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郭沫若与芭蕉花的启示_论郭沫若成长经历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0-02-22 07:25: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郭沫若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学学家、书法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本文结合郭沫若的成长经历从彰显“以人为本”精神、重视学生健康心理问题的培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三方面,审视当代中国教育现状。
      【关键词】郭沫若;成长经历;当代教育;启示
      
      郭沫若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学学家、书法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的一生虽然并没有过学校教育的实践活动,但由于他少年和青年时期一直在接受着中国封建家塾教育、中国近代新学校教育,在教育问题上反映着诸多的教育思想,因而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今天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思路。
      一、彰显“以人为本”精神
      郭沫若四岁入家塾,接受了长达九年的传统封建教育。童年的教育留给他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特别是前五年,他认为家塾中所受的完全是一种非刑: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都是对少年儿童身心的摧残。在家塾里,读的是枯燥无味的《易经》、《书经》、《周礼》、《三字经》等等,“读不上三天,便逃起学来”除了读经以外,还要受诗的刑罚,做对了,讲平仄虚实,做试帖诗,“做不出来是不准你出去玩耍的,由上午坐到下午,由下午又坐到黑,仍然做不出来,那就只好流眼泪了。”在教育方法上是“扑作教刑”,以及其它各种刑罚如罚站、罚跪等等。而这一切,与封建时代“读书是为了做官的。你要想做官,那就不能不挨打”,“打就是当时的教育”等密切相关。 这种对儿童进行心灵折磨和肉体摧残的教育,是中国封建家塾教育的一个明显特征。
      到了今天,教育的内涵似乎没有什么改变。学校教育主要还是课堂、教师、书本三中心。“灌输式”、“填鸭式”、“死记硬背是式”充斥着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关系处于单向传输状态,缺乏学问探讨和情感交流,从而导致“教”与“学”的分离,由于教学方法的陈旧,很多学科知识没有用创新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课堂的枯燥乏味,不喜欢学习,逃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孩子们除了平时接受学校教育外,课余时间还被强迫学习诸如:古奥难懂的奥数、机械呆板的作文套路以及技能式的钢琴、书法等。这些撇头撇脑就搁在儿童的头上。这种“剪刀绳索”“脚带腰缠” “髡首阉割”式的教育模式完全无视受教育者的精神活动和主观意愿,把他们当作可以任意修理,任意驱使的对象,严重阻碍了他们自由天性的健康成长。这实际上也就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
      “以人为本”在教育上体现为按照“人”的要求积极培养人,全面发展人的素质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要求“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都要顾到,江泽明早在《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上的讲话》中就指出“要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这样教育知识便趣味丛生、包罗万象;在教育方法上教师应逐步转变观念,由“被动教师教”转变为“主动学生学”,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所以,目前学校更应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面多努力,以学生为主体,教给学生以方法,适当引导、启迪学生美好的心灵,挖掘其内在潜能。相对于压抑个性意识,不以人为目的的封建传统而言,这种重视个人才干,有意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丰富性、多样性得以充分体现的现代精神渗透着强烈的反叛性。它与中国封建社会给知识者限定的“学而优则仕”的唯一性选择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抗;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珍重,对每一个“个人”生存、发展的合理性的确认;其本质上即是一种自由意识的觉醒。这种诱发式、感应式、培养式的方法,是基于对教育对象个体生命的尊重。施教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强制与被强制的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受教育者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体会自主精神始终存在的快乐,而不是被动地被管束、被驯化、被装在容器中扭曲、变形。由此,基于这种教育的受教育者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产生巨大的动力。
      二、重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在郭沫若7、8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感受到“堂嫂的两只手掌带着粉棠花的颜色。我在这时突然起了一种美的念头,我很想去扪触那位嫂子的那粉红的柔嫩的手。”他在记述少年时攀援竹竿的活动时也说:“有一次我就因为在那上面休息得过久,竟很奇怪地感觉这不可言喻的快感。快感过后,异常感觉着疲倦,便和熟落了的苹果一样滑落下来”这是他早期性朦胧的意识。在学校经常与那些欺压学生、滥竽充数的教师作对。曾几次被学校斥退,但这些阻挠丝毫没有压制他的叛逆精神,正如他所说:“斥退!这是最严重的刑罚!在当时就好像由秀才变成白丁一样”“自从遭了一次斥退之后,我的性情愈见有意识地反抗地向不良的一方面发展,――我纵横是破了脸的,管他妈的!这样的想念怎么也离不开我的心坎。”潜意识的性朦胧和本我的反叛意识在少年郭沫若心中滋长着、充斥着,其内心的矛盾没有可以化解的地方,放学以后就只有游荡、打架、闹事甚至被坏人引诱。
      同样,“心理危机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今天的青少年,甚至更为严重。极大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青少年的生理期和心理期逐渐早醒化、复杂化。“十几岁的少年在情绪上是不稳定和易罹病的”,教育工作者尽管有这方面的意识,但由于工作中的无能同样造成学生失足而且越陷越深,学生犯罪频频发生。同时,“谈性色变”的定势思维仍致使现今的性教育领域几乎一片空白。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在选择的303名父母都在外打工的年龄为11~16岁留守女孩进行的一次调查问卷中,“留守女孩青春期自我防护知识的告知率:妈妈告诉过36人,占19%;爷爷奶奶告诉过11人,占3.6%;老师告诉过45人,占11.9%;而没有任何人告诉过211人,高达69.7%。”这种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足以见出我国性知识教育存在极大的缺漏。以致,现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
