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动词重叠的句法语义特征 运动事件动词语义合并对大学英语教学新启示

    时间:2018-12-26 03:40: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运动事件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这一框架。表达方式的差异源于不同的语言中动词语义合并方式的差异。本文在介绍运动事件框架的基础上,对英汉动词语义合并的方式作了分类比较,并且试图探讨合并方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运动事件 语义合并 大学英语教学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语言学科。它的研究课题有:概念结构以及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征、语言构造的功能原则、句法和语义的概念接面。在这些研究课题中,语言学家Talmy Leonard的运动事件框架理论对跨语言比较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他的研究还引发了大量的有关语义成分如何包容于词汇和语法结构中的跨语言比较研究。本文介绍了这一理论,并以此理论为支点初步探讨和分析了不同语言在描述运动事件时动词语义成分合并方式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运动事件的基本概念
      
      运动事件是语言学家Talmy提出的反映真实世界情境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是具体情景的知识和信念的表征(Ugerer & Schimd,1996)。它由运动物体的“物像”(Figure)、“场景”(Ground)、“运动”(Motion)和“路径”(Path)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反映物体的运动(motion)或处所(locatedness)。此外,运动事件的发生有其不同的方式,事件的发生还可能有其前因后果。这些是运动事件的附属特征,包括“方式”(Manner)、“原因”(Cause)等。在描述运动事件时,所有这些语义成分都需要用语言形式来表达。我们通过举例来说明。从表一可看出,在四个例句中,pencil为物像,table为场景,介词on和off分别表示处所和路径,roll和lie不仅表示动作,还描述了方式,blow和stick除了表示动作,还表明了原因。
      在运动事件中,动词是表达运动事件的主体。它主要表达动作或处所这一核心意义,同时还表示运动事件的原因、方式或路径等要素,集两个甚至多个语义成分于一身,这种现象叫“包容”(incorporation)或“合并”(conflation)。例如,动词的意义可包容动作和路径两个成分,反过来说,这两个意义成分合并由一个动词来表达。除了动作和路径的合并外,还有其它形式的合并,有的合并甚至包含两个以上语义成分。英语中有一类施动性动词(agentive verbs)就是如此,如动词shelve和box就同时表达场景、路径和动作。
      
      
      二、英汉动词语义包容的共同点
      
      因为动词是各种语言中表达运动事件的主体, 所以我们首先对不同语言中描述运动事件的动词语义合并方式分类。根据语言类型学家的研究,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在动词语义包容方面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由西班牙语为代表,它们的动词兼表动作和路径;第二类语言包括绝大多数印欧语和汉语,它们的动词同时表达动作与方式或原因;第三类包括北美一些印第安语言,如Navajo,它们的动词同时表达物体和动作(Leonard Talmy,1985)。
      严辰松(1998)曾以运动事件为例,考察英汉词汇化模式,发现英语和汉语中的许多动词同时表达动作+方式或原因,都表现了包容。例如:
      (1)处所+方式
      The lamp stood/leaned on the table.灯立/靠在桌上。
      (2)移动+方式
      (3)移动+原因
      The napkin blew off the table.餐巾吹下了桌子。
      
      三、英汉动词语义包容的差异
      
      虽然从整体上看两种语言合并方式相同,但是我们也发现英语中许多包容了动作和方式的动词。在译成汉语时,找不到对应的单纯的汉语动词(单音节动词),而必须添加副词、介词短语及其他外围成分。现在我们着重来看这些差异并且探讨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我们不难发现,英语的很多动词能包容方式。描述某一类动作或行为的动词有一个意义最单纯的形式,然后有一系列包容各种方式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动词。例如:
      表示“看”:gaze,glance,glare,peep,squint,stare
      表示“吃”:swallow,bite,nibble,chew,gnaw,grind
      表示“笑”:grin,chuckle,giggle
      表示行走:limp,strut,plod,stagger,march,pace,stride
      英语动词除了包容动作+方式的,还有包容动作+结果的,例如:
      (4)She persuaded him to give up smoking./她说服了他戒烟。
      还有动作+路径(方向)的,例如:
      (5)lend/借(给……)borrow/(向……)借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还有许多包含“致使”意义的动词,如surprise,please,shock,involve,interest,excite,delight,annoy,upset,puzzle,scare,assure,trigger。
      上面大多数英语动词,在译成汉语时,都需添加状语,即需要用外围成分来帮助其充分传达意义。可见,英语在表示意义时,用的是综合性、一体化的手段,而汉语用的是常用词+副词的分析性的手段。两相比较,汉语的表现手法更为透明,而英语则不那么透明。
      
      四、对大学英语教学启示
      
      英汉动词语义合并方式的差异对二语习得具有迁移作用。有关研究发现,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总是对母语的词汇化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偏爱,当母语和目的语的词汇化模式相同时,会出现正迁移,起促进作用;反之,则出现负迁移,起阻碍作用(见Wong,1983;Berman& Slobin,1994:215-256;张继东、刘萍,2005)。
      受汉语的影响,中国学生在用英语讲话、写作或翻译时,倾向于用分析性的方法表达意义,而不善于用现成生动的英语动词。如:他们特别喜欢使用“make”、“let”这两个词,以表示“使”、“致使”的意义。如:
      (6)They made him involved in the activity.
      在英语教学中,假如我们能够向学生指明英汉在语义包容方面的差异,或在教材中编入这方面的练习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能力。比如我们可在翻译课上让学生做一些回译练习,让学生意识到英汉语之间的差异,以便在学习中多加注意。
      
      参考文献:
      [1]Berman,R.A.& D.I.Slobin.Relating Events in Narrative:A Cross-linguistic Developmental Study[M].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1994.
      [2]Talmy L.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In Shopen,Timothy(ed.)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1985,Vol3:57-149,CUP.
      [3]Ugerer F.& H.J.Schim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Press,1996.
      [4]Wong,S-L.C.Overproduction,underlexicalization and unidiomatic use in the make causatives of Chinese speakers:A case for flexibility in language analysis[J].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1983-2.
      [5]严辰松.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英汉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6).
      [6]张继东,刘萍.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使役结构及相应词化现象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推荐访问:语义 并对 动词 英语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