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吃掉文化,还是吃出文化|文化吃掉战略

    时间:2019-05-12 03:28: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把《舌尖上的中国》归类为美食节目有点可惜,把它归于文化类节目也未尝不可。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在这个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里什么事儿都能上升到文化的地步,并不奇怪,漫长历史文化圈里人精多了去了,大家铆足了劲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使得咱国家文化精深博大实在正常。只是近些年,随着大家伙都跟上发条一样后,咱这多年积累的厚重饮食文化似乎要被西洋点心给干翻了。连咱旁边那个长篇泡菜年糕电视剧《大长今》,还卖到中国大赚了咱一把银子。别说
      我不国际主义情深,我看到捧金碗要饭的不肖子孙就会不淡定。
      爱的是中国气质的食物
      现如今终于有富于责任心的电视人愿意在饮食文化这一领域给国人尤其是一帮历史考试不及格的小年轻们上课了。《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次文化的自我标榜,也是传统文化的自我拯救。用美轮美奂的画面和精心的编排把那些就要遗失殆尽的岁月积淀的食之精髓呈现在观者眼前。颇欣赏那些还坚守着古法手工艺炮制食材的老脑筋们,无论是自己煮盐腌制火腿的父子,还是78岁仍然经营百年虾酱老号的婆婆,以及广西那仅存的五个高跷捕鱼人。劳动成果的量在现代的工业文明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轰鸣的机器,分子层面的化学和成品,工厂化的生产,能让这些人的产品瞬间被淹没。当这些坚守者离去,悠悠传承而来的文化还剩多少?在一切想方设法快起来,高增长的社会心理之下,慢调的优雅如同没落的贵族。环视周围被快乐儿童餐催生的小胖墩,他们一定没有享受过幼儿园绿化小铁碗吃肉龙,然后在温暖而不想睡觉的午后玩枕巾的乐趣。《舌尖上的中国》将这些金贵的手工技法和思维方式记录下来,既是不是存亡断续的举措,也起
      了呐喊呼号的作用。
      《舌尖上的中国》将心性修养的重要用一种诱人的方式向每个观众悠悠诉说。手工制作饮食的过程就是发现和调和的过程,有个词汇叫调和鼎鼐,既可以用来形容宰相,也可以用来形容厨师的工作。越是名厨越是注重对文化的理解和心性的修养。国际名厨,在日本已经扬名立万的扬州厨师,还每每回乡都去冶春茶社寻觅一些只有在特定环境中才能感受到的意境以充实自身,其意境如禅,其意境似道,除了在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之外别无他法。在我们热衷于改造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上一些本应珍视的东西逐渐被我们用来当做交易的筹码支付给了历史。看看《舌尖上的中国》里查干湖78岁的鱼把头和他们坚持使用的六寸网眼的稀疏大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中阐述的大
      《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并非易事
      道就被这些可能连孟子都不知道是谁的人们朴素地践行着,这就是天道。除了天人合一的道之境界,心性修持也在这部片子中被提及,一些食材制作过程漫长得足月经年,这个过程既是不断调和料理的过程,也是漫长的心性修养的过程,三年以上的火腿可以生吃,这三年里如果没有静候花开的耐心,只怕火腿也要早夭。在我们惊艳于美食,垂涎于美味的过程中,也不禁要审视自己的心灵之力。
      《舌尖上的中国》最让人感动的是,将味道和情感一一关联。窃以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的家庭气息和从中传递出来的情感表达完全不输“扫黛嫌浓,涂铅讶浅,能画张郎不自由”所透出的春闺情趣。时过千年,相亲都开始万人同相每人八分钟了,这里边的情趣也荡然无存,一切只为快,试问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中被卡耐基成功学课程鼓动的人们,是否还记得自己厨房里的油烟味和妈妈手中的家常饭菜香?食物不但果腹充饥,也是滋养心灵的途径。亲情、友情、爱情诸多情感融汇之下的烹饪是感情浓烈的表达,是中国人可贵的传统,在味蕾送上满足与愉悦的同时情怀不可遗忘。谢谢《舌尖上的中国》,给每个还有情怀而忽视了情怀的人提了个醒。
      荡涤心灵之旅
      喜欢《舌尖上的中国》里边的美食其实还在其次,喜欢的是里边所流露出来的美食家气质。陆文夫先生曾经写过一本名为《美食家》的小说。在陆文夫笔下的美食家是这样的:对本地的美食所在了如指掌;哪里有新的美食,他们必然火速赶到;他们对美食的点评恰如其分。
      将本来是用来维系生命的摄食变成一种艺术,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人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在厨房中上演了一部孜孜以求的发现之旅。于是根据地域,民风,食材出产的差距派生出了“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乃至“十大菜系”,以及不可胜数的地方小菜系。每个菜系又因为历史的沿革,经济发展的变化而轮流盛行。在厅堂之上的菜系之外,还有那浩若星辰的弄堂口的小吃。几乎没人能够完全地统计究竟在中国有多少食物的种类。《舌尖上的中国》用7集的时间却能将中国饮食文化的神髓展现出来,实在难能可贵。
      在这部片子中没有烹饪大师,没有烹饪大赛,没有严重的商业广告植入
      型的店面介绍。有的是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 0多岁的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太婆制作年糕的浙江小姑娘。《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正是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这是真正的美食家气质。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当人们在为食品安全大挠其头,不知道自己吃的是皮鞋还是果冻,不知道自己喝的是牛奶还是化学品,不知道那甜味来自糖还是甜味剂的时候。当我们开始自嘲百毒不侵的时候,无奈摇头的背后是种普世的悲哀,当“吃货”们越来越发觉已经山穷水尽没得可吃的时候,这个社会人和人之间应有的信任正在消失,几千年饮食文化也面临颠覆或消亡。一想到食品安全,一想到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明胶、甲醛、三聚氰胺,舌尖上就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了。好在有《舌尖上的中国》,它唤醒了我们关于传统食物的记忆,让人有落地生根的安定感。在这个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
      据说《舌尖上的中国2》已经开始筹划,期待,简单的期待。期待《舌尖上的中国》,也期待中国。

    推荐访问:文化 吃掉 吃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