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提前怀旧,于舌尖上品味教育

    时间:2021-04-10 12:01: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当我“奔四”的时候,我的一个学生已经 “奔六”了。这位老兄,中学时遇上闹革命,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又以一分之差与大学擦肩而过。后来进了工厂,八十年代初遇机关事业单位招干,考上了教师,却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去了检察院。好在他聪明好学,把法条读得倒背如流,从基层干警一直做到检察长,后调任多地,任法院院长。临退休前,因要评高级法官,缺少一个文凭,感觉人生不圆满,于是来城市大学读一个本科。
      这位院长同学勤学擅思,加上历练丰富,说是学生,倒更像是我的师长。有一次,上《中国法制史》,讨论古代官员的“致仕”制度,他说:“在古代,按惯例文官要告老还乡,武将要解甲归田,回乡干什么呢?种菜,讲学!可是今天,又有几人能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告老还乡呢?更何况,像我这样的职业,自己也说不清,究竟算是文官,还是武将?一会儿严打,一会儿保驾护航,一会儿又要宽严相济。办了那么多案件,谁敢保证有几件是铁案如山,又有几件是葫芦案?虽有莼鲈之思,但家乡已无田可种,叫我怎还乡?就算是回老家,也只能去爬爬山,我家乡那座山啊,山上有个庙……” 这位老兄口才极好,讲起来滔滔不绝,不当老师真是可惜了。虽然位至法院院长,显然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不满意,经常说“当老师最好”。
      退休学生的来信
      院长同学毕业后,不久以高级法官身份退休,退休后回了老家。有一天,忽然收到他的电子邮件,信中说:
      现在,我每日必备的功课,就是登高望远。早上,先是开车到郊外的山脚下,从山脚开始往上走,专走羊肠小道,历时一个钟头,到达山顶寺庙,喝茶。因为以前开惯了警车,现在开车容易闯红灯(不是故意,是习惯),好在交警并不认真罚我,这一点倒比你当老师强……最近这庙里来了个野和尚,这和尚满面春风,日日酡红,红男绿女,迎来送往,把庙里的“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本来我不喜欢这个新来的和尚,后来发现他爱看书,有点思想,泡的都是好茶,为人有点意思,就是担不了比丘的称号……有一天,这和尚请我到城里吃茶,说是吃茶,点的却是鱼羊海鲜。和尚一边大快朵颐,尽享口腹之欲,一边和饭店老板举杯对酌,酣畅淋漓。我觉得和尚开荤总是不雅,这饭店的鱼羊也不觉其好,倒是店里的米饭,让我颇感意外,那是我童年时极为熟悉的“水捞饭”。小时候,妈妈早上煮粥时,用一只大号的钢精锅,把米粒煮至七分熟,用笊篱捞出,盛进一只陶钵,埋在灶前的灰膛里,用掉落灶下的炭火慢慢焖熟,这是我最熟悉的家乡的味道,今天已难能吃到。
      原来,这和尚出家前是这饭店的厨师,饭店打的是“本味”的招牌,他说自己以前读技校,学的是烹饪,师傅很欣赏他,传给他本帮菜的心法。毕业后与现在的老板合开了这家饭店,他当主厨,本想把本味派发扬光大,谁知现在的顾客都是重口味,喜欢那些香精调料勾兑的味道。“本味”知音难寻,饭店的生意每况愈下,于是退了伙,后来又干过诸多行当,都不太成功,干脆就跟人学做和尚。不久前,老和尚把道场交给他,并告诉他,“人所求者,即是本味”。老和尚的心传,加上先前当厨师的经验,使他对口味和人心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当起和尚来居然得心应手。到庙里烧香的客人,几乎有求必应,他自然就成了法师,只是仍然不改那风风火火的厨师模样。
