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季国标 把民生放在首位

    时间:2021-01-31 12:00: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化纤专家,我国化纤领域工程技术、生产运行和工业发展的主要开拓者和技术带头人之一,季国标院士与周恩来、田纪云、朱镕基等几代国家领导人都有过工作上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感受,他和纺织战线的老同志们一起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实践,亲历了我国从“缺衣少穿”到“丰衣足食”的奋斗过程,换来中国世界化纤第一大国的地位。时至今日,季老仍在为我国成为化纤强国孜孜以求,不断追求新的历史蓝图。在对他的采访中,了解他的片段经历,便可以从一些事例中重温中国化纤业几十年来走过的足迹。
      
      改革开放前的化纤产业
      
      “周总理的谆谆教导对我有四点影响最为深刻:第一,我们的国家把民生放在第一位;第二,要靠科技,用科技来发展先进的工业;第三,要对外开放,寻求国际合作;第四,周总理说我们是人民培养的,要为人民服务,为我们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奋斗,这是我们的责任。”
      ——季国标院士
      1957年秋冬,周恩来总理亲自决定组织了一个化工化纤考察团,由原化工部副部长侯德榜带队赴日本进行考察,当时的季国标是最年轻的成员,才25岁。时隔五十多年,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出访前的考察团时苦口婆心的话语:“中国6亿人口,人多耕地少,光靠天然的农产品要解决好温饱有困难,吃饱穿暖都有问题,派你们到日本去考察,看看他们的技术如何,如果好的话,有可能买它的技术设备来建设中国的化肥厂,增加粮食,建设中国的化纤厂,发展化纤,解决温饱问题。”我国的化纤工业和化肥工业就是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发展壮大的。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国家对于化纤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一直非常重视,在60年代初就确立了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并举的方针,支撑纺织发展。
      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保定化纤厂,从东德进口、引进设备生产粘胶纤维,同时建设了北京的尼龙长丝厂。60年代,我国开始发展石油化工,在兰州建设腈纶厂,在北京建设了维尼纶厂。70年代,我国进行了一项重大决策:筹建四大化纤基地——上海石化、辽阳石油化纤、天津石油化纤、四川维尼龙。应该说,国家从建国以来就非常重视化纤产业的发展,但是在60、70年代,也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等一些左的路线和思想的干扰,在发展的进程中曾受到一些挫折。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建设兰州化纤厂——我国第一个腈纶厂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阻力。60年代,季国标在兰州化纤厂主持技术工作,其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兰州化纤项目受到批判,认为兰化从西方国家、从英国进口装置是洋奴哲学。季国标因是对外谈判的负责人,大字报铺天盖地,调查小组一直追查到北京,追查到外贸部,直到看见签字的是周恩来,才算罢休。
      在辽阳石油化纤的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大的干扰。在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中期,江青操纵了一个“蜗牛事件”,起因是一个外国友人在与中国的交往中送了一个蜗牛形状的纪念品,江青知道了大做文章,说对方是在污蔑中国发展速度太慢,是影射中国“爬行”!于是乎大动干戈,最终将辽化的工程和蜗牛事件也联系到了一起,硬说辽化进口法国的技术和装置是30年代的水平,是“爬行”。其时季国标是纺织部进口办的负责人,主持对外谈判和合作,也受到“蜗牛事件”的关联,顶着巨大的压力。实际上,辽化从法国成套进口设备,它的基础是周恩来总理和法国的蓬皮杜总统两个人会谈后定下的原则:法国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我国友好的国家,为此周总理曾提出“同等优先”的原则,即在技术、价格同等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从法国进口。辽化的合同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确定下来的。江青以极左的面貌出现,干扰开放与合作,由于我国缺少法文的翻译,当时的谈判语言和合同文本都是英文,这也构成了一条罪名。
      在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50年代、60年代就在着力建立和发展化纤产业,但受的干扰很多,以江青为代表的左派思想反对开放,蜗牛事件就是一个反映,尽管如此,我国的化纤产业也为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打下了重要的基础。1978年以后,没有了干扰和阻力,化纤产业更是突飞猛进了。
      
      化纤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们国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化纤、纺织产业就非常重视,并不是30年前改革开放才开始这样,四人化纤基地等重大项目的建设70年代初就形成了决策,为我国化纤产业的发展打下非常好的基础,但在30年前发展进程中受到很多干扰,难处很多。所以我深深体会到,78年改革开放是科学技术的春天,是我们搞对外交往合作开放的春天。”
      ——季国标院士
      
      仪征化纤厂的筹划和建设
      
      仪化是世界特大型的化纤企业,是我国在原有四大化纤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建设的又一座大型化纤基地,规模很大,年产能48万吨聚酯和涤纶。在这个进程中间,美国最大化纤公司杜邦的技术专家难以相信仪化是48万吨的规模,多次在不同场合问季国标:“是真的吗?”作为世界一流的专家他对中国建设这么大的化纤基地感到震惊,“杜邦公司经营了几十年化纤,也就是这个水平,你们一下子就上这么大?”仪化的建设显示了国家对化纤的高度重视和巨大魄力,在国际上都引起震动。
      仪化的建设开始于1978年到1980年间,刚好是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我国一共上了二十二个重大成套进口项目,仪化便是其中之一,国家的同期支付太集中,资金出现了困难。国家有关主管工业、建设和外贸的部门召开联合会议,商讨对策,季国标也参加了这个会议,会上有专家提出,虽然已经对外签订了合同,但我们付不起,干脆把合同取消了,不建了,把包括仪征化纤在内的项目取消合同。季国标据理力争:“化纤工业是纺织产业的重要基础,只有化纤上去了,纺织才能够发展得好。”会后外贸和纺织部门组织了一个谈判小组,由季国标带队,到德国公司去商谈,我国的方案是将仪化项目分期建设,希望外方相应推迟交付时间,中方相应推迟付款时间,分期分批完成,最后双方达成了协议。这也是仪化分两期建设的由来。在当时国家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国家领导人的态度仍然支持上化纤项目,采取了灵活的办法,在改革开放期间也很快地取得了外方的合作,最终顺利建成了仪征化纤。
      仪化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个小细节。48万聚酯合同签下来了,但是紧接着的后道工序——涤纶抽丝怎么办?当时的纺织部长钱之光为这个事情非常焦急,专门从主楼跑到后边小楼上王瑞庭副部长办公室,研究怎么办,他们把季国标找去一同商量,因为德国的聚酯王艺提供的聚酯熔体温度偏高,抽丝有难度,以中国自己的力量搞又没有把握。商量后决定:进口两条抽丝线抽丝生产,同时把技

    推荐访问:放在 国标 首位 民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