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高中语文新课标2018【新课标下要重视和加强朗读教学】

    时间:2019-04-06 03:19: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语文课离不开读,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从“读出兴趣——教材和课外辅助材料结合、读出感情——课文和音乐的结合、读出风格——课文不同风格之间的联系、读出感悟——语文和生活的结合、拓展延伸——走向文学的广阔天地”几个方面阐述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课标朗读教学)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一直给学生灌输这样一个理念:着眼于大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不应囿于“自我”——学科本身的狭小视野。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看似与语文毫不相关的领域,我们或许会更多地体会到发现的满足和创造的喜悦。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着眼文本,放眼读本;着眼课堂,放眼生活;着眼眼前,放眼未来;着眼语文,放眼文学。即在语文学习中要关注课本和课外辅助材料之间的联系,语文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文章不同风格之间的联系,语文和生活的联系等。
      一、读出兴趣——教材和课外辅助材料结合
      要学好语文,单靠课堂上的阅读和写作是不够的,必须把课内读写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才可奏效.由於课外阅读的范围较广,学生可以接触不同类型和不同内容的读物,对於增广见闻,开拓思想领域,陶冶性情及培养品德各方面,都起一定的作用。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之本,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实现都离不开教材。现行新教材的编排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科学灵活,可操作性强,容量丰富,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但教材毕竟受到课文量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作者和背景的介绍缺乏更详细的信息。在本课教学前,我给学生印发了“乌台诗案”的背景,于秋雨的《东坡突围》的第三部分。《东坡突围》第三部分的第二段有对苏轼到黄州后的生活感受: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由此可见苏轼的内心是孤独、寂寞的,可以说是到了人生的最低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变得异乎寻常。此时,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应运而生。
      在学生通过辅助材料对苏轼的冤案和在黄州的生活有了大致的了解后,他们的内心一定是不平静的,因为于秋雨如弘的笔锋、优美的文辞、睿智的思辩已经扣响了他们内心的那根琴弦。他们愿意通过诵读了解苏轼,理解课文。老师此时趁热打铁,强调诵读:本词是一篇千古杰作,名篇非朗读不可。只有朗读,才能闻到文章的气味,才能洞悉作品的内涵;只有朗读,才能触摸到作者的灵魂并进而产生共鸣,触动我们的灵魂。于是下面很自然就进入了一个诵读感悟的阶段。读,是快乐朗读,享受朗读的乐趣。此时老师在鼓励、赞许的同时还要指出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如字音、感情的变化、句子的停顿、语气的轻重缓急等。
      二、读出感情——课文和音乐的结合
      音乐和语文的相通源远流长。所谓“诗歌”,便是“以诗载歌”和“歌以载诗”的产物,是一个已为人熟知的名词。音乐主要用节奏、旋律、速度等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语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交流表达,反映生活。在教学中,把语文和音乐联合起来,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健康的音乐能够净化人的灵魂,也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介绍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以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中的相关内容为铺垫,铺设情境。在情景铺垫好,学生的诵读兴趣激发起来之后,可以适时播放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两首词都是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出对历史的沉思。所不同的是,《临江仙》在凭吊历史的基础上,流露出世事皆空的思想;《念怒娇?赤壁怀古》则在浩淼的时空框架中抒发人生的感叹,作品虽然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沧桑、厚重、深沉、铿锵的音乐一定会给学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感受,促进他们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和把握,并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他们会在音乐中捕捉灵感,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此时,让他们带着在音乐中的感悟,练习诵读,读出阔大,读出沧桑,读出厚重,读出豪情,读出豁达。并结合“大江东去”的“大”读出一种地垮万里的广阔,“千古江山”的“千”读出一种时越千年的久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读出一种少年英雄的气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等读出酸楚、读出感慨。当然,音乐在融入语文课堂时,它并不是主角,语言文字仍然是主调,音乐只能做配角,而且这个配角决不可喧宾夺主,它的声音的高低不能超越师生交流的声贝,它激荡的音符不能激起学生过于急躁或暴烈的情绪。所以,语文与音乐的相融还应要讲究一个适时、适情、适度的问题。语文与音乐的融合,使语言的美更加清晰地凸现出来,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加深了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受着祖国语言的优雅,体味华夏语言的魅力,并把自己的这种体验书写在日记里、作文中,变成自己美丽思想的印迹。
      三、读出风格——课文不同风格之间的联系
      通过豪放和婉约不同词风的比较,同学们会更容易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在教授《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我还尝试了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的比较。苏词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媲美,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李词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比较,一个是大手笔、大场面,一个是小手笔、小场面;再如两词的写景,苏词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大眼界、大气势,李词是“晚风”、“黄花”的小眼界、小景物;苏词着眼的是“三国周郎赤壁”,“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大人物、大情怀,李词是“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小人物、小情怀;苏词着眼的是大英雄,抒发的是大胸襟,李词着眼的是小人物,小胸襟。在读的对比中显示了苏词的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这一环节可结合把词句改写成散文的方式进一步细化、比较,重点是景物描写的对比,体会苏词的特点。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来只宜红牙拍板、女儿歌喉的传统词坛来说,确实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推荐访问:朗读 新课标 重视 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