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宗教转型

    时间:2021-06-05 08:00: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宗教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宗教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自我转型的历史。在近代社会,宗教的转型主要表现为宗教的伦理化、宗教的世俗化和宗教的多元化。宗教的现代转型不仅是宗教得以存在的前提,也是宗教寻求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当代中国的现实来说,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宗教内在需求的逻辑延伸,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宗教;现代转型;社会主义;相适应
      中图分类号:B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3-0012-04
      
      一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的宗教无法确切统计,但只有极少数能够流传至今,究其原因,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宗教是否能够实现自我转型,即宗教是否能够通过自我形态的不断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事实上,每一种宗教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才能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否则只能是人类历史中的匆匆过客。
      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宗教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在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无数宗教中,迄今依旧发挥巨大影响力的主要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几大世界性的宗教,即使这些相对稳定的宗教也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例如,创立于古印度的佛教,公元13世纪初在印度就基本上灭绝了,而北传至中国的佛教则通过依附于东汉的黄老神仙方术逐渐被中国文化接受;到了魏晋时期,佛教通过依附玄学而正式登上中国学术的舞台,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隋唐以后,中国化的佛教宗派才在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宋以后,虽然佛教自身逐渐式微,但是对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的渗透则进一步加强,最终使佛教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从佛教的发展,还是从世界上其他任何宗教的发展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成不变的宗教是不存在的,宗教总是为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而进行着自我转型。那么推动宗教自我转型的原动力是什么呢?宗教神学家要么将其归功于神或先知的启示,要么将其归功于宗教领袖的创造,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除了受其自身的宗教感情、宗教教义等因素制约以外,宗教转型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文化环境和社会组织形式等客观条件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后者才是推动宗教不断转型的原动力。
      
      二
      
      十七世纪以来,肇始于欧洲,以城市的兴起和工业革命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化运动开启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从此以后,工业上的社会大生产,文化上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导致近代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面对这一变革,宗教也在不断探索自身的现代转型之路。概而言之,宗教的现代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宗教的伦理化转型。所谓宗教的伦理化,就是宗教通过对伦理文化积极作用的发挥以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纵观人类的宗教史,宗教曾经有过多种发展道路。不过,在现代社会,伦理化是当代宗教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方面,宗教伦理不但是宗教思想、宗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最容易被一般信教群众所接受。尽管学术界对宗教与伦理产生顺序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宗教伦理作为世俗伦理关系在天国的反映,实际上始终与世俗伦理保持着一种互相解释、互相依赖的亲缘关系。对宗教信徒而言,这种以非人间形式反映的世俗伦理更能够被他们理解和接受。以中国佛教为例,早在汉魏时,佛教就将“五戒”比作“五常”,《盂兰盆经》中有“孝养父母”的内容,《父母恩重经》阐释了佛教孝亲观,大力宣扬孝道,所有这些都成为维系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宗教的伦理化转型是宗教自身发展的要求。不可否认,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一切宗教都以他们所信奉和崇拜的神灵或上帝作为自然的最终主宰,把世界上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归结为超自然神灵意志的体现,其发生和发展取决于神意和天命。在论证神灵和上帝的存在方面,宗教神学依靠的是超经验、超理性的启示或神秘主义的直觉。但这一切“在科学的猛攻下,一个又一个部队(宗教)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宗教)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1]。不仅如此,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科学理论不但被用于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还被用于对人类个体和社会的解释。这一切最终否定了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动摇了宗教的神性根基。面对这种情况,宗教的关注点发生了转向,“科学涉及事实,宗教关乎价值。科学是事物的陈述,宗教是信念的表达。……科学讨论外在的物质世界,宗教却关注内在的心灵世界。科学真理是大众的绝对真理,宗教信仰则因人而异,宗教真理只能是个人的相对的。换言之,科学是理性、知性的活动,宗教则是感性、心性的活动,科学的终极实在是自然,宗教的终极实在是道德”[2],宗教和科学同时存在,互不影响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作用,因此就不存在二者的对立和谁取代谁的问题。这样,宗教从原来的人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手段转变成人们提供生存意义和价值关怀的论证。通过退缩适用领域,宗教换取了新的存在范围。
      第二,宗教的世俗化转型。世俗化是世界祛魅或理性化的过程,这一漫长的过程既导致了宗教作为象征、思想、实践和制度的社会重要性的贬值和丧失,也使得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从而产生结构性的社会变化,也导致宗教本身不得不适应世俗的价值。从发展历程看,工业革命导致的近代社会变迁加速了宗教的世俗化进程。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经历了一场剧烈的社会变革,其涉及范围之广,引起的震动之大,以至于我们完全可以说,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急剧的社会变迁。宗教的世俗化就是宗教为适应这一变迁而对自身形态的调整。
      宗教世俗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宗教的“去神圣化”。所谓宗教的“去神圣化”就是“人们对以往宗教意象、观念的神圣化、神秘化解释,已被今日理性化、现实化和还原化解释所取代”[3]。在对上帝和神的崇拜、宗教本质的认识等问题上,虽然神圣的信仰犹存,但人们的信仰体悟和理解正在从模糊性、盲目性和痴迷性中解脱出来,代之以冷静理智的把握。同时当代宗教已实现了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主宰一切的神或上帝不存在了,宗教多是在立足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转向对人生境界和纯洁心灵的关注,在物质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力求一种“灵魂的在场”。其次,宗教的世俗化表现在宗教日益强调现实意义和现实关切,倡导积极回返现实、关注人生。佛教倡导“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实现“人间净土”的社会理想;伊斯兰教主张两世并重,注重今世的思想;基督教倡导的为了来世修好现世,作盐作光,荣神益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等,都体现了宗教希望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参与体现自我的存在价值,强化宗教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必要性。再次,宗教的“去政治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宗教基本放弃了为国家存在提供神圣性论证的宗旨;现代社会和国家也不再需要宗教作为说明自己存在之合法性的基础。宗教在不同国度的现实中都呈现出政教分离的主导趋势,全民性的宗教代替了统治者的宗教,宗教机构和组织在绝大多数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日趋式微。
      第三,宗教的多元化转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经济为先导的全球化迅猛发展,至今“全球化”已不再只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有着更加广泛的社会文化内涵。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宗教开始了多元化的转型。
      如果说全球化进程在政治经济上表现为“单极世界”与“多元并存”的抗衡,那么在宗教领域,全球化进程则表现为“一种宗教”与“多种宗教”之争。一般说来,每一种宗教都有其特定的民族、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在一定地区,总是存在着处于统治地位的宗教,但全球化带来的信息和人员的便捷流动使得宗教发展日益多元化。在原来的某一宗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外来的宗教也得到迅速发展,极大地冲击着本土宗教的统治地位。可以说,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宗教的多元化得到同步发展。

    推荐访问:转型 社会主义制度 宗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