      其实人皆有所求,像我,这每日爬山的举动,这看似归隐田园的幽人之致,不也是一种所求吗?和尚请我吃童年的水捞饭(这也是那家本味饭店硕果仅存的本味了),很让我感动,我觉得他是懂我的,就当他是好朋友。其实以他的性格,在万丈红尘中,是可以有一番作为的,可惜都失败了,那么当和尚也算是一个好职业……这和尚还说,来庙里烧香拜佛的人,大多言不由衷,但只要人家说的是好话,他便相信是真的,是善的。这不就是我们法学里讲的自由心证吗?寺庙若能安顿人心,和尚开不开荤又有什么关系?佛是过来人,庙宇就是饭庄,人人皆求自己的本味,才是未来佛。在这一点上,跟他相比,我算不上一个好法官,想想自己在职时,总是形势比人强,何尝真正拥有过自由心证?这一点,只有退休后,才算看明白。
      在职教师的复信
      我回了一封信:
      看了你的来信,我不禁对退休生活有了几分向往,可是看窗外风轻云淡的天,怎地忽然就急迫了起来。如果不是因为已经退休,如果不是对自身职业有着深刻地反省,你又怎能体味出,这人性中许多圆满和不圆满?其实教师这个职业也一样,面对的无非是人心,传授的知识,本味也好、和味也罢,只有经过生活的点化,才能成为真味。
      很羡慕你现在的退休生活,你的理想是成为老师,却最终成了法官,然而现在你终于可以自由心证了。而我本来是要去从事法律职业的,却阴差阳错地当了老师,其实,教师是一个容易埋头走路,而忘记登高望远的职业。很喜欢你讲的那个厨师和尚的故事,教师和厨师是相似的职业,面对各种材料,你如何发挥出它的味道?学科、专业、实验、创新、法律诊所、模拟法庭,还要配上声光色电,教师们各个身怀绝技,就像厨房里藏着各种秘密调料。于是我们对味道的追求越来越怪诞,我们离知识的本义渐行渐远。你讲的水捞饭的味道,很令我动容。我们在没有吃过别人家的饭之前,总觉得妈妈做的,味道最好,而在遍尝各地佳肴之后,却依然最怀念家乡的味道,鲁迅先生在《故乡》里,不也说儿时吃过的罗汉豆是最好的么?怎样算是一个好老师呢?我想,讲课若能讲出“母亲”的味道,那一定是好老师了。下面,我也跟你讲一讲关于我的米饭的味道。
      以前读小学时,每当放学回家,妈妈就开始准备晚饭,在我的家乡,晚饭一般是“作水焖饭”,铁砂锅里量入米,加水,漫过米约半寸,盖上木制的锅盖,用大火烧开。十五到二十分钟后,锅盖边缘开始有汤水扑出来,因为米汤的表面张力较大,扑出来的汤水在锅盖边沿形成乳白色的气泡。一开始气泡小而密,两三分钟后,气泡逐渐变大、变少,表明锅里的米汤已快收干了。这时,在气泡的破裂声中,隐隐有细细的噼啪声,这是锅苔(锅巴)开始形成的标志。这时,改用文火再煮两三分钟,等到噼啪声变得密集,锅沿逸出少许淡淡焦味时,撤下火,利用炭火的余热,再焖十来分钟即可。这整个过程,不能揭开锅盖,对水汽、火候的掌握,存乎一心,全凭经验,是为“作水”。
      开饭了,揭开锅盖,米饭的香气混杂着松木锅盖的气味,扑鼻而来。上乘的“作水焖饭”,软硬适中,晶莹剔透,表面多孔,锅苔致密而色泽金黄。置凉后的锅苔,松脆可口,层次丰富,如黄昏的气息,散发出丰收的喜悦,于温润洁白之下,隐藏着层层金黄,那是母亲的心思。
      教书和做饭,颇有几分想象,教师是火,也是水,水火交融,是为火候。一批批学生,就是那千钟粟,经过你手,糊了,焦了,还是锅苔金黄刚刚好?也许只有母亲最知道。经常有学生跟我说,解微积分时,那感觉就像是指尖被放在火上烤。十指连心,如果是母亲,岂能不心焦?我常对金融专业的同学讲:“你们贷款给农户,风险控制就不要用数学公式去算了,不如跑到农户家,看看母猪又生了几头小猪,再到菜市场,看看仔猪的价格,是涨了还是跌了。”火候是不能“计算”的,它需要“点化”。也许我这一句话,就点化出一个银行家来,也未可知呢?
