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从价值观看犯罪的个体原因

    时间:2021-05-07 12:04: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价值观统帅和协调人格的各种要素,是整个人格的灵魂,统一的价值观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价值观为考察犯罪个体原因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视角,通过研究个体价值观和法律所依据的社会价值观的对立表现和成因,会对犯罪个体原因有更加清楚和完整的认识。
      [关键词]个体价值观犯罪个体原因
      
      在犯罪个体原因的研究方面,犯罪学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缺乏整体性的观点,犯罪的各种个体因素显得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甚至相互重复或相互矛盾。因此,要用整体性的观点重新审视犯罪的个体原因,对其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知和把握。
      
      价值观是人格的核心
      
      用整体性观点考察犯罪个体原因事实上就是把犯罪的个体原因视为整体人格系统的原因。“人格是心理特征的综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人格有两个重要特征:独特性和稳定性。正是因为人格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犯罪的个体原因才有和社会原因相区别的独立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人格的稳定使其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变迁,个体始终面临适应社会的问题,因为个体的经历和环境总是有限的,而社会的变迁却是无穷的。而且,个体有极强地维护其独立人格的倾向和欲望,所谓自尊、自强、自信等都是其具体表现。当个体无法适应社会的时候,就可能出现违法犯罪现象。人格是一个整体,而人格的构成又非常复杂,我们需要找出统领整个人格系统的核心要素,使其成为观照整个人格系统的立足点,以求提纲挈领,这个核心就是价值观。事实证明,个体心理的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结构系统是否协调一致,而能够把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起来的只能是价值观;而且,人类是文化动物,文化体现着人类以价值取向、价值判断为基础的创造性。换言之,价值观是文化固有的属性,小仅是社会群体组织生活,也是个体行动的指南和灵魂。
      需要说明的是,仅仅把价值观视为由世界观决定的某种人生和生活的观念是一种片面和过于理性化的观点。个体是基于自身的先天遗传素质、需求、气质、性格、世界观等等形成的总体人格特征来确立自身的伦理价值取向,并选择相应的生存、生活方式的。因此,价值观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它并不全部由世界观决定,也并非都受理性的支配,很多情况下,它是个体长期习惯下的潜意识取向,这甚至关涉到个体行为的每次抉择和每个行动细节。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生物学借鉴基因科学的研究成果,致力于探索人类的生物进化和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生物学派代表人物爱德华·奥·威尔逊认为,人类社会性行为具有深刻的生理和潜意识基础。“我们大脑中固有的潜意识稽查机构和动机深深地、然而又是无意识地影响着我们的伦理前提。以此为基点,道德作为本能得到了演化。”
      
      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矛盾是导致犯罪的根本性原因
      
      西方犯罪学家曾提出犯罪的文化冲突理论和犯罪的亚文化理论。文化冲突的本质就是价值观冲突,其中最根本的冲突是个体价值观与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个体价值观与居于统治地位的价值观的任何差别都意味着某种对立。这种对立是“一”对“多”的对立,其导致的犯罪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个体根本不认同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及规则体系,而信奉某种与之对立的价值观。他们不愿适应甚至反抗统一的社会规则,不认为自己的违规行为是犯罪。这种价值观冲突不局限于同一社会发展时期,而是动态性的。社会总是不完美的,贫穷、腐败、不公平等社会现象不断促使人们反思现实的文化价值系统,并探索新的更为合理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这样就难免出现某些个体的价值观与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情况。由于价值观渗透和主导个体的人格和行为,当个人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的或统治者(阶级)价值观无法调和时,个体就会抵制和反抗现行规则,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二、个体理智上并非不认同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及规则体系,但由于自身某些生物特质或生活经历使其人格不完善、不平衡或人格异常而不能适应和遵守。价值观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人们对一种价值观的接受不仅需要理性认知,还需要情感接受。个体的某些人格异常会使个体在理智上认同但在情感、潜意识层面难以接受某种社会价值观,比如偷窃癖者等,他们明知是犯罪行为却执意为之而无法控制自己。另外,这种对立会进一步促使人格的异常并演变为人格的矛盾和分裂,导致更多异常和违规行为发生。三、个体奉行极端自私的价值观。他们认为道德和规则是弱者的慰籍、强者的羁绊;他们巧言令色、强取豪夺、虚伪奸诈,时刻在寻找法律的漏洞和违规获利的机会。在现代强调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工业都市社会中,他们似乎是最能适应社会的生存者。
      
