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网络环境下假新闻的甄别和防范 2018年金融环境现状

    时间:2020-08-06 08:03: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网络环境 假新闻 防范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当前传统媒体的发展运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具体到新闻编辑的微观层面上也是如此。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使得新闻编辑工作在信息占有和稿件选择上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借助网络传播的假新闻也成为新闻编辑工作中的“定时炸弹”。流传网上的假新闻如何形成,有哪些特点,如何对其进行甄别和防范?这些都是现代新闻编辑工作者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假新闻案例:从“暗杀盖茨”到“舰队逼出潜艇”
      
      今年初,《新闻记者》杂志评出“2008年十大假新闻”,其中包括:一、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二、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三、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等等。
      追根溯源,这些案例中半数以上的假新闻的最初信源是互联网上的博客、论坛帖子、未经核实的国外网站等。另外,所有上述假新闻在见诸报端之后,无一例外地通过互联网迅速广泛传播,然后被更多传统媒体转载,对媒体公信力造成重大伤害。
      在互联网传播史上最为“著名”的假新闻是和比尔・盖茨有关系的一条消息。2003年3月29日,《中国日报》网站发出“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洛杉矶遭到暗杀身亡”的消息,被国内各大网站和媒体迅速转载。报道引用的信源是美国CNN。这条消息被证明是不明来源的愚人节玩笑时,已经传播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今年2月初,一条“我国舰队逼出印度跟踪潜艇”的新闻出现在各大门户网站的显眼位置,媒体纷纷转载。事后,最先刊载这条假新闻的《华西都市报》等媒体受到相关部门处罚。
      成因与分类:网络传播是把双刃剑
      互联网技术造就了信息传播自由的特点,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操作的方式(如博客、论坛、聊天室、新闻组、即时通讯等)也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这一方面提高了网络新闻传播即时性,另一方面却导致信息失真和虚假新闻传播泛滥。网络信息发布的匿名性和信息的海量性,往往导致信息来源难以查证。虚假新闻往往包含耸动信息,吸引大量网民关注,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网络传播中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往往被淹没在对新闻轰动性的追捧中。质疑真正受到重视时,往往已经是假新闻造成恶劣影响之后。
      按照互联网在假新闻的生产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网络假新闻大致可以分为信源性和信道性两类,两种类型之下又可以分为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一类,以互联网为信源的假新闻。这类假新闻又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借助网络社区、个人网站等网络传播工具扩散的网络谣言。网络传播的特点导致人人都能成为信息发布者,包括居心叵测的阴谋家和唯恐天下不乱的好事者。如果新闻从业者不认真判断,网络谣言转化为假新闻的可能性也在增大,“三人成虎”的寓言在网络世界中每天都在发生。二是网络媒体自己炮制的假新闻。我国目前尚没有出台新闻法,网络信息传播的法规也不够完善,导致一些网络媒体片面追求访问量和点击率,抛弃新闻职业道德,有意无意地制造假新闻或者胡乱转载境外网站的假新闻。
      第二类,以互联网为信道的假新闻。也就是以网络为传播渠道的假新闻,大致也包括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对传统媒体假新闻的扩散和放大。地方媒体的影响力原来只局限于当地,但网络传播超越地域性的特点使得地方媒体的影响力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然而同时也使地方性假新闻能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造成恶劣影响。二是真实新闻在网络传播中失真。网络传播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速度使新闻转载次数空前提高,各网站转载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缺斤少两”都会导致新闻失真,使此后的相关转载变成谣言传播。如“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这条假新闻,本身起源于网友不满“阻碍长江开发建设,专家建议炸掉南京长江大桥”的新闻而发的讽刺之文,不想几经转载之后,变成了“掐头去尾”的假新闻。
      
      甄别和防范:打造虚假新闻的防火墙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形成自己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基础。因此,当编辑在面对网上一条富有刺激性和冲击力的新闻时,一定要保持足够清醒,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排除“深水炸弹”。
      首先,要尽量采用权威稿源。重大新闻尽量采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权威新闻媒体的稿件,至少选用较有公信力的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稿件。这些媒体的专业从业者已经通过较为系统的采集和编辑,生产的稿件信息完整且富有逻辑,易于鉴别使用。对网络媒体的稿件以及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的稿件,要慎之又慎,多方求证;对网络论坛、博客网站等渠道的信息,在经记者采访核实之前,要坚决摒弃。在重大新闻上,网络媒体只能作为“雷达”,来扩展新闻编辑的信息视野,而不能直接作为稿件来源。
      其次,要仔细验证信息来源。由于一些假新闻会冒名传统媒体发布,在网上获得的新闻信息,要花力气追查最初的信息来源。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功能,搜索出一条信息的最初刊发媒体和刊发时间,并查找该媒体的纸质原文、或电子版版面。今年2月的“我国舰队逼出印度潜艇”的假新闻中,网上稿件大多署名《青岛晨报》,而经笔者当时求证,青岛只有名为《青岛早报》的报纸,由此引发怀疑,进而避免了一次转载失误。
      对最初信息源为广播、电视的新闻,要到电视台或广播电视台的网站上进行查对。对发布信息的媒体或网站的背景的了解,也可以帮助新闻编辑判断新闻真伪,比如媒体或网站的主办方、出资人等。另外,对单一信息从多个信息源进行验证也是避免落入假新闻陷阱的好办法。
      第三,要用常识和逻辑推敲稿件内容。新闻编辑可以就网上稿件中的一些细节、叙述方式和写作条件,推测事实的可能性和准确性。对于事件异常离奇、文稿错字连篇、行文堆砌辞藻、情节衔接勉强这些特征,如有其一项,就要特别谨慎,在头脑中多打几个问号。位列2008年十大假新闻之列的“孙中山是韩国人”一稿,最初转载的《新快报》就犯了常识性错误,居然对文中罗列的“韩国研究‘成果’”比如“姚明是韩国人后裔,熊猫的故乡是韩国”等明显违背常识的描述不加质疑,导致一篇网帖堂而皇之地作为新闻上了报纸版面。而“火车3秒过长江大桥”一文更是用最简单的数学知识就能推算出其常识错误。
      能够完成以上几点,基本上可以保证网络假新闻无所遁形,但这要求新闻编辑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网络技术能力,还有足够的冷静和耐心。■
      
      参考资料
       1、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2、闵大洪,《从网络谣言到网络假新闻》,原载传播研究网
      3、朱云龙,《网民对信息的“把关”》,《网络传播》,2006年第5期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推荐访问:甄别 假新闻 防范 网络环境下假新闻的甄别和防范 虚假新闻的成因及防范 浅谈假新闻的危害与防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