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全球化【浙商的全球化生存】

    时间:2020-03-29 07:35: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浙商的“联合国大会”      首届世界浙商大会上月在杭州举行,大会召开适逢“世界联合国日”,2000余位来自五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新老浙商齐聚西子湖畔,这差不多是“联合国”开会的阵势。但对浙商来说,与会代表只能是“万里选二”――全球浙商人数超过1000万人,差不多是5000浙商里只能有一个代表到杭州开会。
      当今中国各省市最有条件召开全球范围地域性商人大会的当属浙江,因为无论民营企业家总量,还是在外商人总数,浙江都是最多的。据统计,目前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处不见浙商的身影和足迹。
      游牧性是浙商的突出特征,走得远、出去多、分布广是浙商区别于其他地域性商人群体的显著标志,也是浙商之所以成为影响深远商帮群体的重要因素。据全国29个省级浙江商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浙江在全国各地(除浙江外,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经商办企业的人员约为600万人,创办各类企业26万多家,各类专业市场2000多个。
      海外浙商也阵容庞大。全省有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150余万,其中绝大部分是浙商。此外,归侨归眷也有近150万人。
      目前,海外浙商已经进入提升发展和回归发展的新阶段。截至2009年,在浙江投资创业的侨资企业达到了28000多家,总投资1500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省外资企业总数的65%和外资总额的60%。海外浙商的发展与祖国经济社会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背着石头漂洋过海去打拼
      
      地处浙南的山区小县青田人是浙商走出去的先行。这里是历史人物刘伯温的故乡,如今是中国著名的侨乡。这里山明水秀,但是土地贫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当地人流传着一句谚语:“山头人三件宝:火笼当棉袄,竹篾当灯草,番薯干吃到老。”为求温饱,很早就有人背井离乡,到日本和欧洲谋生。
      青田盛产腊石,号称玉石,是中国“四大国石”之一。早年的青田石雕中外闻名。但青田人出国到底始于何时?目前所见的关于青田人最早出国的记载出自民国24年英文版《中国年鉴》:“在十七、十八世纪之交,就有少数国人循陆路经西伯利亚前往欧洲经商,初期前往者以浙江青田籍人为多,贩卖青田石制品。”
      这条弥足珍贵的记载虽无法考证青田人出国的具体年代、姓名和数量,但可以判定为青田人出国的发轫期,并可以确定青田人出国与青田石雕远销海外大致同步。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先行者如何背负青田石制品,从中国东南偏僻山区穿越大片国土,走到东北边陲,然后跨出国门,越过西伯利亚苔原、森林、草原、湖泊和山脉,遥遥数万里,然后进入莫斯科、明斯克等城市,或就地经商,或再辗转到欧洲其他国家,其艰难险阻不亚于古丝绸之路。
      当年浙商闯天下的艰辛困顿现今已难以想象。当时青田人的典型经历一般是:身背20多斤重的青田石雕和小型工艺品,花上117枚银元,办理护照船票。从上海启程,海上航行32天,抵达法国马赛,再从马赛坐火车到巴黎,落脚里昂火车站附近。而漂洋过海万里之外,是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
      1917年冬,2000名青田青年被招聘华工,来到法国。战后约1000名华工留了下来,由于这批人的引领和提携,青田人纷至沓来,居住在12区里昂火车站附近,慢慢形成青田人为主的特色小区。里昂火车站因此成为青田人赴欧第一站。
      巴黎12区里昂车站附近有两条狭小的街巷,一条叫白玉洛(Passage Brunoy),另一条叫拉奇诺(Passage de Raguinot)。白玉洛是一条死巷,仅20多个门牌;拉奇诺双向相通,且比白玉洛长。其间,一条20米的小巷连接白玉洛和拉奇诺。初抵法国的青田人只要能生硬地模仿里昂火车站的发音“嘎合他里昂”,便会找到这里。他们往往合租一个房间,中间摆放一张桌子,地板上全铺着地铺。
      20年代初期,这里开设了一些批发商行,青田人几乎垄断了巴黎华侨小商品批发业务,巴黎的青田人已成为在法中国人的代表之一。
      邹韬奋曾于1933年至1935年流亡海外,在《萍踪寄语》中介绍了巴黎华人聚居区青田华侨的一些情况,他说:“巴黎里昂火车站附近,便是他们丛集之地。他们往往合租一个大房间,中间摆一张小桌子,地板上全铺着地铺。穷苦和龌龊往往是结下不解之缘的好朋友,这班苦人儿生活低下,衣服褴褛是不足怪的,于是这些地方的法国人避之若蝎,结果形成了法国的‘唐人街’。”
      青田人走出家门,除了法国由近及远,足迹遍及亚、欧、美三大洲。据山口《留氏宗谱》载:清嘉庆二年(1797年),青田山口陈半山村留国云携石刻东渡日本销售,这是18世纪有据可查的青田唯一的出国者。继留国云渡日之后的100多年间,又有多人先后携石雕赴日本销售,后转为苦力或小商贩,19世纪中后期青田人在日本就初步形成了群体。清道光五年到十七年(1825~1837年),山口的留抱谦、留柱南,港头峙下的周凑章、王显宽、王金奎,章旦的张如坤,方山的林孝杰等均在这一时期出国。据老归侨口述,日本是邻国,山区贫困农民只要随身携带几件石制品,沿途销售,或借道朝鲜、越南,或直接东渡日本,耗资不会太多(一般是十几块银元),而且只要肯吃苦均有多寡不同的收入,由此可以缓解贫困,改善生活,故早期赴日者日益增多。
      