      所以我们应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和解决,进一步重视学生心理教育,特别是“性教育”和“叛逆性”的教育;落实具体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生理属性及以积极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生理现象,悦纳自己的角色,使身心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三、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郭沫若是继承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而他之所以走上文学道路,是多方面条件决定的。
      首先是家庭的教育。“我之所以倾向诗歌文艺,首先给予了我以决定的影响的就是我的母亲”。他母亲言传身教。当郭沫若三四岁时,给他唱:“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等儿歌逗引他读书的兴趣。郭沫若的大哥郭橙坞,对他文学道路的影响也相当深。郭橙坞年轻时,喜欢作诗、刻图章,这也使郭沫若较早的就有与书文接近的机会。其次是学校的激发。郭沫若在私塾读书时,在古典文学方面曾受到严格的训练。1906年考入乐山小学后,由于课程非常零乱,教师水平低劣,实在“学无可学”,故不得不学文学。那时候,他大量涉阅了《庄子》、《楚辞》、《文选》、《史记》等著作。同时,文学道路还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郭沫若的故乡沙湾镇景物宜人,嘉定环境优美,山水秀丽,远望的是磅礴连绵的峨眉山,近处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星期日可以在平坦如路的府河划船,也可以去凌云山和乌尤山游览。凌云山和乌尤山上有很多苏东坡的遗迹,例如,在通往凌云寺的途中,有苏东坡所说的“龙翁”以及“东坡先生载酒”时的游处;寺的最高处有“东坡读书楼”,底层壁嵌有许多刻有东坡墨迹的石碑……郭沫若也曾说“嘉定是适宜读书的地方”。正是这些良好条件的共同作用,铺就了郭沫若的文学之路。再次,是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郭沫若十分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大量的行政职务,在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繁重的国事活动和学术文化工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体育锻炼且在这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体育领域作出了独特成就。在乐山、成都求学期间,他接触到了更多的人和事,让他的眼界更加开阔,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锻炼的场地也比以前更多了。他经常约上好友在操场上玩,爬山等,就连走路都被他视为一个很好的锻炼方式。长期以来,他对步行锻炼身体颇有心得,常常在上坡下坡时用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当作健脑健身的最好方法。可见青少年时期的郭沫若对于体育活动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他突破了当时中国传统教育的局限性,虽然好读书,但不读死书,非常注意体育锻炼,早年的体育活动不但培养了郭老健康的体魄,也培养了他豁达的人生观。
      现今,无论从社会、家庭还是学校来看,皆比郭沫若时代的进步。为此,我们更应该给青少年创造出宽松、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家庭,特别是父母对其影响最深。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泽黄”,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影响着子女的每一步成长。正如福禄贝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的家长应随时代进步,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学校,对我们育人也极为重要。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为他们创造适合学习、生活的和谐校园。郭沫若在《少年先锋词》中也指出:“大材只有在自由的空气中才能蓬蓬勃勃地生长,若要无理加以拳曲,最大的收获只能是些粉饰庭院的盆栽,于建国是毫无用处的。”
      综上所述,尽管郭沫若的成长经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但其经历对今天的教育研究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尤其是教育改革,可以说是在改变一个民族的观念。然,在这个竞争的时代,教育确乎是关系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而人的行为是受观念和能力支配的。教育是改变人类观念和能力的强有力方式。可以说,教育兴、国兴、民族兴;教育亡、国亡、民族亡。
      当青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承担着祖国“和平崛起”的大任。为此,我们更应该从郭沫若的成长经历中吸取教育思想的营养,弥补当前青年教育中的不足,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具有基础宽厚扎实、视野开阔、适应性强和后劲足等优点,真正成为一个社会性的综合人才。郭沫若作为一代教育思想家,在学术民主、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校风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真知灼见的教育思想,并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探索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我的童年》、《郭沫若全集》(文学篇)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2]《爱护新生代的幼苗》《人民日报》1955年8月9日第三版.
      [3]《反正前后》、《郭沫若全集》(文学篇)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4]《郭沫若青年时代评传》李保均著 重庆出版社。1984年.
      [5]《实践教育学》谭辉旭 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1.
      [6] 心理学》桂世全主编,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6.
      作者简介:
      刘霞(1988-) ,女 ,四川仁寿人, 现为乐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 汉语言文文学专业 在校学生。研究方向: 汉语言文文学

    推荐访问:郭沫若 启示 当代 论郭沫若成长经历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马云成长经历启示 孙悟空成长经历启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