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女大学生被害应警惕破窗效应

    时间:2021-05-07 00:02: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女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近几年的女大学生被害案件也在增多,而社会对此做出的反映却令人失望,各大媒体在报道时也倾向于问责被害人,难免不对被害人及其家属造成二次伤害,更有甚者还会鼓励潜在的犯罪人。这些都是可能造成女大学生被害破窗效应的潜在诱因。
      关键词:女大学生被害;破窗效应;诱因
      1 破窗效应的渊源
      破窗理论最早是在后来被称为“破窗之父”的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自己的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中提出的。而破窗效应的正式提出是基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在1969年进行的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一个治安相对良好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社区内。他将停在杂乱社区内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而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没过多久它就不见了。受此启发,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窗户玻璃,而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当然,“破窗效应”理论的内涵并非只是在负面效应上,在美国,人们将此理论广泛应用于教育、经济学、管理学、犯罪预防和犯罪治理等多个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女大学生被害破窗效应的潜在诱因分析
      2.1 舆论的畸形环境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舆论导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加之目前人心浮躁、思想混乱的状态,特别是传统道德的绑架和对于女性的歧视,导致在新闻报道上过分强调上被害人的责任,甚至让人产生对于犯罪人的同情。
      这种畸形的舆论环境对被害人及其家属造成的是无法弥补的,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整体认知的偏移。舆论的引导更像承认了犯罪分子因犯罪而取得的利益的合理性,势必加大犯罪人的嚣张气焰。
      2.2 女大学生思想单纯
      女大学生涉世不深,思想过于单纯,轻信他人,很容易上当受骗,在已知的因会见网友而遇害的人中,绝大部分都是女生。再加上女性在被威胁后,很可能选择隐忍,特别是当遭遇到性侵犯时,导致犯罪分子更加嚣张。
      2.3 社会治理低效
      虽然近年来女大学生犯罪案件多发,但这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更没有出台相应针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保护措施,而只是按照普通犯罪进行调查处理。
      长期以来就有“黑车”现象,但执法力度总是时高时低,应付上级检查的痕迹明显。究其原因还是对其危害性认识模糊,认为只是关系市容市貌,殊不知这样一来会对社会治安环境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一方面,女大学生和一般公众都会习以为常,放松警惕;另一方面,别有用心的犯罪分子正好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实施犯罪。2014年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与黑车司机发生争执而不幸遇害。8月21日,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4天,并惨遭殴打、性虐;8月29日,20岁的重庆女大学生高渝因在返家途中错上一辆黑车而被害身亡等案件,这些都是血淋林的教训。
      2.4 犯罪打击不力
      “打击不力”,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对犯罪查处不及时和对犯罪分子惩办不严,影响刑罚的确定性和及时性,从而使刑法惩治效能不能及时充分发挥的情况。
      对于女大学生被害案件来说,司法机关对这类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在办理案件时只注重刑事责任的追究,却忽视了对社会效果的把握,导致社会特别是被害人及其家属的不满;另外,公检法三机关配合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犯罪分子;再加上执法环境不利的影响,一方面犯罪分子不择手段为自己脱罪,更有甚者收买被害人、腐蚀执法人员,对案件的侦办造成极大阻碍,另一方面,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能力和作案手段日益增强,再加上交通、通讯、技术等条件的发展,使得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迟迟不能落网,还会增加办案经费支出。
      以上诱因,都不是独立地对此类犯罪起作用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促发和影响着犯罪。这些因素共同打破了第一层窗户,而且这些因素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消失,如果不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维护,那这扇破窗会越来越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只有维护好每一个将要遭到破坏的窗户,才能保证整座大厦的完整。
      3 结语
      社会环境非常复杂,用“破窗效应”理论来分析女大学生被害的潜在诱因也不能完全反映出全部的因素,但这些诱因在现实中确实构成了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被害性。总而言之,将“破窗效应”理论应用在女大学生被害案件上进行分析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发相关学者和实务专家的思考,共同寻找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在社会和个人等相关因素身上找到突破口,从而达到保护女大学生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参见张旭著:《犯罪学要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参见马牧原:《犯罪中女大学生被害人的成因分析》,法制博览,2015年7月上;
      [3]参见伍德志:《论破窗效应及其在犯罪治理中的应用》,安徽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4]参见韩清、李兴明(济南市天桥区检察院):《“破窗”心理、“破罐”心理和未成年犯罪》,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第4期;
      作者简介
      赵华(1994—),男,汉族,河南省虞城县,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法学专业。
      余奕文(1995—),女,汉族,湖北省黄冈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法学专业。

    推荐访问:被害 女大学生 警惕 效应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