      温州人在巴黎挤走犹太人
      
      温州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史料记载,公元988年,北宋商人周伫随商船到高丽经商,成为第一个出国的温州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温州人漂洋过海到日本、东南亚、欧洲诸国经商谋生,到新中国成立前已有华侨3.8万人。改革开放以后,更多的温州人走出国门创业闯荡。目前,全市有42万余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分布在93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归侨侨眷近43万人,与温州人联系比较密切或由温籍侨胞担任主要负责人的海外侨团有227个。
      温州地区由温州市及其下辖2市6县构成,即温州市、瑞安市、乐清市、文成县、永嘉县、洞头县、泰顺县、苍南县和平阳县。出自这一地区的人都被称为“温州人”。
      温州人移居法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以“三把刀”――菜刀、剃刀、剪刀,开始谋生。据估计,目前在法国的温州人有15万人左右,遍及法国各地,从北方的里尔、东部的格勒诺布尔、南边的马赛到西南的波尔多,都有温州人的踪影。当然,温州人最密集的城市还是巴黎。近20年来,温州生意人在巴黎2、3、11区和犹太人竞争,已经一步步把犹太人挤出原来的领地。
      位于3区的市长街(Rue au Maire)、庙街(Rue du Temple)一带是温州人在巴黎的聚集地之一,也是温州人较早安顿的地段之一。过去,这里曾是犹太生意人的天下。如今,在庙街上汇集了许多温青人经营的首饰、皮具、服装、旅游纪念品等批发零售商店。成立最早的华人社团“华侨华人会”会址就坐落在这条车水马龙的街道上。
      随着事业的发展,温州人的“地盘”最近几年有扩大之势,最明显的,当属位于巴黎第10、11、19、20区交汇的美丽城(Belleville)一带。这里原是一个贫穷落后、社会治安不理想的地段。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仅有为数不多的东南亚华人在此居住和经商。但这里交通便利,并有一些闲置的空房,而且租金便宜。因此,华人亲友一个接一个地陆续来到这里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温州、青田籍商家“一只脚踩在温州,一只脚在欧洲发展”,不仅如此,温青籍商家在巴黎的经营领域与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餐饮、皮具、服装、首饰,发展到进出口、仓储物流、旅游、电脑、地产、烟吧、商业刊物等。华人服装街、华人电脑街、华商新城先后形成并得到发展。
      继巴黎3区、13区和美丽城之后,巴黎北部近郊欧拜赫维里耶市有一座新兴的华人商业城已经形成。90年代末期至今,在七八年的时间里,围绕着Av. Victorhugo、Rue de La Coq和Rue Des Gardinaux一带,温州人的进出口批发店是一间挨着一间地开。
      70年代末期,原来在欧拜赫维里耶的一些工厂先后搬离,精明的犹太人首先来到这里,他们利用那些废弃的厂房仓库做起了批发生意,到了90年代初的时候,批发生意开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有人说,温州人好像是犹太人的“天敌”。近20年来,温州生意人在2、3、11区和犹太人竞争,已经一步步把犹太人挤出原来的领地。1992年起,温州商人又开始进驻欧拜赫维里耶。发展到今天,温州人在这个地段的批发店已经占到了99%,只剩下几家实力雄厚的大型犹太人批发公司还在继续经营。现在可以说,那个原本由犹太人把持的欧拜赫维里耶已经是旌旗易主,变成温州人的天下了。
      法国华商会的会长卓旭光是一位浙商,他发动和见证了这场最终中国人取胜的和犹太人之间的商战。
      巴黎11区的纺织服装批发街,是一个辐射全欧洲的纺织服装批发大市场。1988年,卓旭光从青田来到欧洲的时候,他的家族四代已达200多人,遍布欧洲十多个国家,但他没有去经营前辈几代华侨华人传统单一的餐饮业,而是杀入了一直被犹太人垄断的纺织业。当卓旭光闯进11区的时候,这个市场的经营者98%是犹太人,中国人只占了2%。但这次,这个来自中国青田的小伙子跟犹太人较上了劲。在卓旭光的带领下,他的亲戚朋友进入了11区,朋友的朋友又随之进入了11区。当卓旭光在时装之都巴黎带领大批华人,打破犹太人在法国纺织品经营领域一统天下格局的时候,2005年,意大利的一份官方报纸,在头版报道了一则消息:中国人吃掉了著名服装古都普拉托的一块肥肉。又是一位青田人,把意大利一个妇孺皆知的运动服装品牌AKI收入囊中。今天,在国外的青田人,除了开餐馆,做贸易,还进入了政界。
      
