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运筹帷幄多才智,征战沙场建奇勋

    时间:2021-05-24 08:03: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黄克诚军事文选》、《黄克诚纪念文集》两本书,是中央军委《黄克诚传》编委会办公室主任、国防大学教授马长志赠寄给我的。近来,我潜心拜读,收获颇大。尤其是书中有关东北解放战争的内容,由于与自己从事的工作联系紧密,所以研读得格外认真。从这两部书的字里行间,我深深感受到黄克诚大将胸怀全局、深谋远虑的领导风范;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军事指挥才能;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高风亮节。这让我不禁想起几年前,马长志教授来沈阳收集资料时,我们一起探讨、交谈的情景,感触良多,一种将自己的所感、所思写下来的念头由此产生。于是便写下了这些文字,并借用肖劲光大将在《吊克诚》诗中的句子“运筹帷幄多才智,征战沙场建奇勋”作为题目。
      
      决胜千里占先机
      
      翻阅《黄克诚纪念文集》,大多数回忆文章都提及了日本投降后,黄克诚发电向中央建议派部队去东北的这段史实。《黄克诚军事文选》中也收录了这封电报。我细细品读后,十分敬佩黄克诚将军胸怀全局、深谋远虑的战略家眼光。1945年9月14日,黄克诚通过华中局转中央和军委的电报,详述了自己对抗战胜利后形势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电文写道:“在决战胜利之下,取得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进行长期斗争。军事具体部署上,我建议:1、东北既能派队伍进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五万人,能去十万人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总根据地,支援关内斗争……”电报还建议从山东调三万人至五万人去东北。日本投降之际,身为新四军三师师长的黄克诚远在苏北指挥部队肃清残敌,领导创建根据地的斗争。但他站在全局的高度,认真分析日本投降后的形势,向中央提出了上述建议。
      黄克诚的这个建议非常适时,也非常重要。中央对这个建议高度重视,当时在延安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立即将建议转报了正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应该说,黄克诚的这个建议,正好与中央对东北的战略决策不谋而合。几乎是同时,先期进入东北的冀东八路军李运昌部,派曾克林到延安向党中央汇报东北的情况。9月15日下午,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听取了东北情况的汇报,立即作出了继续打击敌伪,收缴日伪武器,扩大人民武装力量,发动群众维持治安,肃清土匪,建立根据地,力争控制东北的决策。并组成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赴东北工作。为了加强东北的力量,中央决定将原来计划派到中南和华东的部队、干部都改派到东北去,并从各解放区抽调10万主力部队和两万干部到东北,还将派20余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加强对东北的领导。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三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东北的。1945年9月23日,黄克诚接到开赴东北的命令。28日,他发布进军东北的命令,命令对三师所处的整个局势作了分析,提出了三师北进的主要任务和为执行北进任务的部署,强调北进部队要有充足的准备,详细规定了携带的物资给养,提醒了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与此同时,他与副师长刘震、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率主力3.5万余人从苏北淮阳出发,经山东直奔东北。本来中央指示他们在山东停留一个时期,但黄克诚考虑到“兵贵神速”,就打电报请示中央,建议在山东不做停留,稍事休整立即北进。中央同意了三师的报告。于是黄克诚率三师日夜兼程,经长城上的喜风口出关,于11月25日到达锦西(今葫芦岛)地区。自此,在东北解放战场上,黄克诚率领部队汇入东北解放战争的洪流,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一场荡气回肠的战略决战。
      岁月荏苒,战火硝烟早已逝去。但是这段历史仍在熠熠闪光。掩卷深思,使人不禁敬服60多年前抢占东北战略决策的英明,倍感毛主席、党中央的睿智果断,也深感有了像黄克诚这样一大批卓越的军事领导者,才有了中国革命史上这段辉煌的篇章。众所周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东北就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盘踞和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日伪力量异常强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坚持斗争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后来不得不转到境外。日本投降之际,除少量抗联部队随苏军进入东北外,东北尚没有其它军事力量。国民党军队由于抗战期间大多在西南和华南后方,鞭长莫及,一时无法到达东北。此时的东北基本上是军事上的“真空”地带。高瞻远瞩的党中央抓住战机,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朱德总司令连续发布命令,其中第二号命令指示:“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二、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四、现驻河北、辽宁边境之李运昌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配合苏军作战,迅速接管东北。党中央的这一系列决策使我党在与国民党的争夺中占得了先机。了解解放战争历史的人都知道,党中央早在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4月底,就形成了占领东北的意图,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大的结论和关于选举候补中央委员问题的讲话中就曾强调:“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和将来的前途来看,如果我们把现在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事实雄辩地证明,如果不是我党我军先期进入东北,并控制了广大的中小城市及广大乡村,建立起了巩固的根据地,我们不可能只用三年的时间就在与军事力量武器装备远远高于我们的国民党的较量中胜出。
      与中国共产党相比,国民党对东北局势的分析要逊色、被动得多。日本投降时,蒋介石派国民党外交部长王世杰在莫斯科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于1945年8月14日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按照这一条约的规定,苏联承认中国在东北三省的完全主权和领土行政的完整;苏军进入东北后,中方派军政代表驻苏军司令部,以资联系。蒋介石天真地以为,有了这一纸条约就可以约束共产党的军队,可以直接从苏联人手中毫不费力地把东北接收过去。他没有想到中国共产党会洞察秋毫,抢先一步把握了时机,在日本投降的同时,就以冀热辽军区曾克林部为先导挺进了东北。到10月底,10万大军近2万干部先后到达东北,早于国民党几个月控制了局势,完成了第一步的战略部署。国共两党较量从一开始,我党就占得了主动,赢得了关键的第一步。
      
      胸怀全局谋远虑
      
      黄克诚的建议中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总根据地”。
      新四军三师进入东北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冀东的一些部队隶属关系复杂,指挥系统一时没有建立起来,所以领导系统很不顺畅。面对这种散乱的情况,黄克诚心急如焚。11月26日、27日两日,他连续致电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进一步提出了建立乡村根据地的建议。他在给毛主席的电报中提出:“我军应暂不作战,进行短期休整,恢复疲劳,再进行作战,并以一部主力去占领中小城市,建立乡村根据地,作长期斗争之准备。”电文后他还特意说明,“我与林(彪)、彭(真)、罗(荣恒)初见面,特向你提议,请考虑”。可见黄克诚当时心情的急切。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他还强调“如不早着手建立根据地,主力在东北亦很难应付”。29日,黄克诚又致电彭、林、罗和东北局,提出了给主力部队划分地区建立根据地的建议。电报发出后,他还觉得犹然未尽,与洪学智带领旅以上干部去驻地观察地形。此时,被林彪派来与他联络的李天佑赶到这里,黄克诚才知道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离他们不远,便与李天佑一起去面见林彪。黄克诚向林彪面陈了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后方,站稳脚跟,发展壮大自己,以期同国民党军队决战的意见。黄克诚入时入理的分析,得到了林彪的赞同。

    推荐访问:运筹帷幄 多才 沙场 征战 建奇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