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看不见的证据

    时间:2021-04-29 12:05: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我们常常说起的“法医”,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正式名称乃是“司法鉴定学”。这一行里,至今为止。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祖师爷,便是中国唐代的狄仁杰。尽管在荷兰作家高罗佩的笔下,狄仁杰以分析和推理见长,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技术侦查方面的光辉——专职的调查人员。勘验犯罪现场,检验物证,已经初具了现代司法鉴定学的雏形。
      在中国古代公案故事里,经常可以看到有关毒药的桥段,只是多数流于传说而缺乏事实依据,因此在法医学上的影响十分有限。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砒霜——古人十分相信银针遇毒会发黑,其实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古代的砒霜主要是砷的化合物。纯净的三氧化二砷并不会和银针起反应,只是由于当时的技术落后,生产的砒霜里都伴有一定的硫和硫化物。正是这些副产品,使得银针的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硫化银”。放在今天。银针遇上较为纯净的砒霜,就未必好使了。
      古人对毒药的认识有限,才造成了这诸多误解的产生。在人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投毒是走在了化验的前面,受害者莫名死去,症状各异,有些还与疾病相似,技术手段没跟上来之前。很难查证。
      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使得毒药越来越难以遁形。1814年,西班牙医生马蒂尼·奥而菲拉(Mathieu Orfila)出版了他的开山之作《毒药论》,成为“毒理学之父”:另一位在法医史上大名鼎鼎的艾尔弗雷德·泰勒(Alfred Tayloy)也留下了传世之作《法医学原理》。
      至于古代公案所热衷的砒霜,在脱离了硫和银的反应之后,也在1836年被伦敦化学家詹姆斯·马什(James Marsh)发明的精确检验砒霜法彻底破解。健康人体中本身就含有微量的砷,这使得选择砷投毒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难于分辨,但是人们很快发现。砷中毒的被害人体内备部分都有这种毒物。而不仅是胃和肝脏。
      在漫长的发展中,法医也并不是没能走过弯路。今天的刑事技术专家们热心研究的一个项目乃是“人脸识别系统”。此项技术若能广泛应用,会在现有技术防控的基础之上有一个质的飞跃。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司法鉴定漫长的发展史上,为了“认出犯罪的面孔”,人们曾经做出过一些在今天看来愚不可及的事。
      《悲惨世界》中提到的土伦监狱就曾经流传过一个著名的观点,一位狱医认为,习惯性犯罪和人头骨的特殊形状有关,并且真的制造出了一个石膏模型用以证明自己的观点。
      1876年,实证主义犯罪学的奠基人,意大利老军医切撒雷·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出版了他的《犯罪者论》,书中通过对6000名罪犯的比较,得出了一些“习惯犯罪者的突出身体特征”。
      这些“特征”中包括:颌部发达,高颧骨,手臂长,大耳朵(接近方形),视野狭小。龙勃罗梭甚至更具体地提出了纵火犯脑袋比较小,抢劫犯头发浓密这些具体的理论。
      在这荒谬不经的“理论”指导下,当时的人们甚至用摆球来检查犯罪嫌疑人的视野,用特殊的头骨测量器来把嫌疑人的脑袋形状印在纸上。和龙勃罗梭同时代的一位发明家帕特里兹更发明了一种“测谎手套”——这是一个胶皮手套样的东西,苦主需要把手和充气的橡皮管伸进去,有点血压计的味道,审讯的时候。手上脉搏的变化会显示出来,用以鉴别嫌疑人是否说谎。
      和今天的测谎仪(多道记录仪,polygraph)相比,这个胶皮手套也算是同源,只是因为太简陋,抓人的准确率,大概不会比老军医龙勃罗梭的理论更可靠。
      
      编辑 姚晟

    推荐访问:看不见 证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