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契刻师:刀尖下的舞蹈|刀尖上的舞蹈

    时间:2019-04-21 03:26: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杨味冰说自己有过很多身份:政协委员、国民党员、居士、民革书画院副秘书长等等,人际关系也是“老少通杀”,因为他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外面的位置”,没思想没要求没渴望,就会很简单。
      契刻师的生活
      步伐依着手机那头的指示停在小巷深处的一套老式的居民楼前,边根据无线通讯判断电话那边人的性格和模样,边揣着忐忑的心爬上了六楼。
      未等敲门,杨味冰早已嘱咐爱人打开房门,家里有客正待离去,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还是被屋内古气满溢的陈放物夺去了矜持:不说书房,就连小小厅堂都被挂画、雕刻、木联等“侵占”殆尽,四面八方涌出的陈木气息让刚被烈日侵袭的身体逐渐淡定下来。
      显然杨味冰不是个客套之人,他并未留意到我因为有客在而露出的尴尬之色,送完客后,只是说了句,“怎么还不坐下来休息?”
      到了书房,我随意挑了个竹椅坐下,杨味冰准备席地而坐,后来又觉得短了礼数,便在我对面的竹椅上坐下,他后来提到是因为自己有不定期打坐的习惯。
      杨味冰的祖父以前是办私塾的,书房的一面墙上还摆放着祖传下来的私塾木门,所以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可以说深入基因,“从小不背三字经和弟子规就要挨爷爷的打。”
      杨味冰爱传统文化,尤其爱书法,即便早已见识了那么多名家大师的书法作品,他对祖父的笔墨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依恋情结,“就在昨天,我还在看祖父给我留的信。”
      在交谈的过程中,总能感受到杨味冰身上严肃与戏谑交织的特质,本来思绪还沉浸在对往昔的追忆中,不一会儿他又能从里面跳出来,然后用世俗的东西把上一种情绪轻轻抹去。
      说起对雕刻的喜爱,杨味冰的经历颇具戏剧性,但其中也暗含着某种必然性。“初一那年,语文老师要在班上找一个人刻奖章,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字写得不错,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了。”章刻完之后,杨味冰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很大的认可,眼看着每个人作业本上都有自己刻的章,他内心生出莫大的自豪感,而那个印章也成了他生命中的勋章。
      随后,雕刻变成杨味冰重量级的业余爱好,平日里他会找一些青砖之类的载体进行字或图案的雕刻,当然他也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杨味冰伸出双手,十个指头都写满了刻痕。
      然而,那个年代的兴趣通常很少能直接发展成事业,用杨味冰的话说,“从学校出来,找一份安定的工作,然后成家,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很少有如八零九零后般自如的选择。那时候,模具设计出身的他一边干着专业内的活儿,一边还接些美院的私活儿,多是做装潢,期间免不了用到他最擅长的雕刻手艺,一方面既是自己的爱好,又能挣不少外快。
      如果不是天赋释放出巨大能量,吸引有着充沛精力的杨味冰跨越生存圈,走向更为真实的生活,那么他的人生履历基本上就可以在此定型了。但事实是,他走出来了。
      雕刻在别处
      1991年,故宫内,杨味冰目不转睛地盯着极具震撼力的牌匾,内心生出一种望尘莫及的敬仰感。“小伙子,喜欢吗”,一位扫地老人的寒暄把杨味冰拉回现实,他答道,“喜欢啊”,老人无奈地摇着头说,“可惜现在这个都没人搞了啊。”
      老人的叹息深深地攫住了杨味冰的心,“当时我就有一个感觉——我要以此为业了。”
      广观雕刻界,其涉及的雕琢范围极广,可以说几乎涵盖了整个大千世界,但对于杨味冰而言,唯有书法,才是他的最爱。“可能是我跟字有缘吧,我祖父曾像鲁迅一样弃医从文,就连祖传下来的药本和膳本都是他亲自手抄的。”
      之所以想把书法用雕刻这种艺术形式保留下来,除了杨味冰自幼习书的优势外,还因为在他内心深处,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如果是雕花,雕三朵或四朵都不会出现错误,但作为书法,即便是一点打错了,它就不够味道了,所以它对书法精气神的要求是很高的。”
      书法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很复杂的,比如对笔韵的把握,尤其是当工具由毛笔变成了小刀,一丝一厘的偏差都会让书法立即死掉。
      90年代初,杨味冰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到处游走,他说游走之意义在于,以前是见世面,观风景、赏人文,最重要的是看别处的牌匾和契刻,看到好的东西就拍回去自己雕;现在出游则更多是找差距,对比自我与外界。
      “当时流行这么一句话,你带着你的笔,带着你的刀,到一个地方去旅游,每个地方都会给你不同的灵感和体悟。”而这种精神的流浪,或许是每个艺术家都会经历的修炼吧?
