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程序设计语言学科“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探析] c语言程序设计参考答案

    时间:2018-12-23 19:40: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在程序设计语言学科中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方法,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问题选择、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作初步的探析,并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等问题。
      关键词:问题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教学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程序设计语言学科是学习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中的一门必修学科。由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接近于英语语言和数学语言,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较为薄弱的学习基础使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学科感到“学习困难”。
      程序设计语言学科的“学习困难”有两种情况:一是群体性学习困难,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特定阶段或特定章节时,学生们普遍感到程序设计语言难学,出现大面积成绩下降或分化现象;二是个体性学习困难,主要是学困生和后进生,这些学生智力发展正常,但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因素而不能达到学习标准,导致程序设计语言学科成绩长期落后。
      分析学生的“学习困难”,发现起因还在于教师。进入中职的学生其成绩普遍处于中下水平,在初中阶段学生们接受的大多数为传统的传授知识、记忆知识为主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学强调决定性,忽视灵活性;重视必然性,忽视偶然性。这样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了定势,有可能妨碍学生智力继续全面地发展。而在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思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了“问题解决”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教学,以达到贯穿“问题解决”的教学思想,启发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使认识从决定性走向灵活性,知识从必然性走向偶然性。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
      
      1. 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策略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程序设计思想教学目标应重于程序设计语言知识的教学目标。假若采用知识至上,课堂将成为教师的讲堂,那就会离开了程序设计的思想,使得程序设计语言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程序设计思想是不可能游离于程序设计语言知识而单独存在,要充分发挥程序设计语言知识对程序设计思想的载体作用,以程序设计思想为根本,以程序设计语言知识为保证,要让学生不仅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语言的基本语句格式、作用,更要学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编写程序、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使计算机语言课堂教学成为“支持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个有机部份”。
      “问题解决”教学是将知识目标的实现融于在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知识目标虽然具体明确,但它应该是在师生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注意到知识目标可能在学生活动中不能一步到位,应采取分散策略;同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具体的活动过程对知识目标进行整合。教师在教学之前,需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进行合理选择、科学搭配,在教学中对知识目标进行分散和整理。
      教师在教学的控制和管理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问题成功的思维过程中的思维价值,而且应当充分挖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其他领域中的积极作用(如学生学习态度、意志与道德品质等的培养)。在教学中,将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2. 程序设计语言学科问题选择、呈示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向学生呈现一个好问题。一个“好问题”应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好问题”必须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究性。可接受性是指问题要容易为学生所理解:问的是什么,要有一定的意义,容易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障碍性则是要求问题要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也就是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是显而易见的,是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供使用的,但又确实与已学内容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探究性是指学生能进行探究,而探究的过程又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从教师角度来看,“好问题”应当有可控性。可控性是指教师对所选问题能使教师在尝试引导环节中让学生的活动围绕程序设计语言学科中心加以适当的控制与诱导。
      第三,从程序设计语言学科内部来看,问题要具有可生性、开放性。可生性是指所选取的问题要有新问题或新知识的生长点,能够在部份更改条件下产生新的问题,或是问题能够迁移、变形,或变换思维角度即有不同的解法。
      3. 问题解决的策略
      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过程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一直参与活动的过程,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作用、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应用以下教学策略:
      (1)构建问题解决的合作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教师应对学生的有效尝试作指导。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起点技能、先决技能做认真的分析,对目标技能做恰当的设定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成立学生学习合作小组,在教学进程中,大胆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共同讨论、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启动学生思维。师生之间的对话与指导要有一显一隐两条主线:外显的主线是学生的活动,内隐的主线则是学生的思维。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外显的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分析并适时进行指导;在启发指导时使用的语言要具有发散性,不能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论学生得出的结论怎样,要在与学生的对话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教师指导学生的重点应是启发学生怎么去想,怎么做。
      (3)调动问题解决需要的非智力系统。教师要动态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应用一些充分肯定、具有明确指导意义的过渡语给予学生评价和引导,这样既指出了思考、讨论的方向,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面对学生的“失败”过程,教师也应肯定“失败”的思维价值,用春雨般的语言来滋润学生“愤”、“悱”之心,使学生面对挫折还保持乐观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积极的评价和引导,不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利于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努力学习的决心,学生形成的积极心态影响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4)引导问题发展和迁移。问题的发展是指在课首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已经获解的情况下,在产生的新问题、新知识的生长点上,对问题进一步探究而提出新的问题,形成新的问题情境,作为问题解决教学的进一步延伸或升华。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程序设计语言学科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教师可采用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①对学生的错解进行剖析。对学生的错题进行剖析,针对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出现的似是而非的“解法”进行必要的反思,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②对问题情境中的条件进行考察、变更,探索提出新的结论。在问题获解以后,教师应通过对条件进行考察,得到新的发现或新的问题。
      ③对课本例题进行变式思考或者换位思考。问题的变式或换位思考,是程序设计语言语言程序设计思想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学科中的问题要着眼于不同的特征信息,进行多向思路的挖掘,引发新问题或发现新方法,从而深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结束语
      
      程序设计语言是学生学习中普遍有学习困难的一门学科,在程序设计语言学科中采用“问题解决”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走进程序设计。“问题解决”教学就是精心选择问题,并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主线来确定教学目标,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问题解决教学”就可以解决素质教育进入课堂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张春莉.解决问题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科教育,2002.4.
      [3]王延文.问题解决及其研究综述.数学教育学报,2002.3.
      [4]杨启亮.教法反思――传统与变革的观点.江西教育科研,2001.5.

    推荐访问:探析 学科 教学策略 解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