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回族“农转非”社区宗教生活现状调查

    时间:2021-06-04 20:01: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从农民中分化出的征地“农转非”的群体不断增多。目前学术界对此群体的研究甚多,但是对回族“农转非”群体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本文以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回族聚居区小西沟村为例,通过对他们的生活纽带——清真寺的功能变化以及当地回族五功现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其宗教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与影响。
      关键词:农转非;回族;宗教;变迁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10-03
      所谓“农转非”,是指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它包括进城“农转非”、就地“农转非”两种情况。①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农民因城市化进程被征部分土地,政策上允许其就地农转非的回族成员。这些回族居民在“农转非”后,其传统的宗教生活发生了变化,本文试图对其作一分析。
      一、背景介绍
      本文调查点原小西沟村是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二工乡中营工村第三生产队,位于乌鲁木齐市区西北部,1999年由生产队改制为村,面积约0.8平方公里。“农转非”前该村共有可耕土地面积约310亩,常住居民104户,556人,其中回族431人,汉族112人,维吾尔族10人,俄罗斯族3人。回族所占比例约为79.3%,是一个典型的回族聚居村。改革开放之前,生活在当地的祖祖辈辈大多以农业耕种为生,绕清真寺而居。后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每人能够分到1亩左右的土地。随着近十几年城市建设的加快,小西沟村的农村生活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其中最为突出的则为土地被征购。小西沟村的土地被征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追溯至1988年,当时征地的单位有铁路部门、公路部门和学校,前后征用土地达到了250亩左右。第二次征地始于2000年左右,这次征地的主要目的则是进行土地的商品房开发。第二次征地之后,小西沟村村民的可耕土地已全部被征购,但是他们的宅基地却完全存在。至2004年, 小西沟550多名村民也全部完成“农转非”,转变为城市居民,分别并入南纬路街道办青海路社区居委会和北京路街道办蜘蛛山社区居委会。
      笔者在该村进行了长期深入调查。同时为了取得研究样本的真实情况,笔者在田野调查之时对原小西沟村村民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当地的情况设计发放了150份针对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回收1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47份,有效率为98%。
      二、清真寺功能的变化
      小西沟村只有一座清真寺——小西沟大寺,在伊斯兰教法学派上,小西沟寺坊属于格迪目派。其始建于1951年,最初坐落于小西沟村中庄,后来在第一阶段征地时被征拆,而后于1994年重建至村落下庄最南端。重建至今,通过坊民的捐助,清真寺已扩建、翻修若干次,现阶段全寺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
      在针对该社区清真寺的问卷调查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农转非’后,清真寺的哪些功能对您和周围的人的生活起了强化的作用?”有5个备选答案(可多选):(1)履行宗教功课;(2)传承文化;(3)教育;(4)处理民间纠纷;(5)巩固信仰;(6)社会交往;(7)政治引导;(8)经济功能;(9)族群认同。同样,运用相同的的备选答案,笔者又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问题:“‘农转非’后,清真寺的哪些功能对您和周围的人的生活起了弱化的作用?”笔者在对问卷统计的结果对比中发现,“农转非”后,小西沟清真大寺的功能出现了变化,具体表现在下列几点:
      (一)履行宗教功课、教育功能的减弱
      清真寺最为根本的功能就是履行宗教功课。五番拜、聚礼、会礼、学念经、出散等功课大多数都是在清真寺里举行的。此外,教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不论是对儿童还是成人,在传统的穆斯林社区,孩子在成长到一定的年龄时,家长会让他们去清真寺学习宗教知识。此外,对于一些宗教信仰薄弱的成年人来说,清真寺也有责任去加强这一部分人的信仰。
      小西沟清真寺在“农转非”之前无可厚非地承担着上述的教育功能。但是自从“农转非”后,小西沟大寺对坊民的教育功能开始大幅度的减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在原先的农村社会,小西沟村“哲玛提”②地缘结构相对保持完好。但是如今,清真寺被迁至村落下庄后,使许多居民的住宅地远离了清真寺。在抽样问卷调查中,对问题“您家现在距清真寺多远”、“您家在老寺未拆之前距离清真寺多远”的回答中发现,清真寺在改建之后,“步行十分钟即可到达清真寺”的人数由改建前的65.3%大幅度减至22.4%。这种不便利的因素直接影响到了去清真寺的人数,从而弱化了其宣传宗教、教育坊民的功能。第二,“农转非”后政府对小西沟大寺管理的加大。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清真寺是坚决不能对16周岁以下的公民进行宗教教育的,否则属于违法行为。“农转非”之前,尽管有政策法规,但是这方面管得根本不严,因为当时小西沟大寺相对来说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且当时国家主要是对城市里清真寺以及人员流动较大地区的清真寺进行重点管理和整治。而“农转非”后,政府切实地将这种管理投入到了小西沟大寺,导致寺里不敢轻易履行其宗教教育职能。
      (二)族群认同功能不断加强
      在“农转非”后,小西沟村民转为了城市居民,而后被划分到社区管辖,但是强烈的陌生感以及排斥感让他们很难接受社区居委会,他们觉得居委会主持的一些老年秧歌队、麻将休闲室、合唱团等社区活动与他们的伊斯兰生活格格不入。而此时小西沟村原有的村委会已经被撤销,所以清真寺理所当然为社区穆斯林成员提供了精神支持和社区协助力量。
      另一方面,小西沟村原本就地处乌鲁木齐城乡结合部,在“农转非”后,社会流动加速,走进村庄的人数日益增多,庞大的流动人口混居模式导致原村民更加开始强调自己的本土身份,而这时清真寺却对社区内部各穆斯林成员或成员彼此之间提供了获得精神支持和凝聚力的机会。
      (三)政治引导功能的强化

    推荐访问:回族 农转非 宗教 现状调查 社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