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介绍中国各个城市的书【书中的“城市”】

    时间:2020-03-29 07:43: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改革的强劲推动激发各地之间的经济竞争,城市逐渐成为评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坐标。随着资本欲望所造就的人化的社会空间的割裂,人们开始反思城市的健康有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其实,中国城市之病早在18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之时,在西方已然隐现,在一些对城市发展历程进行总结与反思的图书中就有体现。在这里,我们选取三本有意思的书进行介绍,不是书评,只是让大家思考我们的城市该如何走一条新路、好路,而少走一些老路、弯路。但特别要提醒的是:外国的药未必治得了中国的病。
      19世纪的巴黎,21世纪的北京
      美国大卫•哈维在《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的导论中第一句话就是:现代性的神话之一,在于它采取与过去完全一刀两断的态度。但正如有人在微博里说的:过去过不去,未来未必来。想与过去一刀两断,必然承受非议。19世纪的巴黎如此,现在的中国城市也必然如此。
      改建巴黎的主人公是市长奥斯曼。1853年,第二帝国皇帝路易•波拿巴指定他挑起巴黎改造的重任:从政治上来说,要展现帝国权力的气度,要展现巴黎作为欧洲核心的尊严;从经济上来说,要化解经济危机,要让资本通过发行进一步增值,要让各个阶级都有利可图;从社会上来说,要消除拥挤,改善交通和居住;从生产上来说,要有劳动力和技术的保障;从文化上来说,发行要符合新的城市观念和意识形态 ……于是乎,开辟市中心林荫大道,建立纵横交错的给排水系统,修建广场、商场、公园、医院、火车站、图书馆、学校,大量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被拆除。巴黎现代性闪亮登场,其“创造性的破坏”也影响至今,并跨越大洋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21世纪的中国各大城市成为了19世纪的巴黎翻版。只是不知道,这些“创造性的破坏”能否给中国后人带来真正的荣耀与舒适?漠视自己文化的“创造性”,是否会造出“别人的城市”?
      《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
      (美)大卫•哈维著
      黄煜文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1月出版
      
      谁能逃脱大都市魔咒?
      1987年,纽约州立大学建立了刘易斯•芒福德城市与区域比较研究中心。首任中心主任瑞•布朗姆理是这样评价芒福德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学家,其论著的雄辩和学识上的刚正不阿,是享有国际声望的。
      对于“城市发展”,刘易斯•芒福德仿佛传教士与预言家,他不断地为“超大城市”的缔造敲响警钟――城市如不加以合理控制与管理,人类将走向灭亡!
      他在研究中发现:大城市最终的形式似乎将是两种力量分离的结果,这两种力量在17世纪以后非常迅速地分开:一种是生产经济(工业),它空前地大规模利用能源,一种是消费经济(商业)……工厂和市场的规模标准很快传播到大都市的每一个其他机构。要有最大的博物馆、最大的大学、最大的医院、最大的百货公司、最大的银行、最大的金融集团和公司,这些都成了大都市的基本要求。对此,他指出:大城市所以有催眠术般的吸引力,原因有两点:一是它是国家的工具手段;二是它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一些首都通过其庄严宏伟的景象和豪华的气派,以及它们的巨大财富,把较小城市的人口和贸易都吸引进来,这些较小城市的传统生活方式被迫屈服于帝王和宫廷的显赫威望。
      但城市并非一无是处,“希望”还是存在。而芒福德指出的救赎之路为――文化。“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的东西为活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力。”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
      宋俊岭倪文�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病了吃谁的药?
      城市人类学家认为,个人对生活所在地的认识是由多个因素构成的:一种个人身份认同感,一种说明“我们是谁”的感觉;一种社区感,成为一个大集体(或者家庭或者邻里人群)的归属感;一种将来感(时间感),一种我们身后和我们面前的地点感;一种在家里的感觉,一种舒适感。
      而在《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中则表达出现实的无奈:“随着城市中的陌生人越来越多,城市生活的方式需要更多的中间人和翻译。后者的短缺导致了不断增多的误解、迷惑和冷漠。”
      这本以“城市物质环境与人们生活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为基本出发点,从空间(偏重物质实体探讨)、社区(偏重人群、亚文化探讨)、本质(偏重个体探讨)三方面,运用历史的纵向发展演变和多学科的横向交叉等方法展开研究的书正是以这种冷静处理方式,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差异与距离――相似与密切。有些问题乍一看与我们的问题非常类似,所以,总有些国内也经常使用的概念与名词,跳入我们的视线。不过也正因如此,只有仔细鉴别二者在使用这些概念时的语境(context)及解决问题上的“本质差异”,才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真实的城市状态”,进而有的放矢地分析“真问题”而非“伪问题”,寻找“有自己特色的解决方法”。
      《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
      (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著;
      敬东译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出版

    推荐访问:书中 城市 书中的“城市” p1书中的城市 书里的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