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德国企业的职业教育角色承担

    时间:2021-04-22 00:00: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德国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双元制”、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过渡阶段或过渡年,其中尤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最具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受到外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企业与政府的合力应对机制持续保证德国职业教育较为稳定地发展。企业在职业教育参与和技能形成国家机制中的特殊角色,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继续教育;技能形成
      【中图分类号】G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9)02-0088-06
      工业化以来,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和资格持续的、变革性要求,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技能形成(skill formation)是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一国政治经济发展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从手工作坊时期的技能生产到大规模工业化、自动化生产带来的产业升级和技能迭代,对一国的技能形成时时提出新要求。技能形成对于新时期的中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暂且不论我国是否还处于人口红利期之内,一个更为紧迫的考量是,技能会为国家带来怎样的红利,技能红利已经被经济学证明是等价于人力资本的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收益回报。[1—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提出,鼓励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坚持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支持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鼓励企业直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在制度和资金投入上予以保证等多项改革措施。[4]企业在德国国家劳动力结构塑造、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工业4.0”时代和“中国制造2025”大背景下的中国职业教育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技能形成的国家建构,是与教育公共投入同等重要的国家战略性举措。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表现与国际竞争力与其劳动力的生产力紧密联系;同样,其教育体制结构直接决定着该国的未来劳动力结构和与之相关的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阶层构成。其劳动力的生产力一方面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来培育,另一方面由后中等教育来塑造,其中就包括学龄期的职业教育和职后的继续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相较于教育体系中其他教育类型,与经济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其发展好坏直接决定着其国家人力资本的国家竞争力。对个人来讲,技能已经成为维持个人生产力的入场券;对国家而言,技能成为保障一国竞争力的无价商品和战略资产。作为职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要素,德国的企业在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资格培训和提供就业岗位的过程中发挥着双重重要作用。企业既是生产者,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培训,又是消费者,接纳合格的未来产业工人进入企业工作。这也是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特殊性。
      一、德国职业教育基本体制架构
      德国职业教育大体上由三部分组成:“双元制”、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过渡阶段。其中,尤以“双元制”为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始于中世纪基尔特组织的手工艺人培训与工业革命后公共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的结合,形成了“双元制”模式的雏形。德国、奥地利以及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同之处在于其从中世纪匠艺时代沿传至今的学徒制。而如今,学徒制不仅仅适用于手工业,一些白领行业也同样采取学徒制的技能培训方式。事实上,白领行业学徒制培训占到整个德国学徒实训岗位的三分之二之多。德国于1969年颁布《职业教育法》(2005年修订),确立了“双元制”的基本构架。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双元制”成為德国职业教育最为稳定的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引导德国青年顺利步入劳动力市场,为德国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保障了德国工业生产的持续竞争力。建立在企业中的学徒技能培训,因为得益于劳动力场所的实际经验情境,技能传递与掌握的效果要远远优于学校课堂。在德国,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龄青少年都有权利进入“双元制”模式中进行培训与教育。同一年龄代际的青少年,每年大致会有60%选择进入“双元制”。“双元制”由两大主体构成,企业和职业学校,这两部分分别承担企业中的在岗技能实训和公立学校中的通识教育和相关职业的技术教育。进入“双元制”模式中的青少年,大部分时间在企业中被当做“学徒”,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协议,企业会按照国家认定的职业行业工种国家(或联邦州)标准对学徒进行培训;在职业学校中,这些青少年就是非全日制学生,每周1—2天在学校接受通识教育和学术性的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双元制”体系中的学徒培养模式可以为一些非学术特长倾向的青少年提供结构性的技术培训机会,从而规避掉他们以低技能的就业身份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风险。这也是德国在劳动力技能结构上优于其他国家的表现之一。而且这种模式本身也促进了青少年在后期顺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保证德国维持较低的失业率。在学校和企业间,学生(或学徒)分别接受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理论学习和实训培训的培养,考核结果分别以资格考试和技能考试获得毕业证书和特定职业行业培训证书。居于企业和学校幕后的主管机构,同时也是行业标准的制定方和职业考试的执行方,是各种诸如工业、商业、手工业、农业、医生、律师等专业行会(Chambers)。除了行会之外,还有少部分的公共服务机构和教会也承担部分的监管职能。
      “双元制”之外,德国还并行着全日制的职业学校教育,学制1—3年。全日制的职业学校教育和“双元制”体系构成了德国职业教育的两种主体形式。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与“双元制”并不是二元互斥的存在,实际上,在同一所职业学校中,同时承载面向“双元制”学生和全日制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任务,只不过,二者在校时间的长短不同。除了全日制的职业学校和“双元制”之外,德国的职业教育还包括一个过渡和引导阶段或者过渡年,即职业预备教育年(das Berufsvorbereitungsjahr, BVJ)和职业基础培训年(das Berufsgrundbildungsjahr, BGJ)。过渡阶段或过渡年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帮助学业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补习,使之达到能够进入“双元制”或者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学业标准;二是作为两种职业教育模式的尝试期,过渡年限可以计入学习年限。当然,选择进入“双元制”体系中接受技能培训,成为“学徒”,或后来的技能工人,往往是出于个人整个生命历程的考量做出的选择。德国在事实上较为稳定的“双元制”结构和相应的实证研究[5]都证实其存在的合理性。

    推荐访问:德国 职业教育 承担 角色 企业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