      记得我跟你说过,退休后要去过“种豆南山下”的生活——南山下,豆苗稀稀,四季轮回,经历了阳光雨露,吸收了天地精华,豆豆们,出落得珠圆玉润,从田塍来到灶间,等待着,冬水里的一场“点化”。
      母亲是“点化”的高手,黄豆磨好浆,用大火烧开,舀到木桶里,稍微置凉后,用卤水开点。豆浆经卤水点化,便凝固成絮状的豆花,如此反复多次,直到酸浆水澄清,就可以把豆花舀进垫有细布袋的木制的豆腐匝里,盖上木板,压上石头等重物,直到豆腐匝的边缘,不再有水分渗出,洁白如玉的豆腐,就成了。在我的家乡,点卤讲究用盐卤,不用石膏,因为石膏点出来的豆腐会有一种苦涩味,而盐卤点出来的豆腐,则带有一点“谷香”,那是母亲的味道。
      坚硬的豆子,被点化成嫩豆腐、老豆腐,可蒸、可煮、可煎、可炸、可熏、可卤、可切干丝、可作圆子,变化无穷。讲了这么多,仿佛我是厨子似的,可如果你光看我的“菜谱”,想来既点不了豆腐,也做不出圆子。当老师也一样,照本宣科易,学会“点化”难,若要点出“谷香”,那就更难。这里面既有技艺、经验的总结,又有见识和感悟的积累,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点豆腐如是,教育如是,你当法官亦如是。
      特意查了下自己退休的日子,恰好在某年的重阳节前。等到我退休的那一天,要先做什么呢?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那么,还是先爬爬山吧。登上高山,可远眺,可回望,黄叶缤纷,秋气高爽,菊作茶饮,九月食糕,那些秋水般流走的味道,要在重阳这一天凝望。多少回春种秋藏,多少回新米入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学生,换得今日登临,万千滋味。教师不过是众多职业之一种,云水烟霞谋稻梁,山高水长,人生谁个不忙?但教师又是一个需要登高远望的职业。晨曦,晚阳,秋水,春芳,尘土,星光,深红,浅黄;少女,红花,处子,骄阳,老夫,银婆,饮食男女笃笃鲜,叹流水东去何匆忙……
      何匆忙?游戏忙!还记得幼儿园“排排坐,吃果果”的游戏么?还记得中学时,根据分数排座位的游戏么?那很有点梁山英雄排座次的味道的。再后来,考大学、找工作,申报课题、晋升职称,我们继续忙着玩“排排坐”的游戏,为着蜗角功名,蝇头微利,开心“吃果果”,耐心点的,按部就班,着急的,拜佛烧香,这游戏的妙处,真是难与君说。
      何匆忙,何匆忙,不如现在就去,爬山岗。
      我站在故乡的山岗上,看母亲河从远方迤逦而来,她的源头,是天边一绺细泉,上天的鬼斧神工,使零落山间的每一滴水,都有自己独特的流向,于是就有了流域,有了特定的山川河流和饮食男女,那是上天的秘密,是天命。知天命而尽人事,是师者的本分。虽说四十而不惑,但理想丰满,现实纷繁,天命不易,人事变幻,品味教育,知味殊难,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此番以舌尖论教育,如果言不及义,就当是提前怀旧好了。
      

    推荐访问:舌尖 怀旧 品味 提前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