      价值观缺失是导致个体犯罪的重要因素
      
      个体价值观缺失同样会与社会价值观发生对立从而导致犯罪行为发生。个体价值观的缺失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指个体没有统一、完整的价值观系统;二是指高级社会价值追求的欠缺。两者往往相伴而生,因为没有完整、统一的价值观系统,只能更多听命于自身动物性本能的驱使。
      个体没有统一、完整的价值观系统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理智因素发展不足导致的价值判断即辨别是非善恶能力的欠缺。是非善恶评判问题关涉整体的社会价值评判系统,需要一定的理智水平。理智的欠缺使个体要么盲从于别人的价值判断,要么作出凌乱破碎、没有统一性的价值判断。很多少年犯在儿童时和学校期间有不少特征都表现出个体的某些理智缺陷,比如语言能力差、思维缺乏逻辑性、缺乏良知良能等。高级社会价值追求的欠缺就是对于自身价值追求和责任意识的欠缺。价值观既包括主体对于客体的倾向、意愿,也包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定。而自身的价值必须在为他人和社会有所奉献、被他人和社会所承认时才能体现出来。这种高级社会价值追求的欠缺与上述“极端自私的价值观”有着本质区别:前者的个体根本没有奉献和责任意识;后者的奉献和利他意识则是虚伪的利己手段,更谈不上社会责任。缺乏高级社会价值追求与一个人的所受教育、经历有关,也与高级的社会性非理性因素发展的欠缺有关。这些高级需要有时必须以牺牲低级需要为代价。个体高级非理性因素的欠缺,会使心理需要简单、贫乏,缺乏高级情感体验、情感需要、满足于动物性欲望和低级趣味,视规则和别人权益而不顾。
      个体价值观缺失导致的犯罪还有一种更为严重的表现,即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分崩离析导致的个体价值观的普遍缺失。这种价值观的缺失是高级价值追求、社会理想的丧失。我们知道,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对多数个体都有很强的约束作用,个体也会把社会价值观及规则体系内化为类似本能的潜意识加以遵守。而在社会转型和动荡时期,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出现实质上的分裂、崩溃,规则体系名存实亡,违规处罚失去了其应有的必然性,而处于一种偶然发作的“间歇性”状态。这会导致机会主义思想盛行,极大地刺激社会成员犯罪的侥幸和冒险心理;个体也会出现信仰、价值观危机,感到无所适从,很容易被低级的、动物性的物质需要所驱动和控制,犯罪现象会大大增加。
      
      价值联系原则是犯罪学研究的重要原则
      
      对犯罪人价值观的考察事实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观照整个犯罪人格系统的视角。如果把影响犯罪的各种人格要素同个体价值观以及和法律据以制定的社会价值观联系起来,犯罪的个人原因会变得更加完整和清晰。我们需要研究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犯罪的社会因素和社会生活中的其他不利因素对其人格要素及价值观形成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对个体的先天生理因素研究。人格的独特性、稳定性似乎与个体的先天生物性因素关系更为密切,从而对价值观的独特和稳定性产生深刻影响。美国生物学家罗宾·贝克认为:“尽管长期的演化使我们的身体利用脑部来操控行为,但演化的目的主要还是在激活我们的身体,而非意识。”个体人格的先天生理因素是人类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物多样性的结果和表现,其构成了人格中无法用社会因素复制的独特性,而且也是最为稳定、最难以改变的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价值观中含有非理性因素的成分,但价值观显然不能解释和涵盖个体犯罪原因一切因素,尤其是人性中的非理性要素。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并不妨碍价值观作为人格核心的地位。价值观对人格整体和构成要素都有统帅和影响作用,包括对人格中非理性因素的控制和调节;没有价值观作为灵魂,个体人格就会处于破碎混乱状态,行为方式就会无章可循。(作者单位:四川警察学院)

    推荐访问:个体 犯罪 原因 价值 观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