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慈善之疑也颇有好处等

    时间:2021-01-10 00:04: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qy/zgqy200923/zgqy20092345-1-l.jpg
      《中国企业家》2009年第22期《陈发树慈善悬案》
      陈发树捐款事件热闹了许多媒体与网民,一片轰轰烈烈的质疑声里,冷静的、夸奖的声音听起来冷冷清清。这不对等的舆论其实是不正常的,让慈善家们一颗热心换来了一片冰凉。可是仔细想来,争论也颇有好处,那就是让人意识到了中国相关法律的不足之处,这些法律层面的缺陷在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的讲话里,在曹德旺委屈声里,在陈发树的沉默里。在慈善的具体实践中,如何透明化运作,如何使用善款,如何内控,使这些资金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树立起慈善的公信力,是一个多方需要考虑,也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文会)
      
      水泥行业:“三国演义”抑或“双寡头垄断”?
      《中国企业家》2000年第22期《谁是“水泥之王”?》
      谁是中国的水泥之王?这是一个答案鲜明的问题。从产能来说,目前的王位无疑属于中建材,其凭借这两年“疯狂席卷”140多家水泥企业,迅即实现了将近1.8亿吨的产能,一举超越了海螺保持12年的老大位置。
      这也是一个令人困扰的议题。因为中建材目前只是“大”而不是“强”,他虽然在规模上超越了海螺,但在盈利能力和内部管理等方面还需迎头赶上。
      中建材之所以风卷残云,大肆并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央企”的独特地位。作为央企,作为“中央军”,中建材拥有得天独厚的政策扶持优势、资金优势、政府关系优势等,因此它选择了契合自己的“俯冲式”的进攻方式,那就是收编和“招安”地方水泥企业。正是通过这种“外延式”的发展方式,中建材一举实现了“做大”的目标。但如何实现内部的有机整台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一大考验。
      举例来说,原来那些地方水泥公司的老板们在并购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国企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这个角色转型能否真正实现就很值得大家拭目以待,须知他们之前可都是称霸一方的“诸侯”呀……如若内部整台出现问题的话,那么中建材现在的“快”可能导致未来的“慢”,因为有很多“家务事”需要处理。
      海螺之所以放弃以往以并购为主的路线,转而选择以新建为主、并购为辅的发展战略,与其遭遇的并购曲折有关。但在山人眼中,这一“后退”实际上是“以退为进”,以必要的学费支出为代价找到了真正契合其地位和实力的发展路径。须知,海螺只是一家地方性企业,是“地方军”,它在异地的拓展只能是“冲锋式”进攻,这就决定了它在并购之路上不太可能一帆风顺。相反,海螺的真正强项在于它的创新和管理,因此自己新建基地之路实际上属于内涵式发展模式,它相对而言肯定会走得更好、更稳。虽然目前的发展速度减缓了,但其未来并不存在整台的困扰,因此目前的慢实际上造就了它未来的快。
      除此之外,大家不要忽视了在旁虎视眈眈“中材集团”这个重量级的参与者,他和中建材一样属于“中央军”,同样拥有强大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因此,就中国水泥行业版图而言,未来发展的主线应当是“中建材、中材和海螺”这三家的台纵连横的演义:既有可能上演水泥行业的现代版的“三国演义”,也可能出现中建材和中材的“双寡头垄断”(中建材和中材,谁能顺利牵手海螺,必将稳固奠定行业老大的龙头地位)。
      
      基因之殇,中国创新药物之殇
      《中国企业家》2009年第22期《赛百诺:基因之殇》
      世界首个获得基因治疗新药证书的赛百诺曾经风光无限,闹到现在居然和其创始人彭朝晖博士对簿公堂,核心的原因还是中国创新的药物没有在市场上取得足够的成功。
      教训第一是客观看待中国创新的条件。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医药研发由于病人多,容易开展临床实验而更容易进行,从而能形成相对于西方国家的捷径。但是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到,临床实验容易召集病人,是因为医保不健全,大家急于治病,而试验中的药物一旦批准,却需要尽可能多的普通病人在采用这种药物的时候都能享受到医保。结果,医保对创新药物覆盖不足成了几种中国创新药物难以取得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二是国家资助。毋庸置疑,中国几种领先于西方国家的药物的成功,都是政府资助的产物,但是如果国家资助只考虑是否领先,不考虑是否有市场前景或者是否有足够好的企业治理环境,那么政府资助的效果恐怕也会比较有限。
      (《科学新闻》总编辑 贾鹤鹏)
      
      对企业家的“慈善战略”不妨包容
      《中国企业家》2009年第22期《陈发树80亿的慈善悬案》
      无论出于公心还是私心,慈善总是好事,是一件对社会有益的行动。如果我们的政策能够及时“奋起直追”,如果我们的社会和大众多点包容心,少点批评和质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通过现金捐赠和股权捐赠来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从企业角度来说,慈善行为的后面或多或少显示了“慈善战略”的迹象,慈善举动的付诸实施,无论对于企业家还是企业来说都是很好提升品牌和声誉的好机会。虽然这之中会有很多争议。其实争议的过程就是吸引大家眼球和注意力的过程,争议越大和越长,慈善企业被记住和认知的概率就越大。
      
      “债券融资”源自投行青睐
      《中国企业家》网站2009年11月21日《7天酒店纽交所“开张”》
      7天所采取的“债券融资”,是很多投行不喜欢的融资方式,因为这样做不出让企业任何的所有权,投行的利益体现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如果投行对某家企业进行了债券融资,那就说明,这家企业未来的成长性是很高的,投行甘愿以此方式获取利益。这也同时表明7天的企业拥有者对公司盈利前景的充分自信,所有者不愿牺牲所有权为代价获取融资。
      
      走出江湖的企业家能否接受公司治理正规化?
      《中国企业家》2009年第22期《华谊兄弟:告别资本焦虑》
      创业板上市,华谊兄弟堪称最大的赢家,传媒娱乐业的企业家们终于可以摆脱依靠圈子和人脉,走向公司治理正规化的希望。但这不由让人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创业板何以长达十年通不过批准,资本市场发育不足耽误了多少有潜力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二是骤然暴发之后,习惯了圈子、江湖的企业家们能否正确对待财富,接受公司治理正规化的全新挑战。
      比起前者,后者无疑更为重要。著名经济学家刘纪鹏曾当面质问过王中军能否正确对待财富,知道怎么花钱吗?王中军也承认这是自己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但在这篇报道中,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一个志得意满的财富故事,却没有看到这些一夜暴富的企业家们的理性思考。
      
      许家印“二次尝试”手法高明
      《中国企业家》2009年第22期《硬气许家印》
      与此前一上市即表现低迷的多家内地房地产开发公司相比,许家印和他的恒大地产在第二次尝试中,无论在动作还是舆论上都显得异乎寻常低调。这一手法其实很高明:缩小融资规模,压低发行股价,一方面确保了一段时期以来坚持的“大干快上”式发展策略和凶猛的囤地行为造成的现金流窘迫得到缓解;另一方面保证了许家印手中的股权并没有得到稀释,控制力仍然集于一身。
      许家印与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各大房产巨擘风格迥异的地方在于,相比商业嗅觉,他显然更是个具有典型中国式集权政治手腕的领导人物。这种才干有效地被施展在恒大地产迅速崛起的各个方面,使得恒大“开盘必特价,特价必升值”等口号虽然毫无新意,却最大程度地确保了交易额的节节攀升。

    推荐访问:颇有 慈善 好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