料作基础,考试不可能实现。只要是申论考试,这一点就变不了。可见,阅读资料是申论考试的首要条件和奠基。只有在充分、深刻把握和运用资料信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拓展思路,发挥才智,考出好成绩。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资料质量的好坏,将决定申论考试的成败。[2]
      
      二、给定资料的特点及考点
      
      给定资料集中体现命题者的测查意图,应考者必须高度重视,纵观十年来申论考试的给定资料,可归纳为如下主要特点及考点:
      1.鲜明的社会性和普遍性。给定资料涉及的问题大多是现实社会中发生的,有一定影响而又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体现社会某一阶段、某一领域的矛盾和特点,具有典型性、政策性和导向性特征。如2000年的“噪音扰民”问题、2003年的“安全生产”问题、2005年的“农村和农民工”问题,2007年的“土地征用”问题等,都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性和社会性。显然,这是用来测查应考者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现实问题的感应、处理能力,这是一个公务员不能缺乏的基本素质。
      2.内容宽泛而多变。从多年的申论试卷看, 给定资料涉及的内容宽泛而多变,是考前所无法预测的,从2002年的“互联网”,很难想到2004年的“汽车业”,更难想到2006年的“突发公共事件”及2008年的“怒江资源开发”,而埋伏于这些资料中深层的信息和问题就更复杂更宽泛 。应考者只有具备了博学多才的功底,才能应对变幻莫测的申论考试。
      3.阅读量大,信息类杂。纵比历年申论考试给定资料的文字,数量骤增令人始料未及,2002年约2500字,2003年约5600字,2006年9000多字,2008年近8000字,而阅读时间均为40分钟。[3]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阅读如此大量的文字, 在这庞大的文字群中蕴含着繁杂的信息,各类信息糅杂散落在字里行间,需要一字一句地阅读搜寻,反反复复地归纳筛选。这是测试应考者的负重能力,看能否在庞杂的事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排除种种干扰,超负荷地进行工作。
      4.零散杂乱。给定资料极少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更多的是某类事件内容的片断组合,或是由相关的诸多信息材料拼凑堆集而成;段落是无序排列,内容错综、线索紊乱,整篇资料仅是一堆杂乱零散的“信息毛坯”而已。 这正是命题者精心设计的考点,测试应考者的辨别梳理能力,看其能否突破迷雾,理清头绪,抓住要点解决问题。
      
      三、给定资料的阅读技巧
      
      1.心态平稳,镇静阅读。平稳镇静的临场心态是迅速进入考试状态,准确获取考试信息,充分发挥才智的决定性因素。 只有沉着冷静地阅读资料,才能看得进去,读得明白;心绪不定,仓促阅读,表面好像读下去了,其实什么也不领会,什么也不理解,事倍功半,欲速不达。
      2.领会作答要求,以问题为导向阅读。阅读给定资料是对事物的认知,是受时空限制的一种认知过程,在这种限制状态下,按一般的渐进程序去认知如此大量、复杂的资料,40分钟是不够用的,必须压缩程序,才能快速有效地阅读和理解资料。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是高效措施之一。打开试卷,看到“给定资料”的时候,应不顺序往下看内容,而先跳到后面看“作答要求”,看清试题提出哪些作答要求,要求达到什么程度。这是后面作答的依据和切入点,更是当前阅读给定资料的目标,领会了要求,也就“心中有数”,明确了应在阅读中寻找什么,抓住什么,将作答思考直接渗透于阅读过程,就可以大大压缩认知过程,直奔主题,提高阅读效率。假如先读资料,由于阅读过程处于盲目状态,往往读后印象泛泛,看了“作答要求”,还得回过头去从零开始重读,这就枉走了一轮弯路,浪费大量宝贵时间,或许造成考试失败。[4]
      3.泛读与归纳整理并行。第一轮次阅读资料应采用泛读法,即将全篇从头至尾快读一遍,全面掌握资料所提供的内容。但不可以跳跃式阅读,以免遗漏重要信息。由于此轮阅读已是“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所以就不应仅停留于泛泛地感应和接受信息,而应是同时对信息进行归纳与处理,加强阅读效果。由于资料是排列错综,内容杂糅的,必须做好三点:
      首先,必须理清信息的逻辑关系。要找准材料之间内涵的关联性,区分材料要素的类别属性,对适合于纵式组合的材料,可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来排列;对适合横式组合的材料,可将类同的材料归并在一起。力求将资料中繁杂零乱的信息要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和梳理,使之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能突现材料的主旨,成为下一步答题的有效材料。
      其次,要依据作答要求筛选信息。给定资料除主要信息和有用信息外,也包含有许多干扰应考者阅读的次要信息和多余信息,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运用有效信息,必须在泛读时就进行筛选。那些与作答要求关系紧密的信息,是主要信息,应作重点阅读加以领会;那些与作答要求有一定联系但不很紧密的信息,是次要信息,只作一般了解即可;那些与作答要求毫无关系的信息,一掠而过,不予注目。[5]
      最后,要做好阅读标记。给定资料篇幅长,往往会读到后面忘了前面。为使阅读和领会的成果及时有效地保存下来,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关键词、关键句乃至关键段,从中提炼、归纳出隐含有主题意义的信息,即答题所需要的东西,并随时用符号或文字作出标记,为进一步的精读划定浓缩内容。
      4.精读与作答思考同步。精读是泛读基础上意向更为明确的阅读,是由阅读向笔答渐进的关键性环节。精读要紧扣“作答要求”,从研究事物、深掘问题、创新思维的全方位角度来读,要对资料的核心内容、主要观点及涉及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归纳和处理,从资料中提取能说明和表达主题的信息因素,形成自己新的认识、新的见解,更要通过资料中的事实,联系到社会存在的其他方面的类同事物进行发散思维,逐步实现由资料到观点,由具体问题到本质属性,由阅读到笔答,由考场到实践的飞跃。[6]
      
