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从中西文化特点的简要比较看儒学的价值:儒学的发展历程简要

    时间:2020-02-22 07:31: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当今社会,文化霸权主义使得西方文化已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西方文化采取了未经仔细分析、商榷就直接引用的态度,使中国社会面临种种危机。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两方面对中西文化稍做比较,以引起人们对中国文化的重视,树立民族自信,使中国优秀文化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关键词:儒家文化;西方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天人合一;天人二分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5-0048-02
      一
      21世纪,社会发展进入全球化时代,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超级强国借着经济全球化的契机,强行将西方文化推向中国,形成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倾向,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究其原因,作者认为这不仅在于文化霸权主义,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信仰陷入低谷,而对西方文化盲目地拿来主义所致。儒家文化曾影响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对历史发展的功绩十分巨大,也被许多国家视为优秀文化而借鉴并流行,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被国外奉为经典的文化却得不到国人的重视?为什么西方文化能够轻易在中国本土上扎根?这些问题要从历史说起。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儒家文化的产生是为封建帝王政权服务的,在1911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使儒家哲学失去了君主制政权的依托,从而结束了儒家哲学自汉武帝以来作为正统意识形态的历史。”另外,“五四”运动时期,激进的青年分子指出了全盘西化的救国道路,提倡采用西方“民主与科学”以及“自由平等”之说,使儒家文化在国人心中失去了其价值;再由于当时西方工业发展迅速,经济发达,一派繁荣景象更加引起人们对其文化的崇拜,坚定了向西方学习的信心,也就使儒学真正失去了其“独尊”的地位。其实,时代在发展,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儒家文化有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因素,但也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值得提倡,它的一些优秀思想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失去光彩,如“仁学”思想、“天人合一”等都有永恒的存在价值。同样,西方文化未必都是好的,西方的某些观念现在也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鉴于以上分析,作者认为有必要将中西两种文化的某些特点进行简单比较,以引起人们对中国文化的重视,树立民族自信心。
      二
      1.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的儒家文化向来被认为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文化总是以崇尚个人主义为特征。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对于这一问题,作者认为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不失为一种既新颖又恰当的解释。辜教授认为,造成中国集体主义文化观和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观是由各自的地理环境决定的。中国古代社会的环境气候条件造就了农耕生产方式,“农耕使得中国人可以长期地居住在同一个地方,这叫安居乐业。”农业文明也促进了中国家族的繁衍,往往是一个姓就是一大家族,因此中国文化“更趋向于一种静态文化”。既然是一家人,于是就产生了家长制,尊老扩而大之尊一国之君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家长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人生来都有欲望,怎样才能使人的欲望约束到被人接受的程度,中庸的德行准则便逐渐成形。儒家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儒家文化提倡“仁爱”、“和为贵”,因为既是一家人就应互相关爱,和睦相处,把整个家族看成一个整体,集体主义文化由此而来。而西方有着与中国截然相反的地理环境,西方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农耕,但却有着发达的航海业,这种海洋文明,促进了西方商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人们生活居无定所,频繁迁徙,形成了一种“流动性的文化”。这种文化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促使他们的个人主义、个人自由价值观念得到充分地发展。而这种自由主义非常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这也是西方商业发达的原因之一。另外,游牧文明激发了人们的冒险精神和他们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培养了他们独立进取的生活方式,这从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因此打打杀杀的场面就会经常出现,人们乐于争夺,这与中国人的相互谦让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是地理环境引起的中西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的区别,当然,影响这一文化特征的因素还有很多,这仅是相对重要的一点。
      2.“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儒家哲学向来强调“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文化崇尚自然,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追求天人的相互协调。而西方文化则以天人二分为显著特征,把自然看成是独立于人之外的世界,对自然界过渡地掠夺和开发,又通过文化霸权主义把这种理念推向全世界,引起了严重的世界性的生态危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对立?我们仍然可以用地理环境论来解释。中国适应农耕文明的发展,农耕文明注定了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人们在同一个地方稳定的生活,自然资源当然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离开了自然界就无法生存,因此,自然成了人类的益友。这样说来,中国产生“天人合一”思想有其必然性。