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山西省旅游本科教育现状研究_本科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时间:2019-01-29 03:29: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面对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明确山西省旅游本科教育的目标与定位,研究如何有效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旅游专业人才,更好地协调供需矛盾,为山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关键词:山西省 旅游本科教育 问题 对策
      
      一、研究背景
      中外旅游教育皆源自产业发展需求,各国都非常重视旅游教育研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旅游业已确定为山西省新兴支柱型产业,这对山西省旅游教育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山西省有近70所开设旅游专业的大中专院校,还有近百所开设旅游职业班的高职学校。其中,除中北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中医学院和长治医学院外,其他12所本科院校均设有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旅游本科教育是旅游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山西省旅游本科教育所暴露出的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因此,探讨如何建立一套既与国内外接轨,又适应山西省情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的旅游本科教育目标体系迫在眉睫。
      二、山西省旅游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准确的目标定位是办学的前提。但是,从山西省开设旅游专业的本科院校来看,存在培养目标模糊和定位不准的现象。主要是目标过高或过低,课程体系设计过宽或过窄,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方向不突出、专业思想不稳定等问题。
      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12所学校都是综合性本科院校,无一所专业化旅游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实习模式等方面问题很大。另外,有些现象值得注意:这些本科院校越发展,存在的问题越突出;旅游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越大,供需矛盾越大;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不如大专、中专、高职的学生在市场上受欢迎。产生这些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目标定位不准,高职、大专、中专、本科的培养目标相差无几,甚至本科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思想更差,培养出的是一批批不适应行业要求的学生,进而导致一系列旅游人力资源的负面连锁反应,突出表现在山西省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缺乏,人才市场表面上供过于求,而高素质和紧缺性人才供不应求,这样,造成了旅游本科教育的成本浪费。
      2.学科替代明显,教学管理滞后,旅游专业师资结构单调,职业素养缺失
      旅游本科教育在整个山西省高等教育体系中,是一个相对年轻的领域,在师资队伍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大多数师资是“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或后期的职业化进修或培训,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教学大多局限于理论层次,学生几乎无法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学习力严重不足,专业思想很难形成。有些院校已形成恶性循环,可谓一届不如一届。从长远看,这种态势势必会影响学校声誉,影响山西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课程设置偏重于经济、管理类,基础专业和特色课程不明确,技能课不足,人文类课程缺失
      国内对旅游学科的属性始终没有明确,1998年前属经济类,1998年后又归管理类,专业名称为“旅游管理”。旅游学科主要被聚焦到了经济贡献、旅游效益、旅游企业管理等学科领域,淡化了文化、社会、环境、政治、生理、心理等人文类课程。这些问题和不足制约了旅游教育的良性发展。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国际旅游教育相比,由于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形成机制的特殊性,许多院校将其办成了基础性学科,基本遵循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参考以往学科体系进行课程设计,重点放在了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方面,课程设置没有体现旅游专业的综合性特征,实践环节严重缺失,职业技能相对薄弱,更忽略了社会、人文色彩课程的设计,山西省这类院校的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随着市场需求和旅游业的发展,仅靠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旅游服务标准化需要操作技能的锻炼,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发展趋势更需要人文教育的熏陶。
      4.实践性教学条件不具备或不规范,实习基地建设不稳定,实践环节处于无序状态
      院校内外设置实践性课程是旅游本科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创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而这正是山西此类院校的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践性教学条件不具备或不规范。有的院校虽已招了十多届学生,但至今没有专业实验室,很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只停留在“听”的层次。有的院校虽建有实验室,却没有发挥其作用。二是没有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无法制定或形成成熟的综合性实习计划。三是实践性课程设计没有保证,实践环节还处于无序状态。
      5.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产、学、研交流模式缺失或流于形式
      此类院校均依托原有专业“嫁接”而成,这种“嫁接”不仅迷失了原有专业的特色,更没有体现新专业优势,成了“四不像”或“同质产品”。结果是依托历史专业培养的学生散发不出历史文化色彩,依托地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地理素养缺失,依托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也不具备工商管理的素质。
      另外,这些院校都顺势成立了与旅游专业相关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但由于资金、人才、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基本上没有进入实质性运作或运营模式不合理,没有真正实现课题研究、学术交流、产学合作、服务山西的目的,政府、院校、师资、学生、市场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三、解决对策探讨
      2007年初,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提出:教育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紧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在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结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努力构建有特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按照这一要求,针对山西旅游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明确“中高级应用+管理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根据各国的教育实践修订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此新标准将整个教育体系分为七个层次,旅游本科教育属第五个层次第一阶段,并在类型上分为A、B两类。A类强调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是面向理论基础研究;B类强调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业技能,是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安排,比A类更加趋向于动手性、技能型工作,更加体现职业化特征。但无论是A类还是B类人才,都是以培养中高级人才为目标的。至于这些专业人才在最初应聘或之后发展是在基层岗位,还是在中高级管理岗位,完全属于个人意愿或适应性问题。
      可见,只有明确把握本科院校专业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应注意“三个吻合”:一是要与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吻合,二是要与市场需求吻合,三是要与个人意愿吻合。为此,其办学理念应以培养具有专业思想、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的“中高级应用+管理型”人才为核心,以面向和服务于我国旅游业发展为宗旨,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激发、引导学生专业意愿为动力。校方必须明白:本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将服务于哪些行业、有哪些岗位适合自己培养的学生就业。如果这个问题回答不好,必然导致办学方向模糊、定位不准和缺乏特色。事实上,完全可以依托原有专业特色,在不同学科、不同层面中完成自己的课程设置,避免错位或同类化。
      2.构建“特色基础+专业模块+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课程体系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确保人才质量的关键。目前,国内旅游教育主要培养以下七种人才:一般服务员、专业技术人才、初级管理人才、翻译导游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专业紧缺型人才和科研人才。前三种人才主要由职高、中专、大专等学校培养,后四种人才多为本科院校和研究生教育培养。因此,基于山西实际,此类院校出路在于尽快调整现有教学管理模式,将视野由经济类、管理类领域拓展到社会公共领域,在强化一定实践技能的同时,适当增加所依托专业的部分特色基础课程,适度增设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内容。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细分专业方向,留出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模块的空间,稳定专业思想,激发学习积极性,逐步形成“特色基础+专业模块+综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各专业方向模块可进行相关课程的灵活组合以适应市场需求,真正做到“产销对路”。
      其中,专业模块选修可由校方固定1个必修模块,学生自主选择1个模块。在综合实践中,应加强与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各旅游企业之间的全面合作。
      3.优化、整合专业师资队伍,试行并推进“三师型”专兼职师资运行机制
      院校的生存是建立在师资和学生双向发展基础之上的。针对“半路出家”的师资特点,校方不能把精力只放在招生上,还必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达到院校、师资、学生“三位一体”良性发展。
      “三师型”即集教学、科研、专业技能于一体。旅游专业师资注定是特殊的高素质群体,应至少具备一项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关证书。学校可根据本人所授课程分期安排国内外进修,或到对应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并将此列入教学工作评估内容。同时,建议由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人事厅和山西省旅游局三家联合制定出适合本省旅游专业系列的师资任职和考核标准或职称评定标准,为资深的旅游界专业人士走进学校搭建桥梁。
      深入研究旅游业特质,优化、创新旅游本科教育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是业内人士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艳萍.高等旅游教育的国际化与属地化.旅游学刊,2003(S1).
      [2]田里,马勇,杜江.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孙根年,张孝存.西方各国旅游教育的最新趋势与特征.山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2).
      
      作者单位: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推荐访问:山西省 现状 本科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