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优秀教案所带给我的不一样的启示] 滴水穿石启示优秀教案

    时间:2019-02-09 03:25: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每一位老师接到教研任务要上一节研讨课时,几乎都会冒出一个“我上什么内容好呢”的想法。于是上课的第一步就是挑教学内容,然而挑来挑去会发现不外乎就是一些带有一定可动手操作性的内容(各个学段的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统计、可能性等)。究其原因,除了这类课上起来课堂气氛“易活”,不致过于“死气沉沉”(这当然多是课程改革初期的产物),另外我认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类课上的人多了,有些甚至是名师的专辑,有借鉴的可能性。内容定好后按理说应该静下心来自己先好好研读教材了,而不少老师则本末倒置地急于上网“海选”相关优秀的教学设计。“道行”稍深的则会挑张家的凤头,李家的牛肚,王家的豹尾,这也算是“集百家之长”;“道行”稍浅的则往往几乎整篇照搬,整一个彻头彻尾的“拿来主义”。虽然前者的做法也是“拿来主义”的产物,但它多多少少也算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这种做法我虽然不敢苟同,但在自己研读教本后我也会去集百家之长,并也曾试过且暗自窃喜“受益匪浅”,甚至还一度天真地认为自己找到了所谓的“成功的捷径”,然而想不到自认为比较理想的做法却在一次教研活动中让我改变了对它的看法。在学校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要上一堂示范课,在备好课以后也和往常一样去“网罗”优秀教学设计,并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环节“拿”为己用,想不到在真正实施时却遇到了尴尬。下面是我当时课堂上的一个教学片段。
      一、课件演示。出现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大的对小的说:“我三个角的度数和一定比你的大。”小的问道:“真是这样的吗?”
      二、量一量。(1)引导学生用量角器量自己手中特殊的三角形(三角板),得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从而其他的三角形也有同样的一个结论,于是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量一量三个角各是几度?然后算一下它们的和是多少度?生:老师,不用量的,因为以前量过,一块三角板上的三个角分别是45度、45度、90度,另一块三角板的三个角分别是30度、60度、90度。
      这个意外的生成让我非常尴尬。
      显然这是我课前备学生备得不够充分,没有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还一厢情愿地要求学生去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多此一举,画蛇添足。都是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惹的“祸”。
      三、验证。师:刚才通过量一量我们发现了三角形内角的和接近180度,有没有其他办法来验证?等了一会儿,我看没有人能想出办法来,就开始推荐教材上的方法了。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三角形纸片,分别把它们三个角撕下来拼一拼……我们班的“数学王子”――孙威插嘴:“老师不用撕下来,我用三角板也能拼出来的。”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我硬着头皮让他到黑板上演示,没想到他真的办到了(他借了同桌的三角板一起拼的)。对于这个意外的生成,我只好自圆其说:如果只用自己的一副三角板,显然是办不到的。
      课后交流时,有人对我的两个教学环节提出质疑。(1)在让学生量三角板上的角时,有学生说:“老师,不用量的……”思考:一副三角板中的六个角的度数,上学期就已经量过,学生都知道它们的度数分别是30度、60度、90度,45度、45度、90度。课上老师再引导他们量,是多此一举,这是老师没有关注学生学情引起的(其实心知肚明是照搬人家优秀教案所带来的后果)。(2)验证时,在没有学生想到用“撕”和“折”的办法时,老师介绍此方法时,一个学生插嘴说道:“老师,不用撕下来,我用三角板也能拼出来。”老师让他上去拼,结果拼成功了。思考:由于老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选择三角板作为探究对象,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验证的环节里,学生很自然地又想到了三角板,由于三角板已经在学生脑海中“扎下了很深的根”,因此学生很难想到用“撕”和“折”的办法,所以出现了第二个不受欢迎的推销是不足为奇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综合大家的意见,我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构。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同上)
      1.猜一猜;2.量一量;3.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
      二、猜一猜
      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三、量一量(先分工后操作)
      1.讨论:你们想量什么样的三角形?(相机提示按角分、按边分,尽可能让学生说出所有不同的三角形)2.分工:分小组让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来探究。3.操作:量一量。
      四、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1.汇报量得的结果;2.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五、验证
      引导学生用“撕”、“折”和拼的方法来验证……
      通过这次小小的“教训”,我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抛出问题时,要想办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发散其思维,使学生知道或学会多样化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一味地禁锢学生的思维,与教学初衷背道而驰。这一点在第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而重构后的第二次教学,由于在探究环节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的原则,围绕学情展开,且探究的材料更开放,学生的兴趣更浓,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收获也是实实在在的,学生也得到了应有的发展,课也变得“大气”厚重起来。因此,我对自己之前的备课模式有了新的认识:首先优秀的教学设计不要一味地把它当成“圣经”,对于好的东西我们可以“拿”来为己所用,但“拿”之前我们一定要思,思自己的学情,因为学情的不同,则有可能会使“拿”的东西“水土不服”,没准在他那边是又大又甜的“桔”,到我这边就成了又小又苦的“枳”。所以我们在教学预设时,不能只做一个纯粹的“拿来主义者”。除了“拿”之前要思,“拿”之后还要在教学实践中“试”,如发现不合适还得改之。总之,对别人的东西我们要慎用,不要被其一叶障目,真正做到取适合自己的“精华”,去不适合自己的“糟粕”。另外,设计好的教案,自认为再完美,如果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好的教学设计不但要在课前精心预设,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修正和完善,而且要在课后进行认真的反思,然后再设计、再实践并进一步反思……只有这样,我们的专业成长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推荐访问:教案 启示 带给 优秀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