      四、阅读能力的自我锻炼
      
      1.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必须明确认识,申论应考者所面对的给定资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料,而是特定时空限制下具有特殊意义的资料,不具备超俗阅读能力的人是无法“读懂”的,要充分意识到阅读能力低下的危机,从根本上把阅读重视起来。
      2.培养镇定的心理素质。平常应注意培养自己天塌不慌、地陷不忙的心理素质。进入考场要轻松、自然,保持稳定的心态和高昂的斗志,相信自己一定考得成功。无论资料难易,都要冷静应对,镇定阅读,在“战略上藐视资料”,以增加自信;在“战术上重视资料”,以减少失误。
      3.训练敏捷的阅读速度。阅读是人的眼和脑对文字的形体、内涵及至词、句、段、篇进行感应、接收、领会、理解……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这种反应的速度是一种技能,不是天生就有,需要经过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和练习才能形成和提高,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平时必须加强实实在在的阅读训练,多读书多看报,有意识的在提速上下功夫,日积月累,才能见效。
      4.储备丰厚的知识含量。阅读能力的精髓在于对资料内涵信息的领会和理解,而领会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强弱,又取决于阅读者个人的知识含量的多少,所以,知识的储备是绝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知识”的内涵很宽,泛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历史等知识,这是“底功”,多多亦善。此外,鉴于申论考试目的是招考公务员这一特定指向,其命题必定会相应体现出行政机关宏观管理的性质特征,资料内容也必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 所以,应考者日常应刻意关注当今社会各类有重大影响的矛盾或热点问题,养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信息感应习惯, 多从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上捕捉各种社会信息,了解各级党、政机关的各种政策、法律、法规,以间接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具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阅读资料方能“铁骑突出刀枪鸣”,不致“冰泉冷涩弦凝绝”。[7]
      
      参考文献:
      [1]裴显生,王殿生.应用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8.
      [2]肖飞,李秀斌.浅谈申论应试中给定资料的运用[J].应用写作,2007,(2):45.
      [3]肖飞,刘亚非.浅谈阅读在申论考试中的地位、考生现状及如何阅读[J].应用写作,2006,(3):48.
      [4]张广晓.铺就基础写华章――“申论”考试给定材料阅读谈片[J].应用写作,2003,(4):55.
      [5]赵艳林,肖燕.领会命题意图,把握两种关系――谈如何阅读理解给定的背景材料[J].应用写作,2005,(3):55.
      [6]张鸣.“申论写作”背景材料的审读策略[J].应用写作,2004,(11):56.
      [7]刘心爽.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试卷评析――兼论申论写作对考生素质的新要求[J].应用写作,2006,(4):54.

    推荐访问:申论 第一关 破解 考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