      谈及触发灵感最深的地方,杨味冰脱口而出,“故宫。”那里留着前朝代最为精致的牌匾,相传清代的造办处(即现在的工程处)当时把全国最顶尖的雕刻师都召集了过去,并以杀头罪胁迫,“所以他们是在为生命而创作,那些东西的精致度你是没法想象的,可以称得上是艺术的极限”。
      而成都,作为一个文化底蕴甚是丰厚的大都市,也给杨味冰留下深刻的印象,“那边的人不浮躁、很平和,那边的门面、牌匾都是非常讲究的。”也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劣等契刻,才使得他如此青睐这座城市的“认真”罢。
      除故宫外,能给杨味冰以艺术上灵感的地方还有苏州的陵园,那里有保存得很完好的优质古老雕刻,也有那种直接用印章喷漆的劣等品,看着两者之间鲜明的对比,杨味冰内心不禁生发出一种强迫感——“我要改变它们。”
      雕刻自我
      对于劣质雕刻的取代强迫症,与其说源于一个艺术家的苛刻,倒不如说是如此劣等货色彻底打破了杨味冰心里的底线。“品质、内涵差异太大了,它们对书法艺术根本就没有一种还原,就更别谈那些精气神的东西了,那是对文化的一种亵渎,它们留给后人的只有遗憾。”
      去年年底,晴川阁内的牌匾《晴川阁修复记》(张舜徽)焕然一新,无论是字体还是排版,较之以前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而这一工作的主刀者就是杨味冰,他是在参观时发现牌匾的诸多问题的,一是书法并未尊重原作者,二是版式也没有排好。
      “其实对于雕刻艺术我一向奉行‘融古入今才能推陈出新’,先把古人的书法研究透了,才能在最后形成自己个性的东西”,在杨味冰看来,无论是书法还是其他传统文化,都应该先“承”后“传”,就像国画大师张大千,最开始都是模仿一些大师作画,等把他们每位大师的特色都吃透之后,自己才脱颖出来成为大家。
      所以在去完成古人的东西时,杨味冰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尊重原作原貌,而关于这一点,做模具设计出身的杨味冰还是有很大优势的,“我在24岁时拿到武汉市模具大赛的金奖,这为我以后设计制作中的精良度奠定了基础。”
      在杨味冰两本厚厚的作品收藏夹里,我们看到了他在不同时期的契刻侧重点,其中包括中学时期的印章、中等业余时期的木刻、专业经营时期的牌匾和对联等等。而每一件作品都是他根据具体的地点、作品载体的大小以及环境等因素创作而出的。
      在为巴山夜雨老茶馆制作牌匾的过程中,杨味冰想要体现老茶馆的沉稳大气,使用的是阳刻刀法,其苍劲的圆润感显露无遗,霸气外现;而与之相应的对联由于字比较小,用的是阴刻,阴阳互相映衬恰到好处。
      还有一部分作品,不是典雅环境的装饰物,也不是精美绝伦的典藏品,而是从艺术的角度反映了杨味冰的人生感悟:比如他雕刻的“祈福”二字,底板上刻有各种丛林要则,意即为人处世的方式,在他看来,厚德藏福,有德才有福,而后面的丛林要则就是教导人们德性的;还有“悟”字,它镶嵌在四条宽窄相间的空条纹理里,寓意当你的思想开阔了、放下了,你就悟道了,当你的思想钻牛角尖,你就狭隘了;而以水为背景的“静”字,更是让杨味冰心里对于“动中有静”的审美一览无余。
      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杨味冰认为自己应该在传统文化这一块下足功夫,因为他深知,内容是契刻的灵魂,人们从内容上汲取营养,而从雕刻这种形式上获得美感。

    推荐访问:刀尖 舞蹈 契刻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