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秘钥

    时间:2021-07-05 04:00: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路自信”居于首要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方向性规定下,以“中”“道”“中道”为核心理念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借用中国特色的“中”的思维方式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社会主义”的“道”的思维方式尝试性地提出:中道思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理论秘钥。读懂中国之“中”“道”,确立中道思维,行之有“道”,方能“路”达天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道思维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7)06-0005-08
      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是对道、规律的理性认识,而出路归根结底是道、规律的必然结果。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所有重大的社会运动、社会变革或社会革命等“逼上梁山”的历史性事变,无不都是不当思维,尤其是极化思维极化思维,即非此即彼。要么这,要么那,二者必居其一。的产物或结果,其在思维层面与极化思维相对应的主要是中道思维。中道思维,要求不着两端,消融对立,解粘去缚,主要涉及“中”“道”“中道”等理念。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尤其是近代西方人,多具有极化思维的传统,崇尚“丛林法则”,而中国人则具有“中道思维”的传统,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对于西方“极化思维”导致的种种现实困境,后发现代化中国的后发优势,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其政治发展道路背后所隐藏的“中道思维”文化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人民日报》, 2017年10月28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中,我们认为中道思维是解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秘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政治发展道路”两部分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中国特色之“中”以及社会主义之“道”,是“中”与“道”思维共同实践的结果;政治发展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指引下,中国人民长期走自己的“路”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合中国社会社情、国情、世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与“中”的思维方式
      何谓“中国”?学者许纪霖指出,我们可从另外一个视角看“中国”。当我们看到中国这个熟悉概念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并不完全了解它意味着什么。许纪霖认为,可从华夏与边疆的角度重新思考和反思我们实际上看来很熟悉的“中国”许纪霖:《从边疆看中国:一种不可忽视的历史视野》, 《社会科学报》, 2015年8月27日。以及与“中国”相密切关联的一些概念。何谓中华民族?中国是华夏,抑或包括蛮夷?他强调要从多元脉络的“中国”中认识和理解中国。许纪霖:《多元脉络中的“中国”》,2014年4月28日,http://chuansong.me/n/635864641042,2017年10月15日。北京大学李零提醒,谈论最早的“中国”,应该注意两个基本前提:“国”的形成和“中”的形成。如果国家都没有形成,也就无所谓“中国”的概念,而即使形成了国家,如果没有形成文明中心,并对周边形成强大吸引力,吸引其加入其中,那也算不上“中国”。中国是一个有辐射也有辐辏的文明漩涡,有些国会被吸纳进来,有些也会被排斥出去。李零:《从地理研究中国:我们的中国是这样的中国》, 《北京日报》, 2016年6月20日。穆涛则进一步认为华夏、中國、中华,不仅仅是指地理层面的中国全境,更深层的价值应该在文化沉积方面。穆涛:《“华夏、中国、中华”名称的由来》,《文汇报》,2014年12月22日。
      所谓“中国”,涵盖着古往今来中国历史的全部密码。中国,不仅是指地理的中国、历史的中国,而且还指文化的中国、思维方式的中国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指文化中国或思维方式中国。文化中国、思维方式的“中国”概念中最为关键的是“中”,其概念可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解读。作为静态概念的“中”,指凡事应有一个适当的“度”,超过这个“度”,就是“过”,没有达到一定的“度”,就是“不及”,也就是《论语》等书中所说的“过犹不及”。这就意味着,只有在建立了对外部世界的理性标准和价值判断体系之后,人们才有可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外部世界,达到“和”的结果。作为动态概念的“中”,则指人们可以根据外部世界的变化对自己的心态、行为等进行调适,即传统儒家依据《周易》的谋略思想提出的“时中”。无论是静态之“中”还是动态之“中”,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中和”之道。
      从特定意义上说,真正能够解读古往今来“中国”的主要秘籍或钥匙就在于对中国之“中”的诠释。如果不懂得“中”,就不会真正懂得中国乃至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美国印第安纳州诺特丹大学政治学教授彼得·穆迪就曾指出:“把中国放在特定文化中加以考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政治”。[美]彼得·穆迪、郭虹霞:《政治文化与中国政治研究(上)》,《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11期,第81-86页;[美]彼得·穆迪、郭虹霞:《政治文化与中国政治研究(下)》,《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12期,第88-94页。
      何谓“特色”?特色有别于特点、特别、特征、特殊、独特等等。特色与事物的共性、个性密切相关。所谓特色并不是事物的共性,但又与共性相关联;特色也并不简单地就是事物的个性,但又是个性的升华、扬弃和发展。特色并不是对共性的排斥,而恰恰是以它的存在为立论前提。如果不承认事物的共性,那么也就取消了承认特色的前提条件。研究特色必须研究事物的普遍性即共性,同时也要研究其特殊性即个性。特色包含共性,但不等同于共性;特色不属于个性,但又是个性的升华与发展。特点、特性就是差异性,而特色除差异性的内涵外,还有自身的扬弃、自我肯定、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优化的能力等意思。乔耀章:《区域政府管理问题初探》,《新视野》,2006年第6期,第38-41页。特色不是强调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因此人们对于“特色”的认识以及实践活动也不可能穷尽。

    推荐访问: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 理论 政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