      海外浙商的“去草根化”过程
      
      在非洲,有一位拥有1/2华人血统的华裔(父亲为华人)杰出政治家,曾经先后担任过非洲统一组织主席、七十七国集团主席、欧佩克主席、加蓬共和国副总理兼外长、第59届联合国大会主席等重要职务,现任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他的名字叫让平。他的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温州人,叫程志平,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他应该姓“程”。
      1929年,19岁的程志平出门闯天下,临行与姑妈讲好无论挣不挣钱,三年就回家。然而几经错过,1934年5月,他却漂洋过海来到非洲加蓬,这位贩卖瓷器的小货郎此后的人生,便与神秘的黑非洲结下不解之缘。
      程志平是千千万万海外温州商人中的一员,他在非洲创业取得成功,在当地影响巨大。上世纪40年代程志平已经是木材巨商,他带给非洲的织网和腌制鲜鱼等技术是如今当地人生活的重要部分,他给当地民众捐建了学校、医院、码头、足球场。而他的政治家儿子,更给程志平平添了几分传奇。
      程志平的故事,是温州人白手起家在海外打拼的缩影。早期温州人海外谋生的辛酸无奈,不足为外人道,特别是早期的“偷渡客”,很多都有终身难忘的底层奋斗经历。
      温州人偷渡到法国,没有合法身份,又不懂法语,但几乎都能待下去,唯一的选择就是冒被抓的风险去打黑工。那么,是什么样的社会空间使温州人能够通过做黑工从而生存下来呢?可以用温州人聚集形成的族内社会网络与法国已经高度发达和定型了的市民社会来解释。
      早期温州移民虽然没有合法的内群体网络可用来保护自己,但是他们却具有与现在不同的一些优势条件:他们人数少,不被社会关注;以散兵游勇的方式活动和赚钱,不易被警察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重建和发展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很多;另外当时他们中大多数人很快与法国人结婚,获取合法居留权。
      早期的这些温州移民为后来来法的温州人编织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关系网络。到了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温州移民已经有了自己的酒店、餐馆、制衣工场、皮包店和皮包工场,虽然规模还小,没有多少经济实力,但已可以为其他人提供就业机会。
      1981年后,法国政府逐渐推进移民合法化进程,加上放宽了当老板的资格限制(之前不是法籍的人不能当老板,后改为有10年期居留证的人可以当老板),使越来越多的温州人合法化,因而也使越来越多的温州人当上老板,从而为后来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杨轶清――“浙商”探路人
      杨轶清,提出“浙商”概念第一人。先后任职传媒集团、知名企业集团高管。现任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同时担任5家中国行业领先企业的独立董事或常年顾问。迄今已出版5本“浙商”主题专著,包括2000年出版的《财富与未来――走近浙商》,该书首次提出了“浙商”概念;2003年《浙商制造――草根版MBA》,“草根浙商”说法即为该书率先提出;台湾版《MBA没有教的创富之道》则是台湾出版的第一本研究“浙商”的专著。

    推荐访问:浙商 全球 化生存 浙商的全球化生存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 全球化的利弊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