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浅论后结构主义视域下的课程观与教学观]结构主义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9 03:23: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介绍后结构主义之前,研究者必定无法绕开结构主义。结构主义于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随后在俄罗斯、美国等地发展成熟。结构主义凭借其独特的结构思想和方法论,广泛应用于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精神分析等领域,对西方思潮的发展产生了深刻长远的影响。结构主义的核心为“深层结构”,即“决定历史、社会与文化中诸具体事件与行为的基本规则整体。”[1]它反对人道主义(主题中心论)、历史主义(历史决定论)、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方法论上,结构分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结构”的探寻,达到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理解;它强调去个性化,注重整体思维和关系思维;它强调共时研究,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建构起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和转换特征的模型,以便解释事物的各种现象及其变化。[2]然而,随着结构主义的快速发展,其缺陷也日益明显,其过分依靠概念、原理,依托逻辑分析,忽略具体事实、人文精神的考量;它强调共时性研究,忽略历时性分析;它侧重收敛思维、抽象思维,忽视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发展,等等,不一而足,结构理论本身对日益复杂的现实世界的解释越来越显得单薄,正是这些促使了新的思潮的产生。
      后结构主义正是对结构主义的继承和超越,“福柯、德里达、巴特、拉康等人,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打开了崭新的思想空间。但他们几乎在同一时期不约而同以语言学为思想资源,他们都具有异端的特征,反抗整体性和打破等级秩序,以哲学或形而上学历史的怀疑与颠覆,专注于文本阐释,以一种晦涩的文风写作等等,都显示出共同趋向,也在创造一种趋势。他们的观念、立场和方法,把哲学以及文学研究引到一个全新的道路。”[3]后结构主义强调主体性,反对教条式的整体性研究,注重研究范式的开放性、多元性,这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一、后结构主义视域下的课程观
      后结构主义课程观是在结构主义课程观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结构主义课程观强调结构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后结构主义是由结构到解构,再到建构的过程。多尔在课程建构上提出了4R的基本原理,对后结构主义背景下的课程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丰富性,指的是课程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2)回归性,指一个人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的方式;(3)关联性,一方面指“教育关联”,即课程中的观念、文本、教师、学生、媒体等诸多因素互动而组成的庞大的网络,另一方面可以称为“文化关联”,指课程之外而形成的课程母体在文化上的各种联接。(4)严密性,后结构主义架构中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起来,“不确定性”意味着选择的多样性与系统的开放性;“确定性”意味着每一种观点都有特定的假设和背景[4]。笔者试着结合以上理论特点,提出了以下观点:
      1.课程内容的丰富性
      后结构主义课程是一套较为成熟、丰富、且具有自我更新功能的课程体系。一是要建设旨在培养人文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类和通识类课程群,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到与之相关的道德、情感、科学精神、社会等“软科学知识”;二是构建相关课程群,畅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渠道,跟进当今科技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三是开设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直觉等思维。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科学研究方法,对各种社会现象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研究,
      2.课程内容的实践性
      后结构主义强调主体性,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为此学校要科学设计实践性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教师在其中要充分发挥其引导、评估等作用,鼓励学生尝试新方法、探索新问题、形成新思路。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坚忍不拔、刻苦钻研的科学品质,养成团结互助、攻坚克难的团队精神。
      3.课程体系的成熟性
      笔者试着结合控制论原理,将后结构主义视域下的课程体系的成熟性研究分为准备环节、评估环节、总结环节及反馈环节四个方面。第一,准备环节。组建由教师、家长、教育专家等代表组成的评估小组,要求评估成员了解控制论原理、学校培养方案等,熟练掌握数据收集及分析的方法。第二,评估环节。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求:1、评估对象广泛性,调查对象要求涉及到各个年级,各个年龄段以及不同性别的学生,确保调查取样具有代表性;2、评估方法科学性,采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学生能力测验、座谈会等形式,科学广泛地收集数据。第三,总结环节。它要求评估小组成员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真实、科学地统计分析,总结优势与不足,形成全面的关于课程体系成熟性的调查报告,以此指导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等。第四,反馈环节。它是课程体系优化升级的重要阶段,它将总结环节形成的科学数据及时反馈给学校、家长、教育专家等,用以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后结构主义视域下的教学观
      后结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它强调突出主体的个性化、强调教学内容的多元化、鼓励营造开放和谐的课堂环境,这些思想映射到后结构主义的教学观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1.鼓励营造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独特见解,展开热烈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及审美特点,课件设计上讲求视听效果,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要设计有新颖的课题,实施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师在全程中负责讨论方向的引导以及讨论结果的评价,真正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后结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的主体性是天然的,要让每个学生比较自由地享受到综合性、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至内的转移和内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必须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建构者。在这种理念下,强调教师首先在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运行机制等分析清楚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感性认知、原有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但这只是意味着建构的完成,学生个性化认知的过程还必须在建构的基础上,再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解构,以此不断循环,促使学生的认知经验螺旋上升。
      3.强调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结构主义注重共时性分析,它将其深层结构归结于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接,忽视历时性分析。而麦卡琴认为:“课程,我认为是学生在学校通过隐含或公开的课程计划所学习到的东西,以及由于没有被涵盖于课程计划之中学生没有机会学习的东西,这些没有机会学习到的东西,用艾斯纳的话说就是‘虚无课程’。”[5]后结构主义认为教学内容可以包括:(1)涵盖在计划课程之内的知识;(2)包括学生从同辈之间习得的知识;(3)包括学生从学校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方面获得的东西;(4)学生从“虚无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后结构主义的教学内容充分将提供学生学习的机会放在了首要位置,具有极大的意义和影响。
      总之,后结构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下半叶对欧美的理论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结构主义思潮,促使整体性向开放性体系转变,促使演绎性向发散性转变,促使客观性向相对性转变。虽然后结构主义在其发展中仍未完全的成熟、完善,但我们可以清楚地预见其开创性的理论思想必定会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幼蒸.结构与意义—人文科学跨学科认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 李克建.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07(9).
      [3] 陈晓明,杨鹏.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钟启泉.从后结构主义看后现代课程论.全球教育展望,2002(31).
      [5] Mc Cutcheon,G.(Winter 1982).What in the World is Curriculum Theory.Theory Into Practice,XXI.
      (责任编辑:任洪钺)

    推荐访问:视域 结构主义 课程 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