儒家将孔子创立的伦理道德应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以人伦道德教化代替对物质世界的征服,以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代替人生现实的享受,从而说明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互适应、和平共处、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天人合一思想不光要求人们消极地适应自然,还提倡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治理自然,采取中庸之道,使自然与人类能更好地共存和发展。相反地,西方文化源于游牧文明,这种文明决定了西方必然会产生天人二分思想。因为人们居无定所,生存条件恶劣,要想生存就得同这种恶劣的环境作斗争,于是就会产生愈来愈强烈的征服欲,从征服大海到征服整个自然界,这与他们的生存条件息息相关。另外,在西方历史上还有两条路线决定了西方天人二分的思想:一条是哲学路线,一条是宗教路线。一方面,“西方哲学的传统是把精神界和物质界看成两个平行而彼此独立的世界。”哲学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起,到近代的笛卡儿,经康德到集大成者黑格尔都把世界一分为二,一半是超越性的本体世界,一半是现实的感性世界,都是把自然看成是独立于人之外的世界,当然不能产生人与自然的和谐;众所周知,基督教文化也是西方的主导文化,基督教总是有一个外在于人的超越性的上帝,它要求人们要有对上帝的信仰和某种超越性力量的崇拜。人与上帝处于两个世界,不同的地位,人只能被屈服,这与中国不把“天”看成是独立于人,天与人同等地位的看法完全不同。
      三
      中西文化还有很多可以比较的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以上两方面简要比较,是中西文化冲突最大的地方,目的并不是在于褒扬中国文化而贬低西方文化的价值。“西方文化有其自身的价值,不可否认,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里,作者主要是想说明,文化具有相对性,它有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土壤,一方土地孕育一种文化,在一个地方优秀的文化到了别的地方也可能会不适应,就像今天的中西方文化一样,它们都是在各自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因此,我们认为是西方优秀的东西,如果硬搬到中国来,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西方的个人主义,个人自由观念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对发展经济大有益处,但也导致人情的冷漠,家庭观念的淡薄,长幼不分,不讲孝道,这与中国自古仁爱出世、孝治天下完全相悖。它对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当今社会产生了严重的道德危机,人们为了挣钱不择手段,人与人之间不讲诚信,官本位现象严重、商业欺诈等等。长此以往,必然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这也向人们表明了儒家仁学思想的重要价值。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乃至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21世纪每个人都应慎重考虑的问题,这也关系到能不能实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要实现和平,西方个人主义显然不可取。而儒家的“和谐”思想不失为一剂良药,仁学思想以情感为基础,要求爱亲人、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这种“爱人”的精神用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整个世界将会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实现和平是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的最高理想。西方国家现在也面临着道德危机带来的困惑,因此是儒家伦理思想开始发扬光大的时候了。再如:西方的天人二分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带来了很大的弊病,把自然看成了独立于人类的另一个世界,对自然资源过渡地利用。资源是有限的,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这就导致了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中国现在也面临着生态危机,这已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话题。“1992年1575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足以证明全世界对此问题的重视。因此,我们要保护自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只有将这一理念灌注到每个人心中并付诸于实践,全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才能得到有效地改善。
      当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西文化并不是绝对对立,上面的分析仅是要让人们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过时,相反在21世纪的今天,在世界面临众多问题的情况下,更能彰显出它的价值,我们应该树立起民族自信心,让我们国家优秀的文化在全世界发扬光彩。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中西文化交流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热点,这说明中西文化有共通之处,这是文明对话的基础。王登峰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中西文化,他认为“东西方文化是不同的,但一定有相似之处,因为东方人和西方人在他们适应环境中的要求时,一定会有共同的成分,东方人要面对压力,西方人也要面对压力,而如果是相同的压力一定会形成相同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或者文化中的共同之处。”世界要和平,文明对话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待双方文化的融合,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有待于深入考察。
      
      参考文献:
      [1]李存山.儒家哲学的现代转型及其在21世纪的价值[J],现代哲学,2002,(1).
      [2]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略论[G]//《北大讲座》编委会.北大讲座:第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孟素琴.试论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J].沧桑,2004,(3).
      [4]汤一介.我的哲学之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5]王登峰.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人格[G]//《北大讲座》编委会.北大讲座: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中西文化 儒学 简要 从中西文化特点的简要比较看儒学的价值 中西文化差异英文 中西文化差异图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