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公众安全感及指标体系的建构

    时间:2021-05-06 12:02: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安全感调查进行了15年之后,研究安全感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完善理论思考是有意义的。本文在研究安全感概念、作用其应有的涵义的基础上;研究了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动态,总结了指标遴选标准、体系框架安排、指标层次性和复杂性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还特别对近几年某市安全感实证调查研究的问卷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安全感问卷结构是实践中的安全感指标体系,是最具有活力的安全感理论研究成果。
      关键词:安全感;作用;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D9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07-0061-08
      作者简介:林荫茂,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200020)
      
      在我国,公众安全感实证调查已经进行了15年,而安全感理论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最值得肯定的是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你感觉安全吗?》,由群众出版社1991年出版,该书对安全感的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安全感的评估指标以及体系进行了设计,具有安全感理论研究里程碑的意义,从此开始了全国公众安全感调查的历史。但是,笔者认为,安全感调查进行了15年之后,应该研究总结一些问题和经验。首先是对安全感问卷需要检查分析,如何设计才能更科学地反映公众安全感;其次是对安全感基本理论进行再思考,要从实践经验中完善理论精华。
      安全感理论研究,最基本的是安全感的概念和作用,研究安全感概念的丰富内涵,才能确定安全感研究的范围;研究安全感的功能作用,才能判断安全感调查分析、安全感相关工作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安全感概念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安全感作用的不断丰富和明确本身也是一个动态性的理论发展。安全感动态研究,依靠的是一套有效的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指标体系是最核心的,由一组指标按照一定目的排列组合形成系统,决定着安全感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决定着安全感评价的可信度和效用。安全感指标体系的内在逻辑,本身就代表着安全感研究水平,包括指标的变化和体系的变化,本身也是一个动态性的理论发展。
      
      一、安全感概念的理论纷争
      
      何为安全感?理论界对安全感的概念表述可谓林林总总。被引述比较多的有以下几种:
      
      1、安全感即犯罪恐惧感。在西方学术领域中,对安全感词义的表达,并非是社会安全感的对应英文词:fellings of safety,fellings of security/insecurity,而更多的是fear of crime,即“犯罪恐惧感”。这种观点把安全感的感受对象限定在犯罪问题上。
      
      2、安全感是公民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安全感是公民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和保护程度的综合心态反应。这种观点把安全感的主体限定为公民,把安全感的表现限定为心态反应,把安全感的感受对象限定在社会治安状况,并且以公民的健康权、生存权、性的权利、财产权利、人格尊严权利、宗教信仰权利、人身自由权利、民主参政权利、通信隐私等权利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和保护的程度为具体内涵。
      
      3、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信心、安全和自由。安全感就是人们基于特定时期的社会治安状况,对公共安全、公共秩序及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的信心、安全和自由。这种观点将安全感的对象也限定在社会治安状况,但并不是限定于公民的合法权益,还表现为公共安全、公共秩序、自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特别是将安全感这种心理现象具体表述为“信心、安全和自由”,“信心”比较恐惧感、忧虑感而言,体现了人的积极态度。“自由”应该说是从一种纯心理的感受上升为行为的选择,通过行为的选择表现来判断安全感的强弱,使得安全感再不是难以捉摸的内心体验,而是客观的行为表现。如上车背包放前还是放后、自行车停靠上锁的方式等等。这个概念使安全感有了更加积极的意义。这个意义在于:安全的信心是可以培育的,可以从各种角度来增强安全信心。
      
      4、安全感是潜在被害人的忧虑和关注。美国学者孙丁(Sundeen)和马修(Mathieu)在1976年提出的安全感的概念是“那些正在成为被害的人的忧虑和关注的度”。这种观点将安全感的主体设定为正在成为被害的人,即潜在的被害人,同时,这种观点同样认为安全感是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表现为忧虑或关注。
      
      5、安全感是公民对正常秩序和社会控制下降的一种反映。这个观点是由美国学者洛伊丝·莫克提出的。它不是从犯罪的破坏力影响公民安全感下定义,而是从犯罪的控制力影响公民安全感下定义,反映了洛伊丝-莫克更关注控制力问题。
      
      6、安全感是团体归属感和自我归属感。安全感是人们对其生存环境的安全状态的认识和体验。所谓“安全”,一方面是指安全的状态,即免于危险,没有恐惧;另一方面是指对安全的维护,即安全措施和安全机构。安全感常常外在表现为一种团体归属感,一种对稳定依附关系的期望。安全感的内在体验是自我归属感,表现为对自我完整性的体验。这种观点将安全感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生存环境中去考察,偏重于心理范畴去解释安全感,而不是从治安范畴解释安全感。但是,这种观点把安全感归属于“体验”的观点以及把安全解释为安全状态和安全措施、安全机构是有重要价值的。体验是一种经历,而不仅仅是感觉,使安全感增加了客观基础。安全措施和安全机构使提升安全感有了工作方向。
      
      7、安全感是身体、心理危险的预感。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这种观点纯粹是心理学上的安:全感概念,但是,运用到犯罪学、治安学,其安全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是值得重视的,它揭示了一种安全控制能力的心理现象以及在安全感中的意义。
      除以上观点外,新闻媒体在使用安全感概念时,其范围往往不着边际,包括了公共事件、突发事故、食品卫生、社会保障,等等。
      
      二、安全感是通过行为表现的心理感受
      
      种种安全感定义提出了许多问题,给予我们许多启发或认识。笔者认为:
      
      1、安全感是通过客观语言、行为表现出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安全感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行为?安全感定义中的各种表述如感受、体验、预感、认识、评价、反应、自由、信心等都显示安全感本质上仍属于主观性质。有观点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并非客观实体”。这种主观感受可以被形容为安全感、不安全感、恐惧感、焦虑感、忧虑感、威胁感、危险感、有力感、无力感等等,都是一种心理的活动。但是,我们认为,尽管安全感属于主观的感受,但是,安全感又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客观的语言或行为反应来认识或评价,而且必然通过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如观点、评论、行为等。当我们考察安全感时,总是通过考察公民的观点、评价和行为选择来考察公民的内心安全感。我们非常赞赏安全感是一种自由的观点。国际通用的

    推荐访问:指标体系 建构 安全感 公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