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新贸易理论发展综述

    时间:2021-07-08 12:03: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文章介绍新贸易理论出现的背景、形成过程、新发展和政策主张,探讨了新贸易理论的重要贡献,分析了新贸易理论的缺陷与不足,指出我们应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借鉴新贸易理论指导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关键词:新贸易理论 政策主张 传统贸易理论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11-047-03
      
      新贸易理论是通过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突破和发展而产生的,和传统贸易理论相比,新贸易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并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相异产品等观念和思想来构筑新的理论模型,使国际贸易理论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现象,引起了人们对付贸易理论的进一步思考,新贸易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与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战后,日本、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出现了世界经济格局美、日、西欧三足鼎立之势;与此同时,发展由于在经济政策、政治、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同,其经济发展速度也各不一样;由于国际资历本流动出现逆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交换不平等,形成了所谓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马太效应”现象。这表明,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也越来越深刻,这要求一种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
      (二)世界各国间不同产业、产业内贸易与投资不断增加
      随着各个经济主体经济发展速度的不一致,也使其产业发展出现不平衡,从而致使各个经济体产业间相互贸易与投资不断增加、跨国公司迅猛发展、规模经济收益递增以及产业内贸易与投资大幅上升,这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合作发展,又产生了经济冲突。这种新的经济贸易现象成为新贸易理论产生的重要动因。
      (三)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的加强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相互依赖的趋势更加明显。这种相互依赖,一方面体现在美、欧等发达国家间的相互依存之间;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合作之间;同时还体现在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优势互补上。这种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使规模经济、产品判别垄断竞争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使新贸易理论的产生成为必然。
      (四)GATT与WTO的实践作用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与世界贸易组织(WTO)几十年来充分实践体现了其作为一个全球性、多边性、约束性和管理性文件或组织对全球贸易自由化、一体化所起的巨大作用及做出的重大贡献。正是在GATT与WTO作用的崔化下,全球经济与贸易格局、市场环境与市场行为、跨国公司营运方式、各国产业政策的制定、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调整与发展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而以此来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新的游戏规则。这更是要求理论与政策的制度变迁和创新势在必行。
      
      二、新贸易理论的形成
      
      “传统贸易理论不能恰当地说明经验观察结果的四个方面:它显然无法解释贸易量、贸易构成与对外直接投资的量和作用”(克鲁格曼语)。因此,寻找新的理论与方法,使贸易理论有突破性进展是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执着的追求。
      199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多样化》一文。在文中,两位经济学家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即D—S模型。D—S模型认为,从生产方面来讲,由于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因此,产品的品种会越来越少;从消费者方面来讲,由于多样化消费的偏好,因此,产品的品种应越多越好。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冲突:消费者要求产品的品种更多,而生产者在资源稀缺性的约束条件下,生产规模就会缩小,导致每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及价格上升。但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市场竞争能使这种两难达到一定的或是一种次优的均衡:每一个生产者都会去生产一种差别性产品——既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廉价的消费需求,以能使生产者本身获得一定程度的垄断利益——从而形成某种垄断竞争的局面。D—S模型为国际贸易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借用D—S模型分析方法,较为系统地将产业组织理论嫁接入国际贸易理论中,并于1997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报酬递减、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于1980年在《国际经济学杂志》上发表《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和贸易模式》,于1981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产业内专业化和得自贸易的利益》,于1983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工业国家间贸易的新理论》等一系列论文,针对传统贸易理论中的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等假定条件,运用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产品差别等范畴来构筑新的贸易理论模型,认为在假设条件改变后,推动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就是规模报酬递增,而不是要素禀赋。
      与此同时,一些经济学家也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著,如迪克西特和诺曼于1980年出版了《国际贸易理论》,兰开斯特于1980年在《国际经济学杂志》上发表《完全垄断竞争下的产业内贸易商》,赫尔普曼于1981年在《国际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产品差别、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下的国际贸易:一个张伯伦——赫克歇尔俄林方法》,埃西尔于1982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内和国际规模报酬》等。这些论著几乎同时发表大大丰富了新贸易理论,使其适用性进一步增强,在贸易理论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1985年,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在美国MIT出版社联合出版《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一书。该书运用一种新的贸易理论的分析方法,一方面提炼出各种不同模型中的共同要素;另一方面又构筑起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延续性,建立了自己的模型来分析以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从而使原来各自为战的处于外围的贸易理论在继承传统贸易理论精髓的同时,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部分。由于这本著作概括了新贸易理论在其形成初期的理论成就,最先系统地阐述了新贸易理论的各个主要观点,因此,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新贸易理论的正式形成。
      
      三、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新贸易理论形成后,一些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继续对一些与国际贸易新发展的前沿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主要有:
      (一)新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尔和R·卢卡斯两位学者相继发表论文而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是: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新经济增长理论主流思路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新增长理论所蕴含的政策含义是,政府的某些经济政策,如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对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二)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竞争优势这一概念,这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与发展。竞争优势理论在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国内需要、相关与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与竞争;两个辅助因素:竞争的机制、政府的作用。

    推荐访问:综述 